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内化将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信念,外化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这一过程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思想品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与实践外化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旗帜。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上的融合与融通,既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又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化,而最根本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交互作用的过程。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包括内化与外化两个过程。内化是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从实践活动、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外化则是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从理性认识、经感性认识,再重归实践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道德内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阳明以心体论为基础,以“心即理”为出发点,强调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并论证了通过心的内部活动即情理交融来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主张“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提出了体现和检验道德内化的道德外化思想,由此形成了他的心性论的道德内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内化与外化这对范畴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把内化与外化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助于认识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规律,深入研究实现内化和外化的条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孙巍 《理论界》2014,(7):179-181
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本文提出了大学生价值观内化培育路径的三个目标层次,指出了其形成的三个规律,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出发,确定其内化培育路径为“理论认知——情感认同——知行合一——显隐并举”,并通过理论教学、管理服务、实践锻炼、网络占领等具体有效的引领和培育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信念培育和外化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王涛 《广西社会科学》2006,3(12):159-162
维果茨基关于活动、中介、内化的三大理论论述了人类认知和思维的社会文化根源、活动对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决定作用、心理工具和文化工具对认知的中介作用、内化和外化的循环机制以及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思想.维果茨基的文化观的实践意义和当代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心理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礼乐文化为参照系 ,探讨了秦朝治道的思想源流及其变迁 ,得出 :“秦治道从来就没有形成礼乐教化的传统”,“治道的格局依然是‘以刑法为主 ,列儒术为诸子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0.
马乙玉  马桂萍 《理论界》2008,(10):31-32
民众的自觉意识是少数人自觉意识所带动的,外化与内化是根本途径。小康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具有科学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易于被民众认同,而且能为民众所触及和参与。小康社会内化为民众的自觉意识,表现在多个方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是近代以来民众自觉意识的承继和发展;小康社会发展具有完备的战略部署,小康社会实践有具体的行动纲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个体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等等。  相似文献   

11.
早期中国在身体思维的视野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道观。在治道的目的层面,古代思想家将国家视为一种放大的身体,强调治国与治身的相通性,以身体层面的中和境界为基础而展开对治道目的的论说。在治道的内容层面,古代思想家往往从身心一如的角度出发,以心与身的一体性来论说国君与臣民一体性,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心对身的内在调节性,借此彰显君主对臣民所承担的“养”与“教”的责任。在治道的途径层面,古代思想家经常将身体视为权力规训的对象,主张通过对身体的内在与外在的规训,即“礼”与“刑”两种途径来实现良善治理。这种身体思维视野下治道观长期被坐实到具体的政治运作中,由此而形塑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对严复宪政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指出严复宪政思想的终极目标的确切指向并不是“寻求富强”,而在于“追求治道”。作者认为救亡、富强和“治道”是其宪政思想的三个不断递进的目标,追求“治道”的终极目标制约和规范着严复的救亡图存和寻求富强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终极目标的影响下,严复的宪政思想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而其一生中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言论和思想也可以在这一终极目标的框架内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金砖四国崛起真正冲击的不是西方的经济主导地位问题,而是西方式的工业文明模式的本身.西方式工业文明是一种"成本外化模式"适于少数国家独享的文明,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占世界人口40%的金砖四国,需要重建一种适于全人类共享的低能耗、自净化的"成本内化"生态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14.
“自然外化”指自然的外在变化,是相对于自然的内在变化而言的。“自然外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运行规则和哲学特征,无论在“自在自然”时期还是在“人化自然”时期,这一外化的属性都未曾改变。导致自然外化的主体很多,人类形成以后,随着“控制自然”理念的出现,人类行为对自然外化的影响日趋明显,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技术理性认识的忽略,导致在纯自然之外形成了一个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与纯自然交叉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自然的外化产生了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评课措施 ,仍然受到大学教师的普遍非议。问题在于缺乏对评课进行分类 ,混淆了教学管理性评课与人事管理性评课 ,泛化了基于评课的科学性而构建“监控———约束———提高”的约束型评课机制 ,形成了评课的下行、外化、外部及量化指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于基于评课的人文性而构建“服务———学习———提高”的学习型评课机制 ,确立评课的上行、内化、内部及质化指向 ,形成以教学管理性评课为主的大学评课体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认识的建构活动(关于科学认识建构的涵义参见拙作“论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建构特征”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从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认识主体的外部科学实践活动(简称外部活动)和内部思维操作活动(简称内部活动)两部分.这两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只是为了考虑问题方便,才分别研究.科学实践活动受思维操作的指使,甚至可以看成是思维活动的“外化”,而科学思维操作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则来自科学实践活动,并受实践活动制约,是实践活动的“内化”.无论是活动还是作用,二者都交织在一起.外部活动作为主客体双向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具有两重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当它面对外在世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切实解决改革与稳定、发展、外化与内化、“无情改革”与“有情操作”、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追求效益与服务育人 ,职工素质不高与企业管理科学化等矛盾 ,唯有如此 ,才能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虚拟食品添加剂安全实验的设计和开发是为了满足青少年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选购安全食品能力的现实需求.该文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设计依据,将虚拟食品添加剂安全实验分为激发动力、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和反馈外化四个阶段,阐述了该虚拟实验的功能和架构设计,介绍了四大模块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超  赵平 《学术论坛》2015,(1):9-13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共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基础相对薄弱、工作难度较大的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解决"五化"问题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加强宣传教育,注重解决"内化"问题;融入乡土生活,注重解决"转化"问题;满足利益需求,注重解决"强化"问题;丰富实践形式,注重解决"外化"问题;构建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固化"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转化于实、强化于利、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相似文献   

20.
以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为特征的治道变革,已成为当代各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实践新模式,它是市场机制和等级机制调解相继失败后的产物。我国政府治道变革是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而提出的行政改革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