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坏小子葛优     
冯小刚的噩梦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如说是葛优的喜剧电影,因为葛优在其中的表演是这种电影最为吸引人的内核,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大腕》、《手机》乃至眼下的《夜宴》,很难说人们是为了冯小刚而进了电影院,还是因为葛优这小子。如果不怕被看做在两位长久搭档之间制造裂隙,还可以进一步说,这两者始终不是一回事,从一开始某种差距就存在,到后来并没有缩小,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相似文献   

2.
说谎     
沈琦华 《中外书摘》2011,(12):57-57
说英国人最爱在读书问题上撒谎。有三分之一的英国成年人撒谎的内容是声称自己曾经读过某些书.据说英国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超过半数的19岁至21岁的人撒谎说自己在读名著。我回家上网搜了一下这则调查,文末还附了最经常被人们撒谎说读过的十部作品:《魔戒》、《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1984》、《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远大前程》、《简·爱》、《达·芬奇密码》、《安妮日记》。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本百读不厌、百说不厌的书。人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而我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虚构的小说,有趣的小说。所以我要趣话《红楼梦》。我不是一个一个人物趣话,而是按照《红楼梦》小说本身的走向,从情节发展找最有趣的事件。看看它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4.
天问子 《老年人》2008,(8):38-39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台湾作家王惠玲的电视剧本《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不久以后由刘若英和赵文煊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也要在国内播出了,这之前王惠玲写过的《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人间四月天》都是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名剧,《卧虎藏龙》更是蜚声奥斯卡,有人说王惠玲是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华人编剧。  相似文献   

6.
刘俊 《公关世界》2010,(3):28-29
2007年4月,到伦敦的第一周,傅莹便出席了“中英媒体论坛”,主动与媒体接触,不畏惧、不退缩。此后,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登门造访英国各大媒体老总,和他们喝茶聊天,希望他们能报道真实的中国。当然,她也不是什么媒体都会造访,从《泰晤士报》、《独立报》,到《每日电讯报》、《经济学家》,都是英国中产阶级才看的媒体。“中产阶级是英国社会的核心,说服这部分人至关重要。”旅居英国多年的中国留学生曾飚说。  相似文献   

7.
明朝人汤若士所作的《牡丹亭》,是我国传奇剧本中的一朵奇葩。该剧已在昆曲界中流行数百年,至今不衰,其“知名度”直欲驾《西厢记》而上之。连《红楼梦》中都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样的回目和情节,便是明证。因此可以说,中国读书人若不知道什么是《牡丹亭》,可算得是一个小小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9.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姜文这样介绍:“这部电影是不能说的,只能看。因为这就是一个梦。”在他看来,电影就像吃饭、喝酒和做爱一样,带来的是身体满足,没有逻辑,也不需要逻辑。所以,当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时,他很不耐烦:“看戏没有明白不明白,只有享受不享受”,“看不懂便多看几次,中国没有这类电影,世界上也不多”。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正值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纵观2005年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主旋律、商业片和文艺片,基本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比2004年的几位中国电影“老大”孤独求败的格局,2005年的江湖,可以说是人气十足、热闹非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徐克(《七剑》)、张艺谋(《千里走单骑》)、陈凯歌(《无极》)三位前辈争相厮杀,也可以看到冯小刚继续“有一说二”(《夜宴》)。另外, 新面孔的出现也让江湖风不平浪不静,几位当年的地下导演像约好了似的集体亮相(《世界》、《青红》、《独自等待》等)。虽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香港电影《头文字D》一举拿下了上半年的票房冠军,但几部小众电影《情人结》、《美人依旧》、《鸳鸯蝴蝶》)却也能缠绵悱恻地以柔克刚。成龙(《神话》)、刘镇伟(《情颠大圣》)、王祖贤(《美丽上海》)等几员老将又杀了个回马枪,另有来自港台的几位空降奇兵突入重围(周星驰《功夫》、洪金宝《猛龙》、杜琪峰《黑社会》、关锦鹏的《长恨歌》、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等)。总之,2005年的中国电影很有一种群雄争霸的气势,毕竟,谁都想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造就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余玮 《老年人》2008,(7):22-23
2008年1月23日,在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著名作家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虽然创作了《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名声在外,但张平仍保持了他一贯的低调。谈及当选省长后的感受时,张平笑笑说:“过去,我要努力当好人民的作家:现在,我要努力当好人民的省长。”  相似文献   

12.
“米”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质,先民对“米”字的认识有其独特的地方。《说文?米部》共收入36字,重文7字,新附2字。本文对《说文?米部》从“米”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解释两方面对36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着重从字义方面梳理类别,从先民对“米”的认识、加工利用及与“米”有关的文化现象等几类情况中挑出一些字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以此能加深对“米”的认识,同时对《说文?米部》的体系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市委书记曾这样评价邵洪哲:“给他三尺布,他就能扯起面大旗;给他个小舞台,他就能演一场大戏。”调侃的话语,满是对邵洪哲工作热情和干劲的肯定,更是对邵洪哲的工作方式作了一个形象的总结。 齐齐哈尔市老龄办的工作人员说,没有邵洪哲,就没有齐齐哈尔老龄工作的今天。但邵洪哲说:“没有激情、热情和感情是没办法做好老龄工作的。” 邵洪哲的激情、热情和感情又来自哪里?“到老龄办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唱好三首歌:《国际歌》——从来没有救世主;《国歌》——起来,起来;《敢问路在何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路在脚下。”  相似文献   

14.
沈善增的新著《孔子原来这么说》选取了《论语》中为国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而又被作者认为遭受两千多年严重误读的十一段章句,进行了详细甄读。通过甄读,颠覆原文,同时引出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8月18日《济南日报》发表文章说,(《社会保险法》草案将于今年10月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四审,该法年内有望出台。围绕(《社会保险法》的各方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统筹层次、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以及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否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茶座》2009,(2):158-159
天涯社区网最近刊载刘大生的同题文章说,我国《宪法》和《组织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为了表明国家机构的人民性质,基本上都以“人民”冠之,仔细推敲,这不仅是讲不通的,甚至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老韦子 《老年世界》2014,(13):45-45
在史料中,正式出现关于酿酒记载的是一篇关于讲兴亡的材料。《战国策·魏策二》记载了一次战国期间诸侯的盟会,事情发生在当时的魏惠王时期。据《史记》说:“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由此,此次盟会当在公元前三五六年。鲁惠王设酒招待四国诸侯,当时正是战国之中期。《战国策》说: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帝择言曰:“昔者,帝女令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干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也’。”这里说的魏婴即魏惠王,鲁君应是鲁共公。当时魏是一个屡被各国诸侯攻打的国家,而魏惠王又是一个耽于酒色的人,所以鲁共公借饮酒的机会向他讲了大禹对酒的态度,他说帝女曾命仪狄做酒进献给禹。  相似文献   

18.
《老年世界》2014,(8):28-28
《老年世界》到手,必先读“刊首寄语”,这是我多年的习惯。说心里话,从中受益颇多。“刊首寄语”文章短小,每篇只说一个道理,言简意赅,打动心灵,百读不厌,如《笑出来,你便自由了》《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放下是福》……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与有关同志一起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曾经谈到屈原。他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毛泽东讲的千真万确。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篇,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就是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20.
十年后的事     
朱伟 《安家》2011,(10)
《赫芬顿邮报》别出心裁,刊登《这十年间被遗弃的二十件事》专题文章,说的是在新世纪开始的这十年里,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何被技术所改变,文章颇有沧海桑田的感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