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创新,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交流、经历是新课程下的新名词。从数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数学,注重猜想、探索,发现数学,提倡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我上了一节数学研讨课.这是一节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内容是"电话费的计算".一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研讨课,却蕴含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才能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也才能真正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有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这是广大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感到十分困惑.本文就初中数学教育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这是广大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感到十分困惑。本文就初中数学教育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新课程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新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时代感。新课程融会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7.
罗学玉 《科学咨询》2006,(24):53-54
进入新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及走向有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在音乐教学中,过去那种单一的音乐教育,体现不出音乐的审美价值,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许林明 《科学咨询》2007,(14):27-27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新课程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新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时代感。新课程融会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课程也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便于学生获取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让学生经历智慧与兴趣的碰撞,从而“亲近”数学,感悟数学,体验数学,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邱媛 《科学咨询》2007,(18):41-41
随着新课程的到来,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2.
刘隆华 《科学咨询》2007,(20):51-51
前几天,我上了一节数学研讨课。这是一节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内容是“电话费的计算”。一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研讨课,却蕴含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才能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也才能真正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有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新课程的教学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思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数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日本学者藤冈信胜曾说"教学是在班级这个场所内进行的,是以教材为媒介构成的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构成这种完整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并拥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教材、教师等维度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课程目标,使数学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当张扬学生的独创性,这是新课程理念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现实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却异化了鲜活的生命,课堂的教学,标准化的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只有遵循新课程理念,按照自导悟学的"定向感悟、导向致悟、导有醒悟、学有心悟"的一般规律,创新数学导学,才能使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就此而言,本文从两个方面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自悟导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是当今新课程改革下最为重要的三个环节。它要求我们物理教师把物理学科知识传授于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这个80后的新物理教师,成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经历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如今更需要用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将STS的教育之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STS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让有趣的物理从纸上谈兵走向有用的物理,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两年多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使我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逐渐收获了一些STS的物理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使得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得到了深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中职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我国当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彻底革新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据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文章主要就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以便新课程改革能够真正回归学生本位.  相似文献   

19.
严勇 《科学咨询》2009,(14):62-62
本文对关注学生发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逐渐回归教育的本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生本课堂理念,逐步成为引导当前数学教学改革方向的一大趋势。“学导式教学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催生的新的教学法,它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呢?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供老师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