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杜甫“秦州咏物诗”的艺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杜甫“秦州咏物诗”的艺术创新聂大受唐代诗人杜甫寓秦州期间,写有咏物诗十余首。这些诗虽然德篇幅短小,但是在艺上有许多创新,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如钟惺所说:少陵如《苦竹》、《蒹葭》、《胡马》、《病马》、《溪鸟勒鸟》、《孤雁》、《促织》、《萤火》、《归...  相似文献   

2.
谈杜甫由陇入蜀的两组纪行诗李国丰杜甫在贬官华州不久的乾元二年秋,辞官携眷入陇流寓秦州、同谷约四月时间,由于战乱不息,边患又急,"乐土"难觅,流离颠沛,"一岁四行役",终于在岁末又自同谷起程,登上了他去成都的艰难历程。这就成为他一生中最困窘的时期,也是...  相似文献   

3.
陇右山水多感发─-杜甫陇右纪行诗散论林家英以地名作诗题,分则独立成篇,合则成为一组完整的纪行诗,记行程,写山川,抒感慨。杜甫在陇右创作的两组纪行诗,别开生面,独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辞去华州司空参军职务,携带妻儿,...  相似文献   

4.
五代之际,诸侯争雄,而陇右之地除庆、宁、阶、秦等数州外,大多为吐蕃贵族长期占领,经济文化不能不受到极为严重的制约和摧残。阶、秦两州也几经变迁,唐末梁初属于李茂贞,后梁中期为王建所夺;后唐灭前蜀,二州复归于中朝。经久不息的动荡与变乱,使得原本富庶的陇原大地呈现出一派衰弊景象。却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诗人留名史册在近乎废墟的土地上,只有王仁裕一人,迈着艰难的步履,从秦州走向蜀中,又从蜀中走向中朝,为荒漠般贫瘠的陇右文坛保留了一丝动人的春色。王仁裕生平事迹见《旧五代史》卷128、《新五代史》卷57及《十国…  相似文献   

5.
张希仁 《社科纵横》2010,25(8):94-97
中国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在旅陇期间写了不少纪行诗,绝大部分的当今地址已被确定,而由秦州至同谷的《龙门镇》、《积草岭》二诗的现地尚存歧见。此文专对"龙门镇"诗的现地作了考证。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一统志》认为"龙门镇"在成县府城镇。二是《西和县志》提出"龙门镇"在西和坦途关。该文从《水经注》和《水经注.图》对西汉水南总两条支流洛谷水、洛溪水的记载进行考察,理清了洛谷水与洛溪水,洛溪水与今六巷河之间的关系,确定洛溪水、洛汉水、六汉水三名实为一水:又对洛溪水的支流"龙门水"以及它的支流"横水"和"页水"进行考察,理清了三水的区别和地理位置;弄清了龙门戍与龙门镇的关系,也弄清了洛谷、龙门谷、洛汉谷的关系及具体位置;并从龙门水的发源、流向、交汇点及其地理特征考证,判定西和县石峡镇石峡街是杜诗"龙门镇"的现地。剖析了成县府城和西和坦途关不是唐"龙门镇"的基本理由。从史料和地理特征两个方面找出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仇池     
仇池,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披蟒踏靴三百年。其事迹虽在正史上历历可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已荡然无存。幸有伟大诗人杜甫与苏轼的笔传,又能使我们对这座神秘的大山抒发思古的幽情了。 公元759年,杜甫从战火纷飞的关中辞官西行,暂住秦州,写了《秦州杂诗二十首》。其第十四首表现了他对仇池的向往: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 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 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他早在凤翔行在《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一诗中就流露出对“受辞太白脚,走马仇池头。古色沙土裂,积荫云烟稠。羌父豪猪靴,羌儿青 裘”这种仇池古国风物的兴趣。《杂诗》第二十首,还念念不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在他未完成的杰作《杜甫》一文中,曾以浪漫主义诗人的笔墨,描述了李白与杜甫天宝三载(744)在洛阳的初逢: 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  相似文献   

9.
周立英 《学术交流》2008,(2):150-152
杜甫自秦州入蜀,途中写了26首纪行诗,一改他浑涵汪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并没有写秦塞与蜀道雄奇壮美的风光,而是把沿途所见写得山昏水恶,鬼魅啸风,饱含着诗人厌恶乃至于恐惧的情感.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其时安史乱军依然对唐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从而使得杜甫忧心如焚.其次,杜甫此时生活异常困顿艰难,连妻儿的衣食都成了问题,所以凶险艰难的山水描写的背后隐含着诗人深深的家国身世之悲.手法上多用生词僻字,多险句,全部为古体,多用五言,押仄声韵,结构上波折起伏、大起大落,从而把惊险恐惧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组诗也呈现出槎牙奇崛、瘦硬峭拔的风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组诗并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一般意义的山水诗,另外,宋代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是学习杜甫的吴体拗律,实际上吴体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句律上,而这一组诗拗硬奇崛总体风格的影响应该更大.  相似文献   

10.
导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诗圣”著称的杜甫是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集大成的大诗人。和这一崇高地位相称,杜甫的诗歌理论,他的美学思想也是丰富和深刻的。诚然,杜甫没有写过《诗品》(梁钟嵘著)、《诗式》(唐僧皎然撰)之类的谈诗的专门论著,甚至没有像诗人欧阳修那样,为我们留下一部《六一诗话》,然而杜甫却是第一个运用诗的形式发表诗歌理论的人,即有名的《戏为六绝句》(七绝)以及《偶题》(五古)、《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四至第八等诗篇,它们都涉及到诗歌创作和评论问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无疑,这是杜甫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5):137-140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我们透过一个人的目光可以洞察其内心的所思所想。杜甫在流寓陇右期间,共写下117首诗。我们吟诵这些诗篇,能够看到诗人审视世界的种种目光,其中有悲愤的目光,有忧虑的目光,亦有温和的目光。探析这种种目光的由来,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杜甫此期的生活与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画眉阔”一词的解释─—《古代汉语》注释一点商榷张忠达“画眉阔”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北征》。该诗云:“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来铅,狼藉画眉阔。”(见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第957页)。《古代汉语》将“画眉阔”注释为:“唐代风俗,妇女...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3):141-143
清代陇右诗才辈出,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诗歌创作风貌。在众多陇右诗人中,王权是其中较为杰出的诗人。王权提出了自己的诗学观点,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风格鲜明,成就突出,影响极大,其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刊发了署名李丛昕的文章《杜甫终葬巩县说》,以“杜甫终葬巩县为是而偃师为非”,否定《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刊登的霍松林先生《杜甫与偃师》一文中“再次肯定了杜甫终葬偃师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及他为前人和同代诗人诗集所作的序中。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尚刚健、悲壮之气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开篇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诗人一开篇就指出诗坛上存在的事实,即汉魏古诗、风雅传统的丧失。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句。元好问所说的“正体”正是与“伪体”相对的风雅传统,而这种风雅传统若由汉魏上推其源,实得之于诗三百。元好问论诗宗旨就是从这里出…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载(公元七五九年)仲秋,因安史之乱的战祸及关辅大饥的天灾,再加上仕途的坎坷限险,杜甫辞华州司功参军的小官,踏上了西征的道途。因为他的从侄杜佐当时在秦州(今天水市)的东柯谷营建了几间草堂,所以他取道秦州,想把一家人迁到未及兵火的秦州,权且栖身,以俟太平。但在秦州生活了不满四个月,诗人身体多病,靠采药为生,再加上天气渐冷,饥寒交迫,又因为寻置草堂住地的愿望也难以实现,秦州又面临着吐蕃威胁,所以诗人很想离开秦州。正当忧虑去向之际,同谷县(今甘肃成县)一位“佳主人”写信给他,说同谷气候温和,…  相似文献   

17.
葸琼 《社科纵横》2007,24(4):99
《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风流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它对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人的诗歌创作有启发作用,对天才诗人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杜甫与词体的关系素受冷落,然生当盛中唐时期的杜甫,正逢词体萌生、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诗歌中的新变因素不仅为新的诗歌风格开辟新途,而且为词体的内质奠定了重要基础。《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的柔弱的情感、纤小的意象和轻清的语言揭示了其诗中所蕴含的词体神理,将杜甫对于"中唐"诗风的导引和对词体的催生意义彰显出来,并大致勾勒出了杜甫在词史上留下的若干痕迹。追溯词体内质的渐进过程,需要重估杜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以来的学者多认为杜甫《一室》诗是上元年间(760、761)在成都所作,诗意是盼望早日离开蜀地、前往荆楚。通过对颈联、尾联文意的疏通,并结合杜甫晚年行动规划、在夔州时的情绪心态及夔州地形环境,可知杜甫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春至大历二年年底在夔州所作,诗的主旨是盼望早日离开夔州回归中原。  相似文献   

20.
历来论及杜诗法度时,多由"晚节渐于诗律细"衍生、阐发,释"诗律"为"诗法",更视其为杜甫自白诗法渐工的重要依据。然做如此解,该句作为文本有机组成部分却罕有能圆融贯通整个诗篇者。杜甫惯凭赋诗、饮酒以遣兴,《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是诗人凭诗不足遣兴辄取之于酒的产物。"诗律"即"诗格",指诗歌的格调气韵。"晚节渐于诗律细"乃谓晚年自觉诗作格调气韵渐趋衰敝,具体表现为写作频率的密集、诗歌题材的琐细、诗歌意象的衰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