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是中国年谱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类年谱数量增长,经典作品不断涌现。自撰年谱是建立于明代的年谱新类别,其独具的撰写特色打破了宋元时期以名儒为基本修谱对象的约束,谱主群体日益扩大,并出现明显的世俗化趋势。明人年谱在编撰体例规范创新、不断完善的同时,保持了题名的多样化特征和编写手法的灵活性,使明代年谱的编撰活动呈现持续繁荣,并为清代中国年谱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街书会溯源长,负鼓携琴汇现场。说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是民间说唱艺人展示才艺的大戏台,也是老百姓同欢的盛会。随着时代发展,在多元文化冲击、大众娱乐盛行的今天,马街书会在种种隐忧之下依然繁荣。今年的马街书会上,说书艺人络绎不绝,百姓观众人头攒动,田野里的说书艺人用他们对艺术执著的爱,倔强地守候着这种繁荣。  相似文献   

3.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论宋元南北戏曲之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元时期的南戏与北曲杂剧虽然都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剧作家身份的不同,一为民间艺人,一为文人学士,两者编撰戏曲的目的不同,故在剧作内容、剧本形式、脚色体制、语言风格、音乐结构、演唱形式及其流传都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 ,随着新史学观的崛起 ,古典戏曲研究获得了新的眼光、新的思路和新的写作方式。戏曲史学应运而生。戏曲起源研究、戏曲的兴衰变化及其原因得到深入的探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在一个理论框架下 ,系统梳理宋元戏曲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 ,标志着近代意义的戏曲史学的形成 ,并由此把古典戏曲研究带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统文化精粹和集中体现的中国戏曲,在历经宋元定型、明清繁荣之后,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即面临着"要不要存续"的时代诘难和"能不能发展"的艺术质疑。五四时期,戏曲因乃"封建社会的产物"而被钱玄同等新文化人视为"愚昧的"与"野蛮的"艺术;新中国建国初期,戏曲则因其内容多是"表现旧时代  相似文献   

8.
宋元南戏剧本流传于世者甚少,给今人的研究造成极大的不便。然而,在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福建古老剧种莆仙戏中,却完整地保留了一批佚失已久的南戏剧目。比如《王魁》、《刘锡》、《陈光蕊》等剧目,与早期南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南戏十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其考察与辨析,将为南戏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材料,也可为南戏研究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曲的间离效果不是作为一种规则、理论有意识地运用,而是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前后承传,广泛存在于中国戏曲的剧首、剧中、剧尾.中国古代戏曲自始至终都弥漫在或隐或显的间离效果中.它紧紧附着于丰富的情感或趣味,和剧本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增添了整个戏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历史,以清中叶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古典时代与近代,我们把那些古典时代的戏曲形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的传奇和杂剧统称为古典戏曲,而把近代流布全国各地的花部乱弹诸腔总称为近代地方戏,这两种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戏曲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宋延平古代中国戏曲对日本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隋唐时期为前段,内容主要是乐舞的流传及影响;宋元明清为后段,内容主要是杂剧和传奇的流传及影响。隋唐阶段是“孕育”中日本对中国的“吸收”;宋元明清阶段是“成熟”后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在元人杂剧的繁荣时期,有一批作家经常以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为题材写作剧本,以至于在元人杂剧中形成一个门类——水浒杂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等书籍记载,元人杂剧曾经产生过二十五种水浒杂剧。这些剧本大多佚失了,保存下来的只有高文秀的《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李致远的《风雨还牢末》等四种。另有无名氏的《三虎下山》和《大闹黄花峪》两种,是否是元人所作一直有争论;但由于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词语习惯与元人杂剧十分相似,学术界许多人论定它们也应属于元人之作。元人杂剧同宋元话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杂剧从话本中吸收了相当多的故事情节。这种情况说明,元人水浒杂剧也可能较多地受到了宋元话本中水浒故事的影响。龚开《宋江三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音乐的角度看,声腔是其主体,因此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必先研究声腔发展史.在明、清时期,多种戏曲声腔的兴起、衍变和流传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时期.通过对明、清两代戏曲四大声腔的流传及其衍变详细的梳理和考证,以期对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源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舞台美术是中国戏曲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连云港市淮海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明月芦花》中的景物造型设计,不仅为演员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动作支点,还较好地将戏曲舞台上的音乐、舞蹈等诸多因素溶为一体,从而塑造了众多不同的艺术形象,较好地揭示了剧本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遗存。为了抢救这一部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免遭泯灭,并更好地发挥它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中的作用,遵照周总理生前的指示,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领导下,于1978年开始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简称《书目》)的编撰工作。这是我国目录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创举。它对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促进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瓦舍勾栏的百戏伎艺演出名目繁多 ,可概括为歌舞伎艺、表演伎艺和说唱伎艺三大类别。宋元戏曲作为一门高度综合艺术 ,主要是在瓦舍勾栏融合多种伎艺发展起来的。检视宋元戏曲所融合的几种主要勾栏伎艺 ,可以反观瓦舍文化所带来宋元戏曲的繁荣、变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要想提高史学史研究的水平,深入研究历史编撰学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前辈学者对历史编撰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篇上,通过以晚清纪事本末体史书研究为例,证明用"通识"的眼光,宏观地分析一种史学体裁演变、发展的轨迹,更有助于总结它在史体方面继承和创新的特点,目的是为建立历史编撰学的体系做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宋元南戏完整的留存下来的极少,《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为我们窥视南戏的状况,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其作品出自书会才人之手,表现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一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中叶,我国古代戏剧史上,出现了杂剧兴盛繁荣的局面。关汉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他写了六十七个剧本,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则是他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曾高度评价《窦娥冤》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相似文献   

20.
以宋元散佚戏文《孟姜女送寒衣》为源头,将《宋元戏文辑佚》中的戏文旧篇、明初戏曲选本《风月锦囊》中的《孟姜女寒衣记》、明末戏曲选本中的传奇散出等进行分析考证,以辨其文本的流变,再对相关的史实记载、民间传闻、笔记小说及戏曲剧本等材料进行考察,进而在体会古代戏曲的繁荣盛况的同时,从中探究戏曲发展史中的“改编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