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关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海外寻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姝 《21世纪》2010,(3):40-41
报道四、五百张"藏"在美国博物馆中的圆明园老照片,现已"回家",其中一幅宋代佚名画作《柳荫牧牛图》的翻拍照片,清晰呈现出圆明园"淳化轩"印章。  相似文献   

3.
唐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味外之旨”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诗学理论是一大贡献,而且从阅读欣赏角度指出文学作品的高妙境界在“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这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英雄》的美学意蕴有着独特的价值指向和理想旨趣的直接的实践基础。张艺谋对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承继及实践是编导与观众“视域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绘画史上,禅画《寒山拾得图》是非常重要的禅宗题材。寒山、拾得的审美形象源自禅宗典籍,到宋代确立了其基本的审美特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禅宗美学思想。宋元时期此类题材及其美学思想传播到日本,对日本绘画审美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随着20世纪日本禅宗美学在美国的传播,《寒山拾得图》对美国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旨趣也发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饲鹤图》三卷,除画作本身有可能是目前仅见的林宾13、林则徐父子绘画作品外,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附于每卷画作后面共六十五位清代政治、文化、艺术精英的题跋了。这些题跋始自林宾日绘制《饲鹤图》二十二年之后的道光庚寅(1830年)的曹振镛,至道光庚戌(1850年)的林昌彝,时间跨度逾二十载;而如果从林宾日绘制此图第一卷的嘉庆庚...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是金圣叹观照《西厢记》的主要视角,他认为,《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古今至文,就在于其在叙事中展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空灵澹荡的审美意蕴,而这种审美特性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息息相关,体现了金氏对戏曲美学的诗性建构,具有唯美倾向。主要表现在《西厢记》的主观抒情特征、创作主体的诗意体验及叙事中的诗意表达等几个方面。这种戏曲美学观念与李渔的戏曲美学观念旨趣迥异,二者相映生辉,成为清初戏曲美学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原理,从艺术化的宣传手段、奇观化的情节结构、哲理化的深层意蕴三个方面及其与观众接受心理的同构关系,剖析了进口大片《泰坦尼克号》的轰动效应,并从中探求中国电影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宋人吴幵的《优古堂诗话》借鉴禅宗心性理论、法眼思维以及二道相因的思维方式,以禅喻诗,彰显出禅宗美学思想基因。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上,从历时性还是共时性上看,《优古堂诗话》在两宋以禅喻诗的诗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其他诗话类著作均有一定的影响。当然,除了共性,《优古堂诗话》更彰显出鲜明的个性。探究《优古堂诗话》的禅宗美学基因对于探究宋代诗学生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对于探赜宋代禅宗与诗学的关系均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的重新体认,因而具有诗学与美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与中国生命美学相继出现。作为寻根思潮的早期力作,《黑骏马》走入偏远草原,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揭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展现“失根”之痛。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为视角,《黑骏马》的寻根叙事展露着“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确证了《黑骏马》的精神内容,为寻根文学的意蕴阐发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在生命美学视域中,《黑骏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剖析,将草原传统思想、女性价值认同、文化的时代冲突等现实问题置于终极的“生命”关怀之中,以文学的力量加强了民族情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方美学的系统介绍及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工作及研究也渐渐打开了局面并卓有成效。可以说,郁沅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以下简称《初编》)是继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拓新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新著。它以丰富的内涵,严谨的论证,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又一新局面。它在从先秦的基本美学思想“诗言志”到晚唐司空图的“三外说”诗学理论的充分论证里,无不闪烁着作者研究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崇高美的角度,考察了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英雄悲剧的类型,揭示了英雄悲剧的深层意蕴和美学格调,得出“《故事新编》表现了贯穿鲁迅一生的英雄情结与悲剧意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不见经传”的出处及原义成语“不见经传”,一般成语词典引书证是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是其“源”,现代众多的成语词典中,编纂考释最严谨的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又补充了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一条书证,可见,共认“不见经传”出现的时间不早于宋代。读...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史求真同志在《论<红楼梦>的人的主体意识》文中,从人是《红楼梦》的美学和历史意蕴的主要载体、主体对象,和作家及其人物的主体意识,以及“人性的深度”和人物性格,等等方面,论证了《红楼梦》的主要美学意蕴是:“在作品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体系及其人的主体意识的描写中,表现出人性的纵贯历史的深广度和横贯当时现实的丰富度,从而使作品充满了人性的魅力、充满了百读不厌的美学的魅力。”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见解,它抓住了当前《红楼梦》内容争论中的关键所在和症结所在。本来,构成历史的主体是人,让会的主体也是人;文学艺术描写的对象是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宋代作家欧阳修的散文风格。文章引述了从宋代苏洵到清代林纾等许多评论家对欧文的评论,认为发展到明清时期提出“风神”二字,已上升到美学层面,“六一风神”是对欧阳修散文审美特质最准确的概括。文章接着分析了“六一风神”的内涵和种种表现,并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索了“六一风神”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摘要]大足石刻为当下宗教、民俗、美术研究之热点。本文从大足宝顶山石窟《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与《柳本尊行化图》在题材上的矛盾入手分析。作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宝顶山造像与密教渊源颇深。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阐述密教在四川地区传播过程中对当地民间尤其是柳本尊信仰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对儒学孝亲观念的冲击;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阐述宋代官方所提倡孝亲观念及由此带来的对民间信仰的抑制态度,力图建构宝顶山石窟修建时的文化、政治、宗教语境,进而解释两种在题材上彼此冲突的造像能够和谐共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宋代“积贫积弱”说自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出后,就长期占据着史学界的权威地位。但近20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宋代“积贫积弱”的说法,并通过各种方法试图推翻宋代“积贫积弱”说。然而,如果从综合国力上来讲,宋代“积贫积弱”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9.
秋庭戏婴图     
王艺凝 《新少年》2023,(10):46-49
<正>戏婴图(有时也被称作婴戏图),是描绘儿童嬉戏玩耍场景的画作,属于中国画中人物画、风俗画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戏婴图、百子图这类儿童题材的画作一直很受欢迎。尤其在唐宋时期,此类题材的绘画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画家,其中以北宋时期的画家苏汉臣最为著名。这幅《秋庭戏婴图》就是苏汉臣所作,  相似文献   

20.
苏轼文人集团诗词书画的综合艺术观念深刻影响了宋代题画词的创作,“诗画一律”的思想促进了宋代题画词的兴盛,而诗词的体制分野、“墨戏”思想的流行也使宋代题画词的画作题材选择、内涵挖掘、人文意象的象征意义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从另一个角度发现诗、词的不同风格体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