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大致有近4000多年的文字历史。从殷墟的甲骨文、西周的金鼎文,再到春秋、战国的大篆,秦朝的小篆,之后就是两汉的隶书、章草,到晋朝的行书,北朝的魏碑,直至唐中期楷书的形成,中国的书法艺术形式基本完备。宋、元、明、清直到民国,中国书法没有更多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唐楷漫议     
本文针对某些人对唐代楷书的轻蔑态度,指出唐楷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分析了唐人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在笔法和结体上的卓越成就,并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卑唐”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付继伟 《学术交流》2007,(9):140-143
魏晋时期是中国艺术自觉的时期,也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而楷书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楷书的形成虽然是由文字发展过程中的简易律、区别律所决定的,但也与当时书法艺术的自觉有着极大的关系。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形态异常丰富,超越了之前的各种字体,书写方式比篆书、隶书多了许多连贯动作,这些方面正是书法艺术对楷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书法艺术的影响使楷书无论是在形体、笔画还是书写方式上都与之前的小篆、隶书等字体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千载流变     
简单又复杂、低调又深奥,楷书在矛盾与困惑中走过了两千余年。经历了无法逾越的巅峰,也感受过乏人问津的萧条。宋代《宣和书谱》中说:"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确切地说,楷书诞生于西汉末东汉初。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帛书残片中就可看出,早在西汉,有些字如"文"、"信"等即已见楷书笔法端倪。在近年来出土的大量东汉简牍中,这种笔法呈扩  相似文献   

5.
五体之中,楷书是基础,最简单,习字必先楷法,横平竖直都写不好便没有"资格"去凤舞龙飞;众书之间,楷书又是一大高峰,写好最难,即便写好了横平竖直也未必能写出书法之神韵,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单单能做到规整的不过是写字匠。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4,(4):116-121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有"南宗北邓"之称的美学家宗白华与邓以蛰对书法艺术意境都有精深而独到的理解,前者认为书法艺术意境追求的是一种以情景交融的形象来表征"情感生命"的本体境界,而后者认为书法艺术意境追求的是一种以心手相应的自由来表现"心灵自我"的本体境界。他们这种融通中存乎差异的意境理解在书法艺术的笔画、结体和章法形式中得以鲜明呈现,并从书法美学层面证明了"南宗北邓"之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7.
《青岛画报》2011,(5):59
王斌,山东烟台人,字柏林,号云居山人。1986年进修于山东省师范大学书法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黄河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1998年楷书获全国欧阳询书法艺术大赛金奖1999年楷书获国家人事部全国书画交流一等奖2005年入选山东省首届刻字艺术展2005年入选第五届中国书协新人新作展  相似文献   

8.
正经历明清易代的汉人,往往因政治立场而被划分为烈士、遗民和贰臣三类,并因此受到时人与后世的景仰、尊重或谴责。尽管这三类人在政治选择上不尽相同,但在文化认同上却有着诸多相近之处——沉重的家国之痛,以及悲叹历史兴旺的感伤情调。明清易代之际的"贰臣"现象一直是当时及后世被人反复说道的话题,而揣摩  相似文献   

9.
高小岩先生自题斋室日"苦乐轩",这应当说是一位九旬老人对一生甘苦的自嘲,也可以说是他献身书法事业一生经历的总结.高先生九岁从父习书,从魏书《张猛龙碑》启蒙,继而临习了大量有代表性的汉魏碑帖,到老年又倾心于《崔敬邕墓志》和《石门颂摩崖石刻》,汉隶结体工整,用笔圆转、端庄雄厚的特点与魏碑(尤其是《崔敬邕墓志》)的疏宕平整、纵横佼转又不为法度所拘的特殊韵味,在高老的书法中得到高度的和谐统,形成了既不同汉碑,又不同于魏碑,严谨而又萧散,凝重而又空灵,疏宕平实、端庄宽博的独特艺术风格.<作者简介>=高小岩,字谦斋,1919年3月生于山东潍坊.生前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儒学年鉴》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山东中山书画院名誉院长、山东省及青岛市两级书协名誉主席、青岛中山书画院院长,并曾任第6-9届青岛市政协委员,其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第1-6届全国书展和国内外展览百数十次,多被收刊专辑.1981年随青岛市友好代表团出访日本出席下关举办的"中国展",1992年、2000年和2004年先后三次应邀访台文化交流,在台湾举办个展4次联展2次,1998年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书艺生涯70年纪念展",2001年秋在潍坊举办了"高小岩祖孙三代书法展",2006年6月在青岛市博物馆举办"华夏魂·父子书法展".自1989年始先后出版了《高小岩书法集》、《高小岩魏体成语字帖》、《华夏魂·高小岩、高篪书法集》、《孔子事迹图图解》等作品集.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国务院、周恩来纪念馆以及中央文史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省府、青岛市府和各省市文史馆博物馆等收藏.  相似文献   

10.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是各种书体中最规矩、最标准、最具通用性的一种。“楷”者,楷模之谓也。楷书,以其法度严谨、笔笔不苟,故为学习书法的门径。诚如苏轼所言:“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闻庄语而辄放言,未足道也。”可是,在一些初学者眼里,楷书四平八稳,写起来很受拘束,又没有什么艺术性。于  相似文献   

11.
正任茂顺,系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青岛琢木斋工作室主任、大易红坊设计总监。他自上世纪70年代入了"木匠"这行之后,执其半生,一直在柴木及硬木家具设计雕刻制作方面潜心探索,磨练技艺,将家具设计与手工雕刻这种中国传统技艺代代传承下去,是他的最大心愿。"1971年,我开始干木匠学徒,当时雕刻了很多毛主席像,这是那个时  相似文献   

12.
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书法家、教育家,在国学、书学、戏曲、教育学等多领域成就斐然。他创建和完善了中国书法学科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正统书法教育的人才。在几十年的书法教育工作中,他坚持推行"书法文化"的教育和研究理念,坚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研习书法"。欧阳先生在学术上造诣精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对社会、民族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德行上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后学仰止。  相似文献   

13.
正李少武,字杬城。祖籍河北高阳。1956年生于北京。明清以来望族之后,其九世祖李国普为明天启年间丞相,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十世祖李蔚为清顺治年间宰辅,拜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十七世族祖李鸿藻为清同治皇帝之老师,军机首辅大臣,是同治、光绪年间清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秉承家学,不惑之年,拜独创"楷书"和"一笔飞白"书法的叔父、著名书法家"飞白大师"李树琪先生及"祥隶"创始人、著名书法家王  相似文献   

14.
尹安民 《唐都学刊》2014,(6):F0002-F0002
每天立足于天录兄的作品前,都会有一种静谧、恬淡、宛若天籁般的超逸之感。 天录兄的书法,多以古时经典诗文为主题,字体俊秀、隽永自然、不温不火,飘逸中更显风韵;安闲中充盈着文人的书卷气和雍容优雅之格调。用笔气凝神逸,体势宽博,开张浑成,静中寓动,行间萧散、雅致,更使作品气息清远、潇洒,处处体现出“醇和平淡”的情致。天录兄的书法,多以古时经典诗文为主题,字体俊秀、隽永自然、不温不火,飘逸中更显风韵;安闲中充盈着文人的书卷气和雍容优雅之格调。用笔气凝神逸,体势宽博,开张浑成,静中寓动,行间萧散、雅致,更使作品气息清远、潇洒,处处体现出“醇和平淡”的情致。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这一命题本身的真伪性、"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之陈"的同一性等内容。在探讨"钱学森之问"存在的原因时,学者们主要考虑传统文化、哲学与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由此提出改进传统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改进高等教育哲学和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国家政策和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和设计具体制度等解决措施。未来,"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向:"钱学森之问"的真实内涵与延伸内涵,"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类与量化研究,"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路径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道、禅之"心"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舒 《浙江学刊》2005,(1):122-125
道、禅哲学都重视"心",中国美学也有以"心"为美的思想,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道家哲学中,老、庄首先突出"心"的重要性,嵇康、阮籍则首先在文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禅宗对"心"的重视使其获得"心的宗教"之称.道、禅之"心"也有很多不同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禅宗之"心"是对道家之"心"的继承与发展.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审美之"心"在唐代成熟,意境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桓仁之美     
, 《今日辽宁》2012,(6):6-7,2
"桓仁真美!"这是到过桓仁的人异口同声的赞誉。当然,这种赞誉绝不为过。中国之美,美在锦绣山河,更美在璀璨的文化。这是审美的标准,也是一种其识。游人对于桓仁的赞誉正是源于这种共识。大自然在赋予桓仁秀美河山的同时,也演绎了"燕东胜境"的浪漫与神奇。桓仁是多彩的,这里山不谓高,却兼具雄、险、奇、峻、幽之特点,每  相似文献   

18.
东西之差     
<正>西方传统写实油画以酷似自然的"写实性"炫耀于世。姜绍书在《无声史诗》中描述了中国画家遭遇西洋画时,对"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的西洋画形象的惊艳。而中国传统工笔画也以其"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而著称,讲究"应物象形"、"度物象而取其真"。它们之间的比较,是中西两个绘画体系比较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软实力之"软"不仅在于其所使用的软性资源,更重要的是其"软"性的表达和影响方式。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软实力大国,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是:劝谕性、隐蔽性、伪善性、建构性和解构性。软实力的这些软性特征正是其"力量"之所在,也是软实力承受者所面临的风险性之所在。揭示软实力的"软"性特征是全面认识软实力极为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杨丽华 《学术交流》2012,(1):184-186
为了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承担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面对"重教学、轻德育"思潮的日趋严重,只有通过重塑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理念,在教案中融入"教书育人"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书育人"之措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教书育人"之内涵,才能使大学体育教师真正体现"教书育人"之功能,进而推动我国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