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市面上影响比较大的讲述《论语》的书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着让人惊叹的销量。1976年5月,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到1988年已经再版18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引进大陆是1990年,并没有预想到海峡这边也会迅速欣起“南怀瑾热”。台湾老古文化出版总编辑、随南怀瑾30余年的刘雨虹女士回忆,同样是1990年秋天,她经人陪同到北京商务印书馆洽谈南怀瑾《孟子旁通》和《老子他说》两本书的出版时,曾遭婉拒,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对学术价值的犹疑,还有对其能否在大陆流传的顾虑,两本书后来改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现在没有任何出版社会对南怀瑾的书能否流传产生置疑,尽管它的学术价值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由人的内心体验而来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人合"德",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道德境界,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本质上是天人合"艺",是一种艺术境界.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道德特征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主题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爱智",而是"求乐".从孔子开始,直至近代,其道"一以贯之".中国哲人追求的不是酒色等肉体享受,而是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个人就能超越他的有限生命而达到永恒存在.但快乐不在天上,也不在世外,而就在人间.个体人格只有在百姓日用中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4.
李玫 《南都学坛》2012,32(6):46-49
明清戏曲中,"渔樵耕牧"形象及"渔樵话"已形成了一种内容相对固定的特殊意象。"渔樵耕牧"不是描写真实的渔夫、樵夫、农民及牧人的生活,而是表现一种散淡闲适、超然物外的情致。"渔樵耕牧"实际是中国古代文士心目中的一种特殊景象,是古代文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人生境界——自由超脱、潇洒不羁、与世无争、自得其乐。一般"渔樵话"的关注点都是个人命运的得失,实际上是"文人话",是古代文士们思考权衡人生得失取舍的"心语"。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渔樵话"结束全剧,其立足点及精神境界全然不同:它没有对渔樵们散淡生活的夸赞,也不是对过往英雄业绩的"笑谈",而是抒发对历史命运的感悟。这番"渔樵话"不仅使《桃花扇》这部写实的历史剧有了言犹未尽的"余韵",同时,也使这部剧作所描述的历史、所表达的历史观念,有了一种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一书对中国古代六位大诗人进行了形象生动而又个性鲜明的评述。全书"以人为本",主旨鲜明。作者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评人衡文,凸显六位大诗人各自的诗意生存和精神特征,并向读者指明了诗意生存的基本路径,即通过阅读优秀诗篇感发志意,超越失意人生,从而迈向有情趣、有生气、有境界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6.
宋代大文学家、酒文化专家苏轼的饮酒观念可以概括为"半酣"、"欢适",他在融合前人特别是庄禅陶白的基础上,把饮酒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哲学境界.这既反映了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点,又代表了一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为国家统一、民族文化复兴以及东西方精华文化沟通融合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温州、上海、北京、台湾等全国各地举办了"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活动。3月18日,在南怀瑾先生的家乡乐清,乐清市图书馆在二楼设置了南怀瑾图书专架,并在一楼展厅举行了"纪念南怀瑾诞辰100周年图片展"。  相似文献   

8.
无为、有为与不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哲学范畴。"不为、有为、无为"构成了人类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方法和人生境界。"无为"是"道",是"自然",也是适度和"守中"。"无为而治"乃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形而上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生境界之学,它以人生可见的"理性"为内在的直接本体,以实现本体的道德人生境界为其体系的最后归宿或目的.他设立形而上本体的目的是肯定人的内在德性的真实性,论证宇宙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说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先生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的;"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的.就境界说,由于人对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可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妙的精神境界;就行为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必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是一种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强江海 《新天地》2016,(2):16-17
时值国学大师南怀瑾逝世3周年之际,南怀瑾三子南一鹏写书立传,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平凡的父亲. 不让贫困在孩子心里留折痕 1955年南一鹏出生时,正是父亲南怀瑾生意失败,一家人挤在台湾基隆小巷的陋室中,有段时间家里三餐不继,父亲却始终面带笑容.一天,朋友送来了半袋米,然而父亲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已无米下锅,马上把这半袋米送给了那一户人家.举家食粥,父亲端着碗对孩子们说:“别人遇到困难了,即使自己碗里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出半碗来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帮的就一定要帮.”  相似文献   

12.
庄子美学,既是庄子的"美学",又是"庄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不可大而化之地等同于其哲学,其审美境界亦不可泛化为人生境界。从庄子的哲学到美学,有一个转化与抽绎的过程。"庄子"的美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无目的性、无功利性及直觉体验性等美学共性上,而应当进一步指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庄子的审美境界,在他独特的对"形质"、"功利"、"认知"以至整体的"有"的层层剥离与消解的系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3.
正给文章"署名"这件事,说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我们把它和人格、境界这样一些操守联系起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在"署名"这样一件小事上,也能展现出大的人生境界来:虽然只是小事一桩,凸显的却是大人格、大境界。蒋路先生是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他的身上,具有一种可贵的"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精神,而且助人不图名、情愿做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4.
段奇清 《社区》2013,(14):9-9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即圣人贤人境界。这是社会与人生金字塔的塔顶,这样的境界人人为之景仰为之奋斗。追求了。奋斗了。即便达不到.其大概也不失为一位高雅之士。  相似文献   

15.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影响广泛而深远。社甫在诗歌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个性,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与人生的完美,他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竞严格到"毫发无遗憾",在炼词句、用比喻、重点化、讲对称、用典故、口语化、意在言外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审美追求和美学风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诗歌的圭臬。  相似文献   

16.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理论.他提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观点.其"境界"说深受李挚"童心说"的影响,要求情景交融,意与境浑.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语都在目前",并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而且"其旨遥深".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冯友兰的论述不少,其中专题性与纪念性论文大大多于专著,特别是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人生历程、人生方式、人生境界作全面系统地综合研究的专著更为罕见。对冯友兰这位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大师级的真诚哲学家,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历史研究,以使学界对这位志道精思、殚精竭虑、建构独自哲学思想体系,终生为追求中华民族复兴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大师,有全面地正确认识。新近田文军教授的《冯友兰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韩国即将出韩文版)问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深刻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学术志向、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游"代表了庄子追求的无束无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之精神。庄子之人生境界维度的"道"即自由的人生境界,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之境,可说庄子追求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体现为艺术化之人生境界。而刘勰乃从具体的艺术创作的角度论"神与物游",引入"物"这一美学范畴,将在"游"的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中所感受的审美体验凝聚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将庄子的抽象的"游"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创作理论中,将庄子自由之艺术化之人生境界具象化为自由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9.
学问一般是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但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却强调学问是指做人好、做事对。做人好、做事对的要义是求仁、好礼、迁善、改过、行孝悌,可以通过随时随地观察学习,总结人生经验,培养静一心态等途径达致做人好、做事对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他24岁时,在台湾商界已崭露头角,被台湾媒体评为宝岛前20名的佼佼纳税人之一,并有着很好的信誉。30岁不到的年纪,已成为台湾电力公司的董事,并当上台湾农林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光华基金的创始人之一。与后来台湾"行政院长"、"总统府资政"的孙运璿共事多年,孙先生曾有意提拔他进入仕途,但他不想做官,只想为社会尽分心力,追随南怀瑾先生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光大做点工作,把教育事业办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