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张吉 《东南学术》2012,(2):267-274
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大相径庭。当代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时间观念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间感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继而影响其言语表达及行为方式,反过来,一定的言语表述及行为方式又反映出独特的时间观念。本文主要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体系,通过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分析以及对文本当中时间隐喻的解读,探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以期为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对方的有声语言并不一定意味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身势语、体触语面部表情等等。而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如身势语 ,体触语 ,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涵义。因此本文旨在介绍几种跨文化交际中使用比较频繁的非言语行为 ,比较不同国家的异同 ,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流是依靠语言手段进行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则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进行了比较 ,着重探讨了非言语行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时间和空间行为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最大 ,也最敏感的非语言行为。跨文化时间认同观念主要有 :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 ,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取向 ,单向性时间和多向性时间 ;空间认同观念的差异取决于不同文化对待交际距离和体触行为的态度。只有全面了解亲密区域、个人区域、社交区域、公众区域和反感区域的临界值 ,熟悉高体触文化和低体触文化的礼节和禁忌 ,保持适当的亲密度 ,才能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不同 ,由此而产生的跨文化障碍给英语学习带来一系列干扰和影响。本文试图例析中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言语行为、宗教信仰和非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的文化冲突 ,以期英语学习者增强跨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交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个方面来分析产生交往障碍、文化冲突现象即"文化休克"的原因除了语言和文化因素外,还有交际参与者的"交际适应度".提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文化休克"产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语用失误这一课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而忽略了非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本文拟克服此研究局限,对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重新界定和分类,并重点考察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9.
间接地使用语言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由于某种原因而使用大量的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之一,它的提出及其分类对外语教学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影响间接言语行为的因素很多,外语教学者在外语教学中要对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足够重视,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地完成英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地完成交际。  相似文献   

10.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健 《理论界》2006,(1):157-158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影响交际效果,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本文从文化定势、语用失误和非言语行为三方面剖析了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原因。  相似文献   

11.
Why are some people, but not others, asked to engage in civic activity? Rather than focus on the personal traits of either potential recruits or recruiters for this initial stage of recruitment, we develop and tes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hared relationship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ose doing the recruiting and those being recruited. Specifically,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s, overlapping community and associational space, status and value homophily, and strength and intimacy are assessed to explain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 among people's closest ties. Furthermore,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we do so across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civic activity—blood donation, volunteer work, and political activism—allowing us to identify larger patterns in civic solicitation. Results from multilevel analyses of dyads reorganized from ego-centric data of U.S. adults show that while certain personal traits of egos and alters remain significant, attributes of the dyad are equally, if not more, consequential for explaining variation in who gets asked to participate in civic activity. Importantly, while certain dyadic characteristics—such as romantic partnerships—promote recruitment to all three forms of civic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others—such as sex homophily—are unique to specific forms. Broadly speaking,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types of dyadic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powerful than others and that 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how particular dimensions of social connections shape recruitment efforts across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of donating blood, volunteering time, and engaging in political activism.  相似文献   

12.
陈阳 《云梦学刊》2014,(1):21-26
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看,传播是包含着“自我意识”这一心理机制的与他者交往的过程。从“记忆与认同”的角度看,传播是强化记忆、消解记忆以寻求自我认同的话语争夺场。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看,传播改变着时空矩阵,以时空分离、时空消解、时空重构的方式作用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3.
语言时空观将时间和空间视为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时空观的视界里,时间和空间必然被理解为概念的存在,而且,它们的概念应当是从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中获得的。本文尝试提出语言时空结构作为语言本体概念,论证语言时空观的理论依据,并以语言自身所彰现的时空特性来界定语言,追索研究语言本质的最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推导出原子波包在坐标空间中几率密度的一般表达式,然后,以方形波包为例计算了其几率密度,并用计算机绘出了几率波密度随坐标和时间变化的三维曲线图。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汇入全球化激流的大背景下,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对票房经济的专注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对启蒙话语的理论分析。基于此,从异质空间中的文化反思、历史事件中的艺术揭密两个方面梳理启蒙话语在影片中的存在形态,指出此类影片票房不济、表达不清的原因,提出以感性启蒙吸引电影观众、以自启蒙抵御被启蒙,同时以“对话共享”而非“独语垄断”的文化立场参与影片价值观的表达,为中国电影文化“站起来”“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中胜 《云梦学刊》2012,33(4):94-101
关于唐代人对杜甫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近些年的相关论争有以偏概全、静止地看问题两个偏颇.为了说清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相关材料作仔细的时间和空间的排比和考量.时间上分杜甫在世时、中唐、晚唐三个阶段来说明,空间上则要注意具体材料是什么场合下的文字.三个阶段中,杜甫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的空间研究是社会空间研究的两种路径。两个学科的空间研究都承认空间的社会性,并以社会和空间的辩证关系作为分析的核心。但两个学科的研究又存在差异,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空间科学,社会学则是把空间视角纳入社会理论的建构中。学科的共识和差异分别成为社会空间研究理论的建构基础和拓展动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空间探讨存在着诸如社会—空间二元分裂倾向、忽视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空间研究的发展,亦成为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18.
刘晨澍  邢玮 《云梦学刊》2013,(4):133-135
所谓的"弹性隔断"分隔方法是利用直滑式、拼装式、折叠式、升降式等活动隔断和帘幕、家具、陈设等分隔空间,可以根据使用要求而随时启闭或移动,空间也随之大或小,开或闭,弹性很强的灵活空间。完美地把隔断融入到商业空间设计中能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运用弹性隔断这一要素,可以营造出不同类型的且更富有感染力的、灵活、便捷、多元化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9.
康德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基础,并通过理性存在展示人作为主体存在的自由本质。作为人的主体存在,时空则为人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这样的纯粹形式,思辨理性便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或者说,一个自由的理念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  相似文献   

20.
环境污染具有范围广、潜伏期长、通过生物链富集、随生态环境发生动态变化等特点,所以应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是"环境污染致害侵权",而不包括侵犯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的情况。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的赔偿机制已经难以弥补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损失,导致环境侵权案例中违法者违法成本远小于其所获的经济利益,受害者的维权成本却相当高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环境侵权法中适用惩罚性赔偿,以惩戒污染者,遏制污染行为,进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