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及其时代内涵,集中体现并展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发布和贯彻后,"新农村建设"很快成为全社会所接受的一个特定话语,并在社会实践和思想认识上逐步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对其思想建构的历史梳理和内容解析,我们或可体察其思想与时代的内在关联与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杜慧 《人文杂志》2015,(1):90-96
自北伐完成后,国民党开始力倡"建设",努力于由前之"革命"变向为"建设"的历史转折。各种建设思潮顺势涌现,逐渐凝聚为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以建设为朝向的历史帷幕渐次开启。期间,官方机构、社会精英及社会团体都曾进行过种种心智和行动上的探索与努力。回顾与反思民国建设从思潮到事功的演进历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规律和启示,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国家建设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可分为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丰富和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三个阶段,其时代主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思路从不破不立、"破"字当头转向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从封闭、排斥转向开放、宽容,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主导与非主导、一元与多元矛盾的处理原则,从有"一"无"多"、以"一"盖"多"转向以"一"导"多",以"多"促"一","一""多"共荣;对外策略从"泛化"、"对立"转化为"淡化"、"坚守".  相似文献   

4.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方法论,这没有错。但是,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革命时代迈入建设时代以后,它就不仅是批判的方法论,更是建设的方法论,是批判与建设相统一的方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方法论,运用并展开于实践的批判与思想的批判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的方法论,运用并展开于思想与实践的探索,制度与体制的建构,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之中。不论在什么时候,批判旧世界是为了发现新世界、建设新世界;建设新世界同时也随伴着对现实本身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朱德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而深刻。应该说,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值得深入认识并积极借鉴。"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思想本身,更具有时空延伸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与高歌猛进,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社会主义的"中国式"休戚与共。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走自己的路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将还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从<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人类社会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在这其间,社会主义经过了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主义运动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社会主义高潮到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从世界以革命和战争为时代主题向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语言视角,分析晚清时期"西学"的思想思潮转化为"诗界革命"的形式冲动的具体过程,揭示语言选择上的保守性直接决定着"诗界革命"诗学话语的建构、诗体形式的转向以及诗体尝试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9.
黄明同教授从事孙中山思想研究多年,已有论著多种,面对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她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另辟蹊径,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扣"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脉搏,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梳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阐发其当代价值,以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黄明同教授著作《孙中山建设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5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务必"精神,是对中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都真正做到了"两个务必",并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牢记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牢记"两个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后革命"的出现为"文革"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阐释维度."后革命"与"文革"之后当代文学在"告别革命"、重构历史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并在具体实践上具有复杂性与有效性."后革命"的以上特征在以"革命"和"历史"为主题的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类似主题的再审读,即是将"中国当代文学"置于"后革命"的视域下进行观照,从而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崭新的写作图景.  相似文献   

12.
黄德志 《齐鲁学刊》2004,11(4):43-46
20世纪30年代,"左"倾政治话语借助社会的中心主题———革命,成为时代的权威话语和主流话语。"京派"与"海派"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对文艺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要求,都与左翼主流作家有较大差异,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注重文学审美价值的文学性话语。这种话语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特征,不可能被时代普遍认可与接受。  相似文献   

13.
民国以来,从革命到建设既是一个客观演进的历史进程,也是承载着厚重思想内涵的一个时代命题。民国后,孙中山系统的建设思想逐步形成。这是一个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以民权为核心,以民生为目标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对于近代中国由革命走向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对于革命的近代释义和历史定位,均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抗战时期,左翼文学思潮深耕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与社会情状、革命政治和大众视野休戚相关,成为时代的主流意识,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作家的艺术创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老舍,以"抗战派"的身份不断介入社会政治文化中心,自觉吸纳、择取左翼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精神。在左翼文学思潮的熏染下,他完成了"文学社会功利价值论"压倒"文学艺术本质价值论"的思想转向,以文艺大众化、通俗化实践实现了宣传效果,形成社会性与人民性并举、宣传性与教化性相融的创作特色,形塑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为左翼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之日起,我们的时代便开始转型——由表面上现代实则传统转向真正的现代:思想由僵化转向灵活、自由,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政治进一步地转向民主……时代转型产生了一些新思想、新事物、新情况,从而为文艺提供了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五四”后期 ,陈独秀由渴求法律言论自由、崇尚基督耶稣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转化为宣传民主科学、主张劳农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理清陈独秀由“五四”思想文化启蒙与创新转向政治理想建设与传播的基本线索 ,对深入“五四”时期思想史研究 ,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建设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法治建设需要的内容。法治建设的重心也需要逐步深入转向凝聚全社会共同的思想根基、形成法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滋养法治精神的灵魂,能够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推动公民法治信仰的知行统一。法治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外部条件和刚性支持,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建设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向善向好。  相似文献   

18.
蔡志刚 《理论界》2005,(5):152-15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思想道德教育这个主题,选择好活动载体,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人民军队先进性建设,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贯重视和强调的思想“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2],在中国大地上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局面。20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世纪更是一个既充满痛苦和灾难,又充满自豪和希望的世纪…  相似文献   

20.
纵观以往对"空间转向"概念的研究,学术界要么是以具体人物为标志,要么是以具体论题为界限来进行探寻,其中,以福柯、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人的思想作为研究所集中关注的热点,然而,却忽视了以阿尔都塞的理论为视角展开研究。以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的"总问题""理论实践"和"断裂"这三个重要概念为切入点,在思维范式的层面来理解"空间转向",可以将"空间转向"界定为是不断与现有压迫力量进行着持续的断裂、不断审视、反思和改造自身并展望着未来革命可能性的一种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