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自知""生知"。"自知"即非外在感官耳目的"反听""内视",其所"知"之"物"就是具有明晰性的非对象性的"无声""无形"。"生知"就不是逻辑的知识性的"知",而是基于天生本性的体悟,"体"之"悟"即整全身(体)心的直观,是对内感官(内视心观)所显现(见)"物"的"直透"。而(生)"知"作为知解力则是会意顿悟,瞬间生成,(心)"目"击(敞开)"道"存(显现)。真正的(生)"知"就是基于非对象性审美直觉的无中生有:原创、草创、首创、始造。  相似文献   

2.
纵观翻译史,翻译标准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时至今日,翻译标准问题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西方传统翻译标准概括而言即"四个Y"标准:"诣""易""一""依",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翻译质量评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很"与"好"作为程度副词的使用频率极高,比如"她好漂亮"、"她人好好""很男人"等。在这些用法中程度副词"很"与"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有些则不能。  相似文献   

4.
壶罐碗杯蓝釉瓶,福禄喜寿镂画中。粗磁淡饭百姓乐,细瓷陈设官府兴。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但有些个东西,在老北京人眼里借了就不能再还了,即便能还的,也得小心着,循着老礼儿去办。像借"碗""药锅""刀"等等,稍不留意就会"破"了规矩,惹得老街坊们心里不痛快。就拿这"借碗"来说,还的时候,一定要盛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孔子的"仁爱"观所提倡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实现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仍然能够体现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意信息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与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3+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对口专业,为了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从"才""德""能"三个角度进行"两所学校""两个专业""两个阶段"融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想,使"3+4"人才更有特色。通过"3+4"这种融合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既有技能,又有创意,还有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十八种杂剧的被动句系统,"被"字句占绝大部分,此外还有由"教""着""吃"所构成的被动句。本文即从"教""着""吃"构成的被动句入手,主要通过平面描写、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关剧中的被动句系统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冀为被动句的历时研究提供更翔实的共时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察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的"爯"和"偁",认为:两个字形在甲骨文中记录了同一个词,其本义为"以手提鱼",常用义为"在祭祀中举献物品";到了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爯""偁"的词义进一步引申为"称呼""称赞""衡量""称量货币"等。本文同时参考东周十三部典籍中"稱"(爯、偁)的用例,根据词义发展的规律,大致梳理出三字字形的更替和"稱"(爯、偁)的语义演变脉络。这样的梳理工作,不仅对文献解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辞书义项的归纳原则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计要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教""学"给出适合操作的程序和技术,让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其中"教什么""学什么"的设计,要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对文本的把握来确定,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如何教""如何学"是教学设计的主干部分,包括怎么分析和观照教学对象,怎么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怎么选定和使用教学媒体,怎么决定和运用教学策略等,都要判断正确,决策恰当,才能使教学设计的目标得以达成;"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和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要有完整性、科学性和协调性,既要让"精彩"如期而至,又要能有"灵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理论,是探索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理论指导,在这一理论统摄下观察齐家文化分期、玉礼器的出现和用玉制度的产生、表现权力的权杖、陶器重大变化、占卜和祭祀系统、作物栽培等问题,可以看到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的一种早熟性文明,是中华早熟性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实例,古代中国即属于马克思世界古代历史与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亚细亚的历史"和"早熟的儿童"这一类型,"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早熟的儿童"诸种历史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表现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清末以来,通行的吸纳西方的"纯文学"散文观念"感性""抒情""审美""艺术""娱乐"本位,肢解了传统正宗"大文学"散文观念,古代散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纯文学"散文观念的附庸和注解。传统正宗"大文学"观念,散文不是"纯文学",只是"学术"整体之一面,不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存在。应深刻反思古代散文研究脱离"学术"体系之弊,"纯文学"散文观念不是唯一正确的散文观念,应充分体认、尊重并重新建构传统"大文学"散文观念,复归传统,走"返本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量词"颗""粒"都主要用于计量体积较小的球状物体。它们的用法分布既有交叉也有区别,非常复杂。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范畴化理论和隐喻理论,结合汉字语义演变的轨迹,对它们的用法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指出量词"颗"的语义特征为"类球体、较小、具有个体性",量词"粒"的语义特征为"类球体、极小、缺乏个体性",并对二者的交叉用法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文明三态("农耕""游牧"与"海耕")以及世界历史三态("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与"人的时代")的宏观空间与时间视域,借助希腊悲剧为比较体,能够对元代中国悲剧(《窦娥冤》等)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元代中国悲剧结胎于"农耕"与"游牧"交汇的特定语境:原"农耕"中被边缘化的戏剧经"游牧"的刺激而逆时逢生。在该语境中逆生的中国悲剧衍生了三大"互为"特性:第一,在主题上,演绎着对"人役"(人受人的奴役)的宣诉;第二,在结构上,因"人役"苦难与"役神"(即渎神)情结的背谬张力而构成了"悲身乐尾"的形式;第三,在审美上,对"人役"苦难的舞台宣诉孵化出"力与德"的冲突范式和"怜悯"的审美格调。以上中国悲剧在主题、结构、审美三个层面上的特征一脉相连、互为相生,均是"人役"主线(主调)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4.
《论语.颜渊》篇的"颜渊问仁"章所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命题,是孔子论"仁"的总纲。古今学者多通过对其中"克己"、"复礼"、"为仁"三个思想要素的诠释,阐述孔子的思想。但是,从该章所包含的"仁—礼"、"人—己"这两层关系入手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以及他所追求的"仁"与"礼"、"人"与"己"相统一的理论目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周礼已经空洞化、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要"复"的"礼",是由他赋予了"仁"的内涵并以"仁"加以整合的"礼",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周礼";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强调"为仁由己",特别重视"己",凸显了对儒者"为仁"的自觉与自信的要求,表现了儒学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道体与"无""有"的关系是老子《道德经》第1章的核心问题,受王弼注解的影响,把道体等同于"无"的观点甚为流行。"无""有"属于同一层次,是一种逻辑上的并列关系,竹简文本第40章与牟宗三的阐释的一致性表明了"无""有"同为道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和古希腊,哲学家们都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名""实"关系问题,并建立了各自的"名实"观。文章比较了他们对"名"的本质、"名""实"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正名思想,认为先秦诸子主要是从外部关系看待"名""实"问题,古希腊哲人主要是从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看待"名""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绘画"形""神"兼重的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提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发展时期,唐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深化时期。  相似文献   

18.
构词图式"X不得"产生的13个三音词可分为:动副兼类词"怪不得""怨不得""由不得";动词"巴不得""恨不得""见不得"等9个;形容词"了不得"。宏观概括了三音词"X不得"的历时演变过程,重点对学界还未研究或研究较少的"X不得"的语音弱化、词性及语义固化程度、有无相对应的肯定形式、能否作补语、成词时间与形成机制等5个方面展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三原"理论是梅新林在其原创的"二原"理论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而构建的文学地理学理论。"三原"理论即"版图复原""场景还原"与"精神探源",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文学"场景还原"这一中介,将文学对应于外层空间的"版图复原"与对应于内层空间的"精神探源"相贯通。梅氏"三原"论的诞生为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具有本土意义与实践价值。现存瑶族信歌标识了历史时期瑶族的空间分布、板块结构与迁徙路径,是瑶民运行轨迹的"文化遗存";信歌记载的人事物景拼接成一幅幅瑶民生活的生动场景,是瑶民的"生命现场";信歌构建的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可以理解为瑶民探寻精神家园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杨铁夫的《梦窗词全集笺释》中,有"留""补""不缕述"这三个出现频率较大、较有代表性的词学判断。杨氏提出的"留""补""不缕述"等判断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将三个判断关联起来恰好能反应出梦窗词章法的特征与魅力,显示出梦窗词章法的严谨,同时也是对梦窗词研究中曾经流行的"意识流"说的一种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