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目标。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为考察蒙古族大学生在与主流文化接触中产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问题,本研究以399名蒙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民族认同量表、文化适应量表、文化疏离感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年级和生源地分别承载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的变化两个维度,二者可以解释民族认同中21.5%的变异,对民族认同具有显著预测效应,生源地对文化适应策略具有显著预测效应;(2)民族认同及其亚型与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线性相关,民族认同水平间接影响蒙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构建;(3)蒙族大学生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以整合策略为主,显示出了良好的文化适应性,民族认同、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是影响蒙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4.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很强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必然会持久地支配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合力,进而对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正确的民族认同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也是民族个体拥有健康心理和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作为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及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指导,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他们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增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地处边疆的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而思想和文化与某种特定存在的利益(物质利益和心理利益)密切相关,即思想和文化一旦成为公共资源就能够产生收益,而且这种思想和文化愈成功,收益就愈大,就越用之不竭。从这一角度而言,民族认同的实质就是在"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格式中出现的关于某种利益的博弈。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论并不是解决民族认同的最佳策略,只有走向对话、寻求互惠的普遍主义才是摆脱民族认同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建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在"世界遗产时代",传统民俗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唤起文化记忆、体现文化自觉与构建文化认同的乡愁叙事。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怀旧、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上海浦东三林镇是在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语境下形成的"都市城镇",该地区传统民俗的复兴是象征着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文化乡愁叙事,文化乡愁叙事又是传统民俗复兴的精神内核与助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个人信仰的相似性和族群文化的一致性构成宗教认同,命运的相互依赖性和文化的相互结合性构成国家认同.在我国社会生活平等的不分层结构融合模式里,作为各民族“参与式”的国家认同在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的相遇”乃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能逃脱的现实.这就需要以国家认同来表达和描述各民族相遇的认知结果.宗教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的“文化适应”突出表现为习惯和传统构成权威的宗教认同让位于法律和道德构成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创世神话是以描述宇宙万物的综合创造为主的神话。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保留传承着大量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甚至支配了人们千百年来的精神生活。创世神话还具有民族认同符号的功能。创世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原始文化又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母体及源头。创世神话包罗宗教、哲学、伦理、审美及科学于一身,作为观念形态的统一体而发挥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民族精神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分析。文章认为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是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并且从一开始就与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推崇联系了起来。民族精神是民族活力、民族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健康的民族意识、鲜明的民族性格四者有机的统一 ,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具体构成 ,集中表现于各民族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历史遗存之中。  相似文献   

14.
碑刻文献是体现回族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三类有代表性的碑刻文献,对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梳理,以实例举证的方式从认同国家政治制度、遵从与恪守国家法律、认同国家发展道路三个重要维度来考量回族根深蒂固的国家认同,由此展现自古以来回族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及其对新时代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Slovenian national public television came to serve as a central site of contention where fundamental issues of identity, politics and national culture were challenged, negotiated and defined. The Slovenian case offers an interesting laboratory for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journalism in creating and asserting a particular ver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Slovenian television's elites (journalists, editors and officials) articulat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television as the ‘machine that creates Slovenian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roughly twelve interviews with journalists of Slovenian national television, I argue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creation, maintenance and reinforcement of Slovenian national identity was, and continues to be, national public television.  相似文献   

16.
王利君  刘金林  蒙思敏 《民族学刊》2022,13(8):40-50, 157
选取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文化教育作为评估指标构建红色文化子系统,选取“五个认同”作为评估指标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子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表明,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显著,具有高度耦合;2019-2021年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别处于勉强协调、初步协调、良好协调阶段,二者的良性互动已显现成效,但协调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从推动红色文化进产业、进社区、进学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方面提出提升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耦合协调度水平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The nature of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Kosovo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was explored within a small group of Kosovar Albanians living in the UK. Although Kosovan identity was expressed at times in hybrid form, e.g. British Kosovan, identity at a deeper structural level was founded upon historical origins and culture inexorably linked to Albania and people of Illyrian descent and their territories. This was particularly the case in the discursive context of perceived threats to identity. Despite significant political developments providing the psychological space for an independent national identity, within this small group at least, identity was still strongly affiliated to, or assimilated within, an Albanian identity.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普遍存在形态,民族构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如何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把一国内部各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本文从决定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出发,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之"分"与国家统一性之"合"的张力,决定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具体表现为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方面。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承认和保护民族成员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则是缓解这种结构性张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