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我的面前,书桌上放着一篇学年论文。论文的题目叫《释自治机关民族化》,它的作者是余姜游,一个碧罗雪山下的傈僳族青年;现在云南大学历史系学留。论文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对于干部民族化、适当地使用民族形式、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三个问题,阐发的是比较清楚的;这出自一个过去是刻木记事的傈僳族青年手里,确实是难得的。  相似文献   

2.
圣友寺心象     
到 达泉州后 ,我并没有急着立即就去看它。甚至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 ,一块块摩挲着那些碑的时候———那是些早就在书本上熟悉了的蕃客墓碑———感慨着它们的古老 ,我也没有意识到这是石头。次日去的是灵山圣墓。一直拖到第三天 ,我才正式去看它。漫步在艾苏哈卜寺的遗址上 ,心底的一丝什么意识渐渐复苏了 ,如一柱袅袅扶摇的烟。我开始不明白 ,也没有沉下意来 ,去捕捉它。而这一次 ,游移的感觉 ,并不一瞬忽就离去。它只是低低蹲着 ,不做声地从体内注视着我。我正在捉摸结论 ,它却扰乱我的思路。我正筋骨疲乏 ,它又添给一分不安。一遍遍…  相似文献   

3.
边寨新曲     
为了收集阿昌族民间山歌,在一天的傍晚,我来到了云南陇川县户撒区的芒东寨。这个寨子位于分界山脚下。我一推开虛掩着的厚实的木质寨门,“叮当叮”、“叮当叮”的声音就隐约地传入耳鼓。它和谐而有节奏,不禁使我沿着青石板的道路,来到了这声音传出的地方——一间瓦房的门口。一位老者见了我说:“你是找打刀的吧?这是我们社长老滕的家,老滕硬是个打刀的好手哩!”真巧!原来这就是区委介绍的编歌能手老滕的家。我高兴地跨进大门,见左边一间瓦顶棚子里,  相似文献   

4.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把一切苦难与罪恶裹起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蓝得叫人伤心。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有一回,一朵巨大的久久凝固在布达拉大鹰的翅膀撞击乌云的一布达拉宫呈现红白分明。神速的光从天洞里漏下来。天底下的世界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黑。有的地方不亮不黑。面对这极致的自然景光,少有人说只有一个年迈的喇嘛抬起头,喃喃自:蓝了这么长时间,你终于肯发言了。我笑了,知道他对蓝天有了特别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它当然是无声的,仿佛伸手便可以裁剪。蓝,是一双守望的眼睛,在…  相似文献   

5.
蒙自行随感     
在一个月前我去了一趟蒙自,呆了将近十天。蒙自是云南南部的一座美丽的小城市,距离中越国境线只有一百多公里。它的交通、经济和政治的条件,决定了它成为新近扩大建立起来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我有机会参加了为建州而召开的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听到地方政府的七年多来各项工作的报告,听到各民族代表们的生动而亲切的发言,此外还和部分代表有些个人接触。这一带地方我在抗日战争后期是到过的,而且不只一次。所以这一次旧地重访,如遇故人。可是“故人”的变化太大了,给了我很强烈的感受,也使我多一次更明确地得到对于革命事业的认识。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最根本、最深刻的变化是在社会基层里运  相似文献   

6.
从一记事,长辈们 便告诉我一个响亮的名字 说这个人的思维很杰出 凭着世界上一个当时还不很流 的信仰暖了地球上一片最古老的土地还告诉我们 这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为我们支撑着好大一片天地从一懂事,我的爷爷 便抚着镰刀磨出的老茧告诉我 是株刀刻去人世问好多不平与屈辱爸爸衬心向我解释 是一把坚硬的铁锤 砸出我们立身的地基因此,我们这个阶级把镰刀与铁锤印上红旗于是,生来崇拜英雄的我们 便把热爱给了那一个人 和那一面威武的旗因为,这人的确是个英雄曾经领着我的前笨把那么多坏人赶出这片土地 莫昨,这种崇敬便是信仰 那么,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作为前疫区居民,半年来我产生了强烈的被困感,所以一听说外省不再隔离来自广东的人,我就打算去旅游了。打电话给朋友,她马上提议去凤凰,她正好在当天分别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关于凤凰的介绍。第二天就出门了。 从怀化到吉首的火车上,对面坐的两个小伙子是吉首的土家族人,在深圳打工,说这是第一次坐火车,以前坐的都是长途汽车。他们旁边的中年人是凤凰人,姓黄,也在深圳  相似文献   

8.
叶妲     
傣家竹楼飞出了金孔雀。一本民间故事集即将问世,它凝聚着一位傣家青年的心愿和追求。那是1984年春,傣族少女叶妲,离开了凤尾竹环抱的家乡——昌宁县湾甸区大城乡,拖着一条因幼年患病致残的腿,随县文化馆的同志起程前往县城,去翻译一批傣族民间故事。满头银发的奶奶站在门前的古榕树下,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孙女。叶姐回过头,望着奶奶脸上蛛网般的皱纹——它记载着一串串神奇美丽的傣族民间故事。打小叶妲记事起,奶奶就常坐在这棵苍劲浓绿的古榕下,娓娓动听地给她讲述那些妙趣横生的神奇传说。古往  相似文献   

9.
秋日的怀念     
天凉了.夕阳还好,可我的心一阵阵打颤.我倚窗而立.窗外,夕阳下小花园的石凳上坐着一位悠闲的老人,怀抱的是小孙子或是小外孙?小孩调皮地拽拽老人的短胡子,老人笑呵呵地亲了亲小男孩的脸.许久许久,一阵凄楚袭来,一层薄雾蒙住了我的眼睛,热泪滚落,秋风凉透.我多羡慕这小男孩.他拥有人间珍贵的爱——爷爷对孙子,姥爷对外孙.我也曾有过,而且是那么美好,可如今我却失去了.  相似文献   

10.
一、导言尽管我希望这次讲话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但它还是很不完全的。它是我的即席发言,也许你们感兴趣的某些学派被完全遗漏了,果真如此的话,请向我提出来,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回答。自从我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以后,对资产阶级的人类学就不太感兴趣了,因此对这方面的书籍读得不象某些人那样多。不过在加拿大人类学和社会学协会1979年学科会议上,  相似文献   

11.
在没有到西藏工作之前,我从媒体上看见在高原上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多戴着一顶藏帽配上一副墨镜,还以为这是为了耍酷。等我2007年7月作为援藏干部亲自进藏后,才对生活工作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头戴藏帽有了切身感受。并且日久生情,对藏帽的感觉越来越好似对自己爱恋的人儿,一天也离不开它了。  相似文献   

12.
今年四月应邀去澳大利亚访问。主人们知道我对民族问题有兴趣,不仅在座谈会上常常提出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而且还主动地为我安排去参观土著居民点。但是,由于往返得两天时间,而我旅行又颇疲惫,所以临时取消了这一项目。因之,我下面所说的一些情况,并不是我亲眼所见,大多从朋友们的口头听来的。澳大利亚这片大陆在三万八千年前已经  相似文献   

13.
人民离不开自己的警察。长久以来我有一个愿望,我不想只将自己的目光停留在人民警察橄榄色的警服上,我更愿意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他们。同时我知道,这是一个普遍的愿望。 1998年11月上旬,天气不错,只要穿冬装,就不会感到冷了。经有关人士推荐,一天早晨,我走进了太原青年东街19号,开始了对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的采访活动。 我开始叩门,试图叩开一扇扇真实的心灵之门。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基诺山是我的故乡.在我童年天真的梦幻里,它曾是个五彩缤纷、千奇百态的神秘世界.留在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却是山地农业的"刀耕火种"、"串山狩猎"及采集野菜(果)的生活.那时听父老讲,自创世主——阿嫫肖鳖开天造地的那阵子起,基诺人便聚居于基诺山.然而,祖先留下的"刻竹(木)记事(数)"工具,也没能记下基诺族古老的历史源流.解放前夕,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诺族,生  相似文献   

15.
出门在外的人经常盼望家信,这大概是人之常情。我这个离家十五年的人,已经一百天没收到家信了。一百天,那叫三个多月啊!因此,我成了投递员欢迎者——他一到,我就大步流星地跑时收发室看信。但是,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地进去,心里沉甸甸地出来。信,别看它是那么个简单的物件,可是有时候它的力量却不小呢!  相似文献   

16.
我2003年就师范毕业了,当时的我步入20岁门槛,思想却单纯无知,还继续做着校园时萌生的文学梦。接着便实习,后来便待在家里,与母亲一起度日。从记事起就背上书包离家去读书,十多年中从未在家里连续生活半年以上,而这一待就是一年多。也试着找过工作,高兴地出去了,发现上师范时那些共同爱好过文学又远离文学的同学  相似文献   

17.
杂嘎的记忆     
北京到山西长治北的2163次列车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乘坐那么慢的“快车”。从下午3点多在赵公口上车,经过一夜折磨,第二天快6点才能到晋城。再有近一个小时的高速,经过了牛王山等好几个隧道,到达阳城,正是日出时分,阳光明媚响亮地洒在晋南大地上。这是2005年盛夏的一天,我和女友去她老家玩。  相似文献   

18.
国庆节后十天,我到民族饭店去访问一位哈萨克族的牧业劳动模范,碰巧遇到我十多年未见的一位老战友。见面彼此问过一别十三年的各种变化后,就谈到了我来的目的。我的老战友一听说是访问喀力堪牧业模范,就高兴的说:“你是访问她呀!这我可帮上忙了。你知道吗?我随军参加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后,就来到了喀力堪住的这个地  相似文献   

19.
我到达庫倫旗哈尔槁人民公社下养畜牧生产大队的时候,这里的养畜牧河已經封冻了,它象一根銀带,鑲嵌在这塊狹長的“盆地”的周圍。河的对面是三座并列的村庄。村后是一片收割了的田地,泥土在阳光下黑油閃亮,一望而知是肥田沃土。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六,大队每到这天要举行一次晚会,讓社員們共度周末的欢乐。我一到队里,热情好客的主人就把这个消息告訴栽,并且邀約我参加。不用說,我对这个已經普及了文化的生产队早已向往有时,参加晚会正好可以看看他們的文化生活,所以一口答应了。晚会是在生产队的食堂里举行的。大队長哈尔其  相似文献   

20.
守望湘西     
“当、当……,”当高耸的邮电大楼的钟声敲过六下,随即,四十响礼炮一连串地响彻了整个山城。小楼里已伏案一天的我这才记起,今天是自治州四十华诞庆典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