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川陕苏区是在我党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中,红四方面军不仅经历了与同时期其它各苏区红军相同的斗争任务,而且还经历了其它苏区所没有经历过的一种新的斗争任务——禁除鸦片烟运动。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经历的一个独特的斗争任务,在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支持下,红四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探讨川陕苏区的禁烟运动,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是退休干部,酷爱收藏钱币,在多年收集到的诸多钱币中,有三张苏区红军布币。它是苏区红军在特定条件下发行的一种货币。 这三张红军布币是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徐向前领导下于1932年挺进川北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红色革命根据地后,在  相似文献   

3.
川陕苏区在其存在的近三年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多数时间都在与敌作战,斗争频繁。川陕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富有成效的群团组织建设,采取取之于敌、筹之于民、白区秘密采购或换购等诸多筹措方法,在对敌作战过程中把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和凝聚起来,从而为红四方面军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极大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个区域曾镌刻了大量的红色石刻标语,这些石刻标语蕴含了党在革命时期坚持科学信仰、追求独立解放、加强团结联合、实现自由平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价值观,其现实启示是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方针。  相似文献   

5.
从唯物史观角度去阐释川陕苏区精神,能发现川陕苏区精神的历史形成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川陕苏区的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巴山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川陕人民群众是其形成的历史主体。同时,川陕苏区精神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深度彰显了群众史观。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川陕苏区精神研究,弘扬川陕苏区精神,要将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丰富川陕苏区精神的实践载体,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6.
川陕苏区时期领导干部对群众工作高度重视,体现出相信群众、维护群众、发动群众、尊重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群众观,建立了和谐的干群关系,为川陕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取得巨大成就并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川陕苏区,在创建中却体现出比其它苏区更为突出的艰巨性,主要的困难有:富源上的劣势、革命基础和地方党力量的薄弱及频繁军事斗争造成供给困难的加剧。正视川陕苏区在创建中所面临的艰难,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川陕苏区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分量,也才能更加深刻体验到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阳明堡大捷     
《山西老年》2015,(3):15
陈锡联,1915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四方面军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副师长、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参加了长征。他作战勇敢,屡建战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是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重大的红色区域,也是当代学者研究国史、党史和教育实践的重要资源.关于川陕根据地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笔者主要从党的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对象和体系这几个方面入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分析和概括,以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0.
川陕苏区曾被毛泽东誉为“第二大苏区”,历史地位显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川陕革命老区至今依然贫穷落后,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扶持的贫困革命老区.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态资源丰富是老区发展康养产业的后发优势,康养产业有望成为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