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历劫佳人》是较少被探讨的一部.运用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主体间性角度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身份问题.她在与自身镜中映像的想象性关系中,在与仆人以及男性的符号网络中构建了有效的主体身份,在他者的注视下凝定了自我的位置.同时,她在“缺场”的状态中成为他者要求的客体,从而进入“要求之辩证”,作为男性间的媒介确立着他们欲望的坐标系.  相似文献   

2.
李永祥此文载《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二期.文章指出,魏晋以后,以志怪写情爱的文言小说保存至今者,篇计繁多,内容丰富,文采缤纷,但从总体上考查,大致具备以下三个共同的特点:1、情爱的主体是男性,而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皆以凡俗之人的面目出现.2“女性是情爱的客体,女主人公是男性情爱意识外射而构成的形象,其身份或为神,或为妖、为鬼、为人者,情爱也必有怪异鹘突之内容.3、无论女主人公  相似文献   

3.
贾宝玉和光源氏是《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主人公 ,他们都是作者大力肯定的理想人物 ,共同的特点是对女性有情有义 ,但宝玉对于女性的情意是一种将女性尤其是美丽的青年女性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尊重 ,源氏对女性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渔色的满足。他们最终都遁入空门 ,只不过宝玉是因了理想的破灭 ,源氏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 ,他们的出家是同形异质 ,在出家的同一种解脱中射映着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刘宋公主群体是刘宋统治集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刘宋公主的婚媾对象一般主要为高门士族,目的是通过婚姻与士族相交结,但在刘裕立国前和刘宋前期,公主也有嫁与寒门者.在生活上,刘宋公主普遍"骄淫无行",对士族夫君往往施以暴力,甚至有陷害致死者,以致当时士族不愿迎娶公主.当时公主大多"淫恣",胡作非为.不仅如此,一些公主还干预朝政,参与宫廷阴谋活动.刘宋公主行迹如此,除了其具有皇权之依托外,主要是刘宋统治集团起自下层,缺乏儒家礼法文化的教养所致.  相似文献   

5.
《简·爱》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冲击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妇女观念,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觉醒女性的抗争。而《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为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上摆脱父权制不惜以死抗争。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中,分析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她们渴望自由的呼声。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社会科学》2005,(12):105-11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7.
萧红短暂的一生中,都是在女权意识的支配下,与男性中心社会的主宰者进行着抗争,以求得女性的独立与自主。但她未能摆脱传统女性的心理模式:对男性的需求与依靠。因而,这个女权主义的张扬者却“一股脑地被男人所支配”,形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借“魂”的意象来实现女主人公对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两部作品中的“魂”意象都是主人公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魂”成为主人公本我冲动的外化形式和情欲宣泄的载体;两部作品中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徐宏亮  李倩 《学术界》2015,(1):239-245
美国当代女作家厄休拉·勒·魁恩的最新小说《拉维尼亚》采用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自传体叙事模式,书写了史诗《埃涅阿斯纪》中拉丁公主拉维尼亚的一生,让这个在史诗中从未说过话的女性有了自己的声音。拉维尼亚从少女到寡居的生命历程是故事主线,她与维吉尔的灵魂对话、与埃涅阿斯的婚后生活(用现在时态)是两条副线,分别用时空交叠和预叙的写作手法插入主线之中。一主两副的叙事结构从一个独特视角填充了维吉尔史诗的空白处,抒发了女性的思想和情感,突出了女主人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勒·魁恩试图以这种方式强调男性史诗中被遗忘、被抹杀、被轻视的女性角色,让历史不再仅仅是男性的独霸天下,也让《拉维尼亚》一书具有了独立于《埃涅阿斯纪》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反观看”指文化生产中的一种自觉的女性主义实践,反抗的是性别控制结构以及作为父权制替代品的消费主义对个体的占有性注视.表现为被看者在自己的客体、对象化身份中注入主体性,创作者赋予作为被看对象的主人公以主动权.相对于强调“反观看”的女性主义性别政治意义,探寻对于本土当下有实际意义的“反观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的女性小说写作,由于作者的女性身份,让她们在时代大潮中体验到了一般男性作家体验不到的情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女主人公对“婚约”的牵挂、对“母爱”的无奈和对“女儿情”的言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呈现视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伤逝>、<倪焕之>有一种明显的男性视阈,在爱和事业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女性与其生理、心理相关联的生活态度与作为,都被男性主人公视作变为粗俗庸俗的表现;在男性视阈中显示出一种男女的不平等,也展现出男主人公自私利己的一面.女性形象从天使向妖妇转变的趋势,多少隐藏着男性父权制社会观念对女性的苛求与歪曲.  相似文献   

13.
1982年第5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马洪路同志《辽史补正三则》一文(以下简称“马文”),以为有需商讨之处,分述如下: 一、关于辽兴宗次女斡里太的公主封号问题。马文据罗福颐《辽左金吾卫上将军萧德温墓志跋》,谓萧德温之弟萧德良即《辽史·公主表》(卷六十五)中之萧余里也,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对《公主表》所记斡里太“封郑国公主。清宁间,加长公主。寿隆间,加大长公主”的公主封号,则认为“清宁间应为齐国长公主”,“应于‘清宁间’下加注:徙封齐国,加长公主。或径补以‘徙封齐国’四字”。此种说法是否正确,实有考察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故事家曹衍玉讲述的女性故事,包含了女性、男性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故事的女主人公在与君权、父权和夫权等男权的对抗中,展现了与男主人公之间权力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女性在这种权力关系中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男性想象力支配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中,曹雪芹也是以善于塑造女性形象而著名的.在作品的开头,他特地点明“亦可使闺阁昭传”的命意.直到今天,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群,还以巨大的艺术生命力活在人们的脑海中.作者甚至于曾认为:“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作品中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也曾被一些论者誉为尊重妇女或具有男女平等思想的人物.从文学释义学角度看,文本中有无数潜文本,文本的特定释义与阅读主体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相关,文本的意义是被阅读主体的前理解所限定的一进入理解,理解便不同,有多少前理解,就有多少种释义.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路线出发,为作品尤其是男性作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性别警惕性:“让压迫者对被压迫者讲述他的压迫.在道义上是可疑的”;“所有男人写的关于女人的书都应加以怀疑,因为男人的身份如在讼案中,是法官又是诉讼人”.那么,从女性主义视角,如何看待《红楼梦》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呢?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是一部反映美国当时社会制度的扛鼎之作.本文将小说中的三位黑人女性作为分析重点,以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来分析三位黑人女性的属下性.由于黑人女性长期承受着白人主流文化和父权制文化的双重压迫,导致她们不能发声,不能言说自己,失去自我意识,从而成为沉默的“他者”.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正是强调属下“不能说话”的特征.呼吁女性不能再做沉默的“他者”,树立自我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当时代的年轮转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再引起轰动效应的报告文学又绽开了新的奇葩──它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批“狂徒”的形象。举其要者如:陈祖芬作《理论狂人》中的主人公党治国;苗振亚作《医界狂徒》中的主人公王佑三,张惠明作《挑战者》中的主人公闻松南;格佩、张万才作《桑巨庆猜想》中的主人公奕巨庆;李海鸣作《“疯子”作家》中的主人公李永份;卞毓方作《中国人破译了英文密码》中的主人公宋宜昌;李士非作《当今奇女子》中的主人公“童鹿心”等等。①这些“狂徒”或所言所行透着“狂妄”,甚至以“狂妄”自我标榜;或其“…  相似文献   

1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浮现》充分表现了阿特伍德对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以及对女性觉醒、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的关注。女主人公返回大自然,试图逃离父权的控制,寻找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探索女性精神世界的路迹。  相似文献   

19.
“男女都一样”作为强大的时代话语,对女性进行了男性化、无性化的强塑,结果使“样板戏”中的女英雄都“雄化”了,“非家庭化”、女性单亲化在“样板戏”中是普遍现象,女性的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女性话语在“样板戏”中消亡,呈现为“男性化”“无性化”。  相似文献   

20.
《印典娜》是乔治·桑的成名作,作品中人物形象与其作者自身形象之间的相似与相异,具有可比较的价值和启迪性。主人公印典娜的内心和作为都明显地带有作者乔治·桑的印迹。乔治·桑的创作实践可谓“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印典娜》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女性为主角,以女心的意识和独特的敏感性来探讨妇女问题,表现妇女的内心世界。其问世本身即标志着法兰西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