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46-250
南丰古傩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一类古代艺术品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了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南丰傩舞音乐,是音乐品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南丰古傩音乐"吟诵调"的"音声"艺术特点不仅孕育着本区域原始的民间音乐雏形,同时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当代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创新当代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提琴是西洋演奏乐器中的"皇后",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学习和演奏的难度。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门乐器也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并在交响乐队中占有重要比重。在实际演奏中,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音乐表现都需要有较好的基本功底;在学习过程中,首要阶段就是技巧学习。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永靖傩舞戏为例,指出当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永靖七月跳会中的傩舞戏是我省保存较好的古代傩舞戏之一,但对它负载的深层文化符号意蕴研究还很薄弱,这直接影响了它的广泛传播和认同。本文通过对其表演形态、剧目名称、傩与傀儡戏的关系等几方面的论证,说明永靖傩舞是古代肉傀儡之伎艺遗踪。这一结论对重新估量永靖傩舞戏的价值及其获得全国性的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越  张要登 《东岳论丛》2011,32(9):95-103
齐国音乐艺术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恢宏灵变的宫廷音乐,还是工艺精美的乐器及制作工艺理论,都充分体现了齐国音乐艺术的成就,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系统完善的齐国音乐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影响中国音乐思想与实践长达数千年,而且也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及世界传统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音乐会"是冀中乡村的民间音乐组织,从"音乐会"本体的角度对北高洛"音乐会"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以及经济文化系统,历史源流与文化背景,乐队编制、结构、乐器、演奏形式、乐谱、曲目、调高、调式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南丰傩舞(俗称"跳傩")作为中国傩舞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在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据《金砂余氏傩神辨记》记载,南丰傩舞的最早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后又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仍旧盛行不衰,所以,"赣傩(以南丰为代表)文化在历经千  相似文献   

7.
彩调艺术与广西巫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调演出是广西农村巫傩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彩调戏俗中一些驱邪求吉的祭神驱鬼仪式与广西民间的巫傩祭祀仪式十分相似;一些彩调剧目由广西民间的巫傩祭祀活动衍化而来,剧目中的一批神鬼戏是民间巫傩文化及其信仰的反映;彩调音乐与表演中也吸收了不少巫傩音乐和祭祀歌舞.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241-246
傩舞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健身的功能。挖掘江西傩舞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可以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可以推动傩舞走向全民健身。此外,傩舞文化还具有民俗体育文化与文化旅游价值,进一步挖掘傩舞文化,对于促进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与歌唱等其他活动一样,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打击乐器是幼儿最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它是以身体大肌肉动作参与为主,运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通过打击乐器操作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活动,它是幼儿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也是令幼儿感到快乐的活动.幼儿打击乐演奏能力既是幼儿节奏能力发展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是幼儿音乐感知、理解及音乐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打击乐教学.  相似文献   

10.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1.
武安傩戏的发现,改写了"江北无傩"的断言。它的存在形态展示了中原傩的存留和发展情况,为研究中原傩的本质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范本。本文即以"大傩"的视野,把武安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傩文化,研究武安傩在思想内容、傩仪和傩戏层面上的具体存留特征,探寻中原傩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姚岚 《船山学刊》2009,(3):48-51
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对巫、傩舞蹈的发生、形成及其流变发展进行了简单勾勒和梳理.并从语源学、语音学和语义学对先秦巫、傩概念多层面的阐释。巫傩是一个多元文化概念即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复合体。本文研究证明:巫傩从先秦以驱除疫鬼和疾病的巫术仪式开始.到秦汉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巫傩舞蹈的祭祀仪式;北宋时期,巫傩舞蹈艺术形态更倾向于本体化、本土化或倾向于戏剧化。明清巫傩舞蹈更朝向于民族化、民间化发展,从而使巫傩舞蹈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吴修林 《云梦学刊》2004,25(1):79-81
中国传统乐曲是千百年来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钢琴则是西方音乐世界的乐器之王。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西音乐文化融合进程中凸现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将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编。在这类改编作品中,既有能代表中国钢琴音乐早期萌芽的曲目,也有能体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平的经典曲目。  相似文献   

14.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儒释道三教文化汇融的文化事项,其洞经文本、曲谱、谈演乐器中存在的古代中原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理念.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促进,在发展与提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聚集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用"多元一体"来概括其特征,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傩是我国古代先民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得到完好保存。本文试就云南傩戏的起源、特征及文化功能作粗略论述,以探求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商代的乐器     
张炜 《殷都学刊》2002,(2):29-33
从卜辞与出土实物资料来看 ,商代的乐器包含了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等三大类二十余种 ,可谓“八音”齐全 ,并有专职乐师在用场地举行演奏及专业的学校进行教学 ,而其乐器的制作也犹为精良 ,特别是音高标准器的出现 ,标志着古乐律体系的初步确立 ,可见当时的音乐发展已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乐府在秦代主要职责是制造和管理乐器,掌管俗乐。汉代初期仍设有乐府机构,至文、景之际曾被罢黜,至汉武帝时重立乐府。汉武帝"乃立乐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恢复了这一曾经被废除的音乐机构,而且大大地扩展了其职权范围,提高了它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集乐器制作与管理、俗乐采集与整理、百戏改编与排演、郊祀以及其他娱乐场合的歌舞演出等为一体的专职音乐机构。  相似文献   

19.
江西南丰傩舞因其表演形态而出名,其身体动作无不由一个符号总体组成。通过南丰傩舞中表演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声音三种运动符号的分析表明,傩舞中表演者的一招一式都具有强大的意指功能,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神话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21-125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或亚语言,其实质是心理活动的交流,这种思想交流方式决定了其内生某种叙事模式。音乐叙事中的"事"是一种文化语境中的存在,"事"的叙述基本按以下路径展开:"事"在文化语境中得以展开;标题作品更易于叙事,其通过文字标题来提示"事",通过音乐主题以及主题的展开来间接说明"事";音乐元素是符号,其组合成旋律、节奏等音乐形态进行情感自白,情感自白所具有的代入感让听众感受"事";音乐叙事是事件与情感交织的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