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2010,(8):27-27
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呼伦贝尔广袤草原堪称世界上最美的草原。它不仅面积大(25万平方公里),而且非常“立体”——高山、湖泊、河流、草地、丘陵等齐聚在此;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宝库——数以万计的物种在此生息延续;这里更是丰富的人文历史博物馆——多民族繁衍聚集,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狩猎文化的根祖地之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是感受人类历史的时空隧道……总之,呼伦贝尔大草原是领略自然和文明的最佳去处。  相似文献   

2.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是从其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 ,是蒙古游牧文明的重要内容 ,对调适北方草原牧区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对今天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经历的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和工商等诸文明形态中,游牧文明遵循生态位原理与方法,有顺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季节变化、草原承载等尊重自然与生物选择的生产原则,敬畏生命与自然选择的生存法则而不断延续,并以其“游而牧之”生产方式,始终自觉保持与自然紧密协调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其“逐水草而居”生存方式,以虔诚敬畏与尊重生命心态,积极协调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以其“肉乳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将顺应自然与顺势而为的生态意识内化为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融入游牧文明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敬畏生命的文化意识,而显现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6.
一、绪论 我们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园。西部这块热土,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多民族交融与文化传播的交叉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这里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相映,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贯穿其间;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同时并存,华夏文明与民族传统交相生辉。  相似文献   

7.
元代草原丝绸之路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为发达通畅,经过的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民俗独特丰富,游牧文化的都邑也随着从"蒙古国"至"元帝国"的转换而在兴起。上都既是流动的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静止点,又是农牧文化集中交融之处,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王朝中最具独特性的都邑范式,昭示了它所具有的纪念碑性的城市建筑群的意义。文人在对以上都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而成的新型都邑文化的图解中,渐变式地交融、接受草原游牧文明。解读隐含在上都诗作背后的文人心态,可以进一步考察丝绸之路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汉文化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真实理解,并由此谛视元人的历史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王小霞 《民族论坛》2012,(10):48-52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游牧维吾尔族族群达里雅布依人的历史渊源、受教育状况、宗教信仰、节日文化、婚俗,社会文化生活。提出人类社会依赖农业生存与依赖牧业生存的对等性,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相对性和现代社会中小型文化存在的可能性和真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大、小凌河流域,是东北区域文明、幽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以及海岱文明的重要交汇地区.所分布的各类历史与文化遗迹十分丰富.从距今1万年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其历史文化遗存从来没有断裂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一地区不断被发现.尤其是先商文化的起源与孤竹国文化,均与大、小凌河流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形成和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也都与大、小凌河流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康熙朝的蒙古政策是在继承清初历任政权统治政策的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下各民族的融合,以此来为统一而非一统的国家提供坚强的统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康熙朝的统治从历史观上讲,推动了各蒙古文明的进程。法律的强化、文化的推广、科举制的实行、农耕的引入、政权参与的扩大等方面的努力促进蒙古各部从单一的游牧式牧业文明向游牧、农耕混合型文明的转化,并使之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陶瓷在游牧文化中的表现力和游牧文化如何丰富陶瓷文化及其表现力。陶瓷是一种材质和工艺的代名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承载了创造者和使用者的文化元素并且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可塑性极强的工艺及材料非常容易被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接纳和欣赏,并能够与其微妙融合产生新的价值和美。游牧生活具有明确的审美取向和特点,其文化影响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但陶瓷在这个文化领域的应用却并不突出,不究其原因只探讨现在,陶瓷与游牧的融合定能产生独特的陶瓷和不同的游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游牧文化与商贸社会的伊斯兰教与基于农耕文明和家族社会的儒家文化存在宗教本位和伦理本位、超越取向和现实取向、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等根本差异,但形而上层面及社会功能的互补性,使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共存千余年。穆斯林精英成功化解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以及伊斯兰教法与国法之间的张力。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世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以和平手段解决地区争端及民族宗教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蒙古将对外征服的方向选在了西面,蒙古帝国产生于第一次西征中,通过分析蒙古西征的原因,可探究游牧文明兴起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戈壁地区,起初人类并不经营游牧,也不定居,也不经营农耕.在它的周边地区由于人口的压力开始了农耕或初期的畜牧业.戈壁的人们,由于受他们的周围的影响,加上从他们周围进来的移民的带领下,开始了游牧生活.而游牧生活让他们有了食物的保障.他们便进入了游牧生活.早期的游牧生活不是在山区起源,也不是在河套地区起源,它可能就是在戈壁地区出现的.为适应有机资源非常贫瘠的干旱戈壁,牧民经过漫长干旱戈壁地区的生活历史,渐渐摸索出如何使家畜更有效地利用戈壁的植物群落,从而保持畜群的繁殖,使人类也实现了在干旱戈壁地区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游牧民族大多分布在北方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主要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些民族逐水而居、逐草而牧,但是在一些与农业民族相邻或交往较多的地方,也有部分开始定居游牧,有的还从事一些农事活动。在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小城镇,成为游牧民族互市、交换、交流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的50多年里,游牧民族的城市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次跳跃,我们把它称作“三级跳”。第一级跳是从游牧到定居游牧;第二级跳是从定居游牧到半农半牧;第三级跳是从农牧结合…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符拉基米尔佐夫论证了在游牧畜牧业民族中存在着封建制生产方式。他四十多年前研究得出的论点,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今天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学领域内牢固地确立起来。但是,也应该指出,对“游牧”封建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未终结。本文的论题就涉及到这样一个有争论的问题。符拉基米尔佐夫是最早注意研究关于十一——十二世纪蒙古社会中称为兀纳罕·孛斡勒制度史料的。这位研究者从具有这一名称的社会集团发现了牧奴依附于富有的显贵家庭和氏  相似文献   

18.
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中森姜珠牡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都是文学史上较为突出和典型的美好女性形象.珠牡和罗敷形象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也在角色塑造方式、角色性格、角色社会定位与形象评价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说明藏文化体系与汉文化体系之间审美偏好存在一定差异,从美学角度对珠牡和罗敷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藏汉文化审美观念的异同,进而探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文化传统和建立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牧人的饮食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牧人的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0.
在近三千年(可能还会更早)期间,欧亚大陆历史中的明显特点是高地亚洲诸游牧民族无情地与栖身于附近的定居集团进行斗争。游牧部族多次依靠自己的军事组织并多次似乎取得了胜利,但最终都要失败,因为他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经不起那些技术先进得多的文明的攻击。在那些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游牧部族中,我们西方所称为“匈人”(Huns)的那个民族集团与被中国人称为“匈奴”(公元一世纪左右)的那个族具有亲缘关系。匈人继承了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