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古文观止》是三百多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古文选本。本文解释了”古文”的特定内涵,对《古文观止》一书的选篇进行了分析,评述了选编的特点,也指出了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古文今译是古籍整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解放后陆续出版了不少的古代经典著作的全译本和选译本,象《论语》、《左传》、《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等均有今译本。从事古文今译工作的同志,功劳是大的,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在有些译文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常见者约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译文的准确性问题,衍译和  相似文献   

3.
一“评点”法是我国古代评论文学作品的特殊的方法,具有以少总多、灵活醒目的特点和探微提要、指点门径的好处。明代李贽评点《水浒》,清人金圣叹除评点《水浒》、《西厢》外,还有《评注才子古文》、《选批唐诗》等,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也是采用评点的方法。这些评点本子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教好学好这些传名篇,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扩眼界,打好古文阅读的基础,而且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齐策四》中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历来为古文选家所推重,屡被题作《赵威后问齐使》或《问齐使》而选入古文集或教科书。例如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乾隆年间余自明编选的《古文释义新编》都选录了它;当代著名学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都选录了它;至于其它古文选本、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有关教科书选有这篇文章的,那就不胜枚举了。总之,《赵威后问齐使》(亦作《问齐使》)一文,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在不亚于《触龙说赵太后》、《冯谖客孟尝君》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战国策》中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就是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古今许多著名的学者注家给它作文字注解时,却出  相似文献   

5.
《报任少卿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历来很受传诵。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全文刊布以来,历代著明的文章选本如《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都先后将此文选入。解放后的古文选本及大专院校的古典文学教材也纷纷选编注释了这篇文章。不仅如此,“后人口沫手胝,遂多仿构。李陵《重报苏武书》……实效法迁此篇而作。杨恽《报孙会宗书》亦师其意。……南北朝江淹《报袁叔书》、王僧儒《与何炯书》、魏长贤《复亲故书》皆拟议之篇。……明人为古文,尸祝《史记》,并及是《书》;所见如康海《与彭济物书》、王廷栋《答徐懋昭书》、又《答舒国裳书》、王九思《与刘德  相似文献   

6.
以文自荐的方式,既可展示才华,又不落俗套,深得文人喜爱。大文豪韩愈(768~824)更把这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至。光《古文观止》就选  相似文献   

7.
《古文观止》在清朝是一部私塾使用的教材,现在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文本。从《古文观止》的用字信息入手,分析其可以代表古汉语常用字的面貌,进而将其与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弄清《古文观止》用字的流向,了解其用字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8.
《经史百家杂钞题语》是曾国藩改造桐城、中兴桐城之始。它师法《古文辞类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古文选录的时空跨度与文体构架方面,曾国藩都表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扩宽了桐城堂庑。收录辞赋,超越方苞《古文约选》桎梏;垂爱骈文,突破姚鼐《古文辞类纂》樊篱;别树一帜,添增“叙记”与“典志”,使史传文与经世文纳入选编范畴。《经史百家杂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突破一宗唐宋的桐城派文统,使桐城古文从狭小胡同迈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我于公元1906年,清朝光绪32年,丙午十月十二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东门外农村中,九岁开始念初小,十五岁,才到城里,读高等小学。当时初小高小的课本都是文言文的,国文课文,都是从《古文观止》《古文评注》选来的名篇佳作。老师要求,讲一篇背一篇。作文也用文言文。我十二岁,还读初小四年级。家兄比我大八岁,他从友人家,借来一部《红楼梦》给我看。我对爱情还不理解,但对她们做诗及诗句,很感兴趣,反复看了有诗的部分,很快就背熟了菊花诗、葬花词等。同时,我开始学做诗,做了一些绝  相似文献   

10.
“洗盏”辨     
宗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对其中的“洗盏”一词,《古文观止》、《中华活叶文选》和《古代散文选》都没作注,只有从曹国锋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的译文“洗了杯子再吃”中,看得出他对“洗盏”的解释。前三家是不是也认为“洗盏”即“洗了杯子”,由于这太简单才没作注呢?不得而知。我认为,不能把“洗盏”解为“洗了杯子”。为什么呢?(一)可以任“杯盘狼藉”而不顾,可以“相与枕藉乎舟中”——苏轼与客豪  相似文献   

11.
《古文观止》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它的产生是适应了当时历史需要的。清王朝建立后,亟须培养一批与封建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本民族接班人,而《古文观止》以其思想内容的适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较为普及的启蒙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目前传世最早的《古文孝经》是北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本。南宋以来凡谈《古文孝经》者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甚至将"指解本"经文提出来,冠以《宋本古文孝经》之名以与日本传《古文孝经孔传》一并行世,《四库全书》也照此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文孝经》相比较,从而得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的结论。本文历考司马光《指解》的经本渊源及其流传、演变等情况,并证以大足石刻《古文孝经》,认为司马光《指解》传至南宋宁宗时,被人与范祖禹《古文孝经说》、唐玄宗《今文孝经注》合并,合编时对《古文孝经》进行大肆改篡,使"古文"原貌尽失,并造成误注为经(《谏诤》章"言之不通也")的现象。后人用传世"指解本"作今、古文《孝经》比较、特别是用来进行后出《古文孝经孔传》真伪研究,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及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的《言文对照古文观止》三书,均把司马迁《管晏列传》中“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的“九”字,解释为实数的“九”。《大学语文》注云:“指齐桓公九次以盟主身份邀集各国诸侯开同盟大会”;《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九次会集诸侯”;《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先释为:“九合,谓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后译为:“九次约合诸侯”。上述解释和译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古文孝经》在宋代复出并得到广泛注意和研究,宋代《古文孝经》学成果较多,为其他朝代所无。本文通过对《古文孝经》在宋代的流传与研究历史之考察,清理了《古文孝经》的真实面貌,纠正了南宋以来关于《古文孝经》的错误认识,为澄清历史上和现实中《古文孝经》真伪问题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一《古文观止》刊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流传至今已二百八十余年,仍然是一部受人欢迎的古文读本。它的编选者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吳乘权、吳大职叔侄二人。吳乘权,字楚材,博览经史,学识广博,一生以授馆学业,其编著除《古文观止》,尚有《纲鉴易知录》传世。吳大职,字调侯,秉承家学,颇富才气。他同叔父吳乘权一起在家乡课业子弟?豆盼墓壑埂繁臼撬墙淌诘茏铀卸凉盼牡慕惨?经整理后付诸梨枣。全书共十二卷,收录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每篇都有吳乘权、吳大职二人(以下简称“二吳”)的注释和评论。  相似文献   

16.
从南宋到明代,受复古思想影响,《史记》逐渐进入古文选家的视野。作为古文的一部分,《史记》被列入文选经历了从重道到重文的历程。明代古文选家对《史记》的选录其实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他们对《史记》文体进行了全方位的辨析,这种辨体过程结合着对相应文体法则的细致探索,借助在选文顺序上的有意安排,树立了《史记》的文章学典范地位。受科举的影响,明代主要文学流派诸家和科举考官在提倡《史记》的同时,大都编著有专门的《史记》选评本以指导文法,使得《史记》成为科举师矩。受此影响,明代《史记》的文章学地位逐渐超越唐宋古文、《汉书》甚至《左传》,最终确立了文章元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茅坤选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在朝鲜、日本广为流行,朝鲜文人以之为必读的经典,熟悉者甚至可以集八大家语句为文。朝鲜正祖李祘非常重视《文钞》,《八子百选》即是他对《文钞》的再选。在编选过程中,朝鲜君臣关于篇目取舍的讨论体现了对八大家古文较深入的研究和对传统经典篇目的了解。《八子百选》选文总数仅为《唐宋文醇》的五分之一,但有三分之一篇目不同于《唐宋文醇》。李祘强调自己的选文“醇之又醇”,表现了对《唐宋文醇》的纠正,这是由朝鲜传统的“小中华”意识生发出的轻视满清文化、推崇明文化的情结。这一理念客观上推动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传布,巩固并加强了东亚共同书面语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柳宗直《西汉文类》是今可考唐代为数不多的由唐人编纂且未选唐人诗文的总集,虽然该集已佚,但编纂者柳宗直兄柳宗元所为序文尚存,其他典籍亦保留有是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以考知该集的编纂动因、选录内容及标准、编纂体例及批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西汉文类》纂于唐古文运动盛兴之际,该集所体现的文学观、选学观等与唐古文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茅坤选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在朝鲜、日本广为流行,朝鲜文人以之为必读的经典,熟悉者甚至可以集八大家语句为文.朝鲜正祖李祘非常重视《文钞》,《八子百选》即是他对《文钞》的再选.在编选过程中,朝鲜君臣关于篇目取舍的讨论体现了对八大家古文较深入的研究和对传统经典篇目的了解.《八子百选》选文总数仅为《唐宋文醇》的五分之一,但有三分之一篇目不同于《唐宋文醇》.李祘强调自己的选文“醇之又醇”,表现了对《唐宋文醇》的纠正,这是由朝鲜传统的“小中华”意识生发出的轻视满清文化、推崇明文化的情结.这一理念客观上推动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传布,巩固并加强了东亚共同书面语言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年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古文孝经孔传》,其间有大量“古文”奇字,曾被近时学人用来论证日传《古文孝经》“系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证据。本文通过考察北宋字形类工具书《汗简》、《古文四声韵》保存唐宋时期所传“古孝经”字形情况,证明日传“古文”与唐宋“古文”在文字上缺少同一性,不是同一传承系统,看不出系“由我国隋唐之际传入”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