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韩剧《我叫金三顺》为例,分析了近年来韩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从金三顺这个新女性形象入手,通过与传统女性形象的对比,探讨新女性形象在韩国能够受到认可的社会背景,分析新女性形象能够成功构建的三个原因:从表层意义来看,新女性形象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韩国女性自我价值意识萌发;从深层意义来讲新女性形象符合韩国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三是此形象迎合了受众的审美取向,受众的“满足与使用”使得新女性形象被接纳.  相似文献   

2.
论“时代女性”的基本特征─—《蚀》中新女性形象的宏观考察翟耀作为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一组新女性形象群,“时代女性”不仅为人们所瞩目,而且对其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也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然而,相比之下从总体上对“时代女性”所作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时代女性”既然...  相似文献   

3.
台湾作家赵淑敏女士的短篇小说集《惊梦》,以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中可以探求台湾女性生存的现实和情感心理的轨迹。 一、自尊自立的新女性 现代女性解放的含义有二,首先是“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其次是“女人”,与丈夫有同样尊严又有性别差异、需求的“女人”。台湾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妇女的个性独立成为可能。而台湾社会男女思想解放的不同步,又使女性的独立生存面临困境。妇女经济上的独立和地位的提高,是女性的初步解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 赵淑敏《惊梦》中自尊自立的新女性,正是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独立而又有自尊自立意识,敢与传统世俗抗争的女性形象。 《港》中的陈奇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女性经济上的自立,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强,在她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32岁的陈奇芳,既漂亮,又有才学,是大学里的副教授,可至今仍为“老小姐”。她曾有过志趣相近的朋友,然二人同考研究所,男友名落孙山。当陈奇芳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时,两人的情也走到终点,现代科技虽在发展,但思想观念却呈滞后,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传统观念令她的男友退缩。小说给我们揭示了经济独立、事业成功的女性生存  相似文献   

4.
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历来有褒有贬,如果把她放到中国女性人格特别是“五四”以后新知识女性人格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放到她所在的特殊家庭氛围中,放到她所处的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考察,可见她是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形象,她的命运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同情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杂志颇受市民欢迎,女性话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的叙述基于如下文化逻辑:对"新女性"的看法有着市民的求安务实,缺乏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稍微保守,不过提示女性要理性认识到与社会的矛盾,发现新女性话语成为时尚后一些女性打着女性解放的旗号,为自私自利张目的现象,都是敏锐的,进步的;表现为大众事业努力甚至献身的女性,在沦陷封闭、近乎窒息的上海,代表了市民对清新质朴的向往;富于民族文化韵味的"东吴女作家群"小说中,寄托着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创业史》以大量的笔墨对新女性的形象进行了探索。然而我们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发现 ,作者虽力图赋予女性一些新的精神气质 ,却始终未能突破封建男权话语的框架 ,未能突破封建旧伦理旧道德。所强调的仍然是女性的温柔敦厚、顺从、奉献和贞洁 ,从而变相否定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创业史》中几位女性的经历曲折地反映出我国妇女解放话题的复杂与沉重。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为女性主义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与批评范式。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第九部小说《传染病屋》以其蕴意深远的多维之美在女性主义的审美解读中焕发异彩。克雷斯聚焦女性与男性的个体与群体形象,创造了新世界中以玛格丽特与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新女性与男性形象。克雷斯通过描写逃亡三部曲.勾勒出新女性代表——玛格丽特,展现其蜕变的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玛格丽特从传统父权制下的“他者”身份过渡为渴望摆脱“他者”地位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勇士,到最终实现了具有独立精神、个体意识与男性气质的新女性形象。克雷斯同时展现了富兰克林的女性气质从压抑到爆发的过程,从而塑造了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新女性主义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新女性是一个时代的杰出女性,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杰出女性。新女性形象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作为时代镜子的电影,在反映时代变迁的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而且更集中、更典型。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拟从电影这面镜子来透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 一 中国电影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女性银幕形象。其中就有不少是从现实中发掘出来的、显示出社会未来发展趋向的、凝聚了电影编导和广大观众的审美理想的新女性形象。从《新女性》(1935)到《新潮姑娘》(1992),中国电影编导们相当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了众多的新女性形象,以昭示未来女性的发展成长道路。 中国电影史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萌芽期(1896—1921);发展期(1921—1933);成长期(1933—1949);成熟期(1949—1979);完善期和呈现多元格局期<1979至今)。这五个时期大体上是与社会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但又因电影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与社会的发展时期略有差异。除萌芽期外,在每一个时期,中国电影都奉献出了代表各个时期思想水准和审美理想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六六的小说《蜗居》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展示了新女性主义的性格多元化、女性话语结构化和女性写作主体化的特点,解构了“中心主义”与“二元论”,多角度、多方面体现出新女性主义的观点和特征,展示了新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强烈地折射出新女性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子逐渐觉醒,到民国时期已取得一定成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女性”即是这一成果的受益者。她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局限。  相似文献   

11.
《阳光》是老舍小说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部作品。《阳光》的诞生标志着老舍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已由写作《月牙儿》时注重的社会批判而转向批判女性自身。对“新女性”的形象塑造体现了老舍对女性问题思考已经深入和成熟。《阳光》和《月牙儿》一起,互补地展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戕害。通过对“我们”的群像展示、对“新”外衣的质疑以及对黑暗男性世界的描摹,老舍试图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解放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具有重要的警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女性文学开始以女性的视角表达女性情怀。简.奥斯丁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启蒙者和倡导者,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女主人公形象伊丽莎白。奥斯丁首次尝试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主张妇女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她对女性主义的关怀无疑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旷世奇书《镜花缘》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朝代为叙事背景 ,尽情描写百名才女的胆识贤智、才能技艺 ,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才女形象群体。小说对才女“才”的抒写较明末清初的佳人及红楼女子均有进步一面 ,超越纯属个人素养修为的闺阁闲技 ,展现了更多的知识学问、实学强技 ,从而具备更广的社会内容和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独立人格的确立 ,摆脱了男性附庸的屈尊地位。作者塑造武则天形象虽表现出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但对其雄才大略、爱才重贤的“才”性予以了高度褒扬。作品从人格独立、女性解放的角度 ,对巾帼奇才群体形象充分礼赞 ,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严格遵循“现实”原则,真实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工具化”的悲惨境遇。蒲松龄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超凡的女性形象、平凡的女性形象,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因具有超凡能力而拥有自己的意志,保持着独立人格;另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和平凡女性因将封建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身需求而无力拥有独立人格,依附于男权社会。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受“制度”控制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无奈与不幸给予了同情和怜惜。  相似文献   

15.
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 ,体现出女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依据“人本广告观” ,广告不应一味地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而应该着力于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新女性形象。在媒体广告与女性自我定位的关系中 ,媒体可以是引导者 ,也可以是现有定型观念的维持者 ,或者堕落为媚俗者。  相似文献   

16.
从新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中角色的失调、女性的依附人格及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等方面探讨了鲁迅《伤逝》中子君命运悲剧的根源 ,并从女性主义视角提出了女性获得尊严与独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贤媛》中的女性形象,或为具高风亮节、品格也敦厚纯粹之“贤”女子,或为有远见卓识、气象亦超凡拔俗之“伟”女子,或为理性、果敢并聪明伶俐之“奇”女子,或为刚强、正直且傲岸不屈之“烈”女子。这些女性用她们庄严的生命意志与澎湃的诗情强烈地宣示出这样的真理:虽然封建社会给予女性以极不公正的对待,使之遭遇了悲惨、酷烈的命运,蒙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她们依然顽强地生活和奋斗着,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显示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9.
苏青是具有女人生命情感的作家,她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聚焦被历史所淹没的女性世界.站在广大女性的视角,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关照方式及朴实的语言显现了二十世纪初我国新女性的两难境地.从而在批判我国女子教育勇性化的同时,提出了培养经济自立、人格独立及家庭责任兼备之完美女性的女子教育观。  相似文献   

20.
从“红楼三钗”到现代女性形象之塑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三钗”(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是一组既有异同但又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古典悲剧才女,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女性观的视角来解读,可领略人生另一层面的生命味道。在崇尚女性主义的“她时代”,在“野蛮”“性自由”被少数人当作新女性标签的时下,“红楼三钗”身上所具备的淑女气质和风范,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现代女性当学习借鉴“红楼三钗”以解析这个时代所流行与负载的东西;新生代“红楼三钗”当用心灵来化解情感困扰以建构生命坐标;时代呼唤新新“红楼三钗”——现代淑女,有独立人格且能不断反省,在事业和家庭中领悟多元化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