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引领了"情感先行,真相次之"的媒介生态变革.在微信全面普及的今天,各类信息通过公众号、朋友圈和微信群实时推送,而铺天盖地的信息分享、意见表达与言论互动前所未有地重构着人们对媒体传播和社交互动的认知.大学生作为微信使用的主力军,是"后真相"时代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首当其冲的接收者.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和精心包装的多面真相,大学生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微信素养,客观认识"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政府、社会、学校与家庭应当搭建联动合作机制,为大学生的微信使用提供有力保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主流意识认同和社会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无法与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信息互动,无法反馈意见和建议,然而,微信平台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时代,大学师生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获取校园文化相关信息。大学生更热衷于微信平台这种灵活互动、能够及时反馈信息的传播方式。微信成为大学生获取校园文化最新动态的渠道,在及时分享和转发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果。但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何控制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负能量舆论信息在微信上肆意传播?大学生是否按需订阅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信息?通过什么程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怎样运行微信平台才能更好地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以上问题对提升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鹿儿 《现代交际》2015,(4):119-120
微信作为"微时代"最重要的即时通讯、信息传播方式,以其快捷性、社交性极获高校学生青睐,"微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入。微信的受宠,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理所当然地也创造了机遇。如何让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变成积极因素,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形式逐渐成为社会媒体传播信息的主流形式,尤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中,变得日益不可或缺。但是,这样的传播形式下各有利弊。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媒体传播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手机网络来获取信息。其中,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最便捷的即时通讯平台从各类应用平台中脱颖而出。但各高校教学信息在微信平台上的传播依然存在相当大的缺口。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开发高校教学微信平台的功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构建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互通、信息共享为一体的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我们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信作为当代新的网络媒体,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它能够使信息得到迅速有效的传播,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媒介。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便捷工具,向大学生传播正能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正确地使用微信这一媒体就成为高校辅导员需要面对的问题。本研究在研究微信、微信群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关于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期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信这一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它正在改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传播生态。而"红色微信"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微时代"下引导大学生手机舆论、促进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工具。通过建设"微信红军"队伍、构建分层分类引导体系、强化平台功能设置等手段,把握"第一时间"原则,综合运用"圈群"性传播,进行"意见领袖"引导和媒介素质培养等手段,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8.
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在短短的几年内,注册用户量已过六亿,是亚洲用户最多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就调查来看,在微信的用户群体中,学生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之多。微信不仅是通信软件,也是信息分享的平台。它以功能上的优势以及操作上的简单性赢得了广大学生们的青睐。微信传播信息的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面大,通常一个信息会被迅速传播,从而引起“蝴蝶效应”,影响深远。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通常利用微信来相互交流信息、宣泄情感。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新的途径与突破口。如何利用微信这个平台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务微信平台是新媒体时代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中国广州发布"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微信的传播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广州发布"的信息发布数量通过持续设置疫情防控议程、依据广州防控情况调整议题强度;信息来源以整合各方权威信源为主、主要选择省内信源;信息发布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信息立场以客观中立和积极正面为主;信息议题以"疫情通报"为主.由此归纳出传播策略:发布本土专家论断,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关注涉外防疫,多语种发布信息;专注个体叙事,展示广州抗疫群像;亲民化传播,拉近与公众距离;聚焦公众认知,扮演"告知"角色;赋能正向属性,扮演"宣传"角色.最后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微信的发展策略:建立政务微信科学的应急应对机制;内容创新,提升政务微信内容质量;倾听民声,加强官民互动机制建设;强化政务微信应急发布品牌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孙丽莎  张政 《现代交际》2014,(3):238-239
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微信为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探讨了"微信"这一新兴教学模式的起源与特点,根据外语教学的现状,详尽分析了外语第二课堂实施微信教学的意义及优势,创新了微信在外语第二课堂中的应用模式研究,力求有效促进外语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以其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特点,迅速的被大学生接受和使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互联网,凭借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虚拟性与开放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优势,成为了大学生信息交互的重要平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崔颖 《现代交际》2015,(4):123-124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人沟通和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微信实现了跨平台操作,使用费用低廉,功能强大,在大学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杂,工作要求高,工作对象多,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促使辅导员掌握微信新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自身发展。辅导员应发挥微信公共平台的功能,构建学院和辅导员个人的微信公共平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建立专属的微群,关注学生的朋友圈动态,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微信这种社交工具。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建立的媒介平台严密包裹了大学生受众生活现场,基于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向受众传输多元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用已经"符号化"的多种媒介信息建立成"景观",对大学生受众心理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文章就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腾讯基于QQ用户群推出的微信社交平台,因其具有传播有效度高、商家用户可以做到无缝沟通、成本低门槛容错率高等特点,非常适合大学生草根创业。因此做好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实践探索,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关系到未来党员群体的素质和质量,可谓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微信受到广大"90后"大学生的喜爱,在这样的背景下,微信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为发布党建信息和开展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平台,同时也是传统党员培养模式的有力补充,在"90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也应在"90后"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中,充分将微信的各种功能应用于实际,增强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移动技术、手机媒体、互联网络的深度融合,使得自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秩序中,带来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走向网络化、感性化和生活化。文章认为,高校辅导员主持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呈现出自成一体的宣传风格,并进一步从网络主体视角分析了不同传播风格背后的特征,即"仪式性知识生产"、"生活化的价值传播"和"趣群化的媒体融合"。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有利于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认同;"话语模式的主体回归"、"价值表达的日常风格"和"解读文本的情境转换"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下青年在新环境下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以"两微"为代表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内容对网络用户的影响日益显著。大学生用户是使用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用户群体,深受社交网络传播内容的影响。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清醒认识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总结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应有举措,让学生学会信息甄别,做好"把关人"、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清虚拟与现实。  相似文献   

18.
微信在中国快速流行、大面积普及,谁没有微信好像就生活在原始社会,被out出局,而今不少人已经对微信几乎达到迷恋的程度,成为"微信控"。"微信控"的典型症状是"狂刷"、"滥晒"、"秒赞"相结合。社会个体作为"微信"的基本传播主体在微信应用中形成交互作用,产生心理互动。"微信控"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心理学背景,本文透过心理学的视角,从需求理论、个体使用动机、情绪体验解析"微信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2010年微博以其实时性、便捷性、简易性等特点迅速占领互联网高地。"90后"大学生普遍利用微博获取信息、交友聊天、求职应聘以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微博用户中的重要群体。对重庆6所高校483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对"90后"大学生微博使用影响最大的是微博的兼容性,其次是微博的导向性和便捷性,微博的简易性对"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学生、管理者和学校层面做好微博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3月2日,2015全国两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当会宣布与微信合作,观众使用"摇一摇"功能,不仅可以接收到两会即时更新的会议内容,而且还可以通过实时推送功能随时参与话题讨论、发表意见与建议。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嵌入微信这种新型的话语方式,无疑是搭建政府与民众交流、沟通、共享信息的传播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即时传递"两会"声音,同时也关注网民对提案的看法,它所发挥的传播效力更进一步说明了新媒体力不"微"、势不"薄"的问政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