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出自《庄子》的成语多达350多个,它们在《庄子》一书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修辞作用。论文收集了《中国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大辞典》以及《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出自《庄子》的成语,并对其修辞特点进行分析。考察发现,出自《庄子》的成语具有比喻性强、讽喻多、夸张、对偶对举以及借代等特点,这与《庄子》一书的风格是一致的。并且众多成语修辞并非独立运用,通常是两种以上的修辞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唐钺先生和刘笑敢先生认为在《庄子》内篇中出现的一些单字概念,在《庄子》外杂篇中组合成为了词,如性、命合成为性命,总共举出了性命、情性、道德、精神四个证据,据之认定《庄子》内篇早出。此方法被许多学者赞赏,并为许多学者仿效。但是根据新出土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出现的性命以及相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上述四个证据并不足以证明《庄子》内篇早出,而唐、刘二先生的研究方法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神人"和"野马"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智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61-165
根据内舍的字词只可以确定一个文本的晚出,而无法确定它的早出.对《庄子》内篇内含字词的实证研究表明:"神人"作为复合词在《庄子》内篇中多见,表明其成书在《淮南子》之后;"野马"作为一意象词出现,表明其成书当在汉末佛经《道行般若经》之后.  相似文献   

4.
于雪棠 《北方论丛》2000,(1):103-107
《周易》经传指出,面对人生的困逆之境,应当反身修德或遁世而无闷,表现出 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孔子和庄子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共同之处,都在天命观的基础上,表现 出与《周易》相近的人态度。《论语》和《庄子》这两部书,通过对几位人物的记述和塑造,艺术地 体现出儒道两家旷达开朗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为,要解决《庄子》真伪问题的有关争执,首先要整理《庄子》文本中的思想系统,以此作为庄子研究的一个基础和切入点。《庄子》一书可划分出四个思想系统:A系统:以内篇的逍遥、齐物等为代表的思想;B系统:以《庚桑楚》等为代表的无为论思想;C系统:以《骈拇》等为代表的抨击现实的思想;D系统:以《天地》、《天道》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这样划分就避免了由真伪考辨而引起的一切纠缠不清的争论,把庄子考论与《庄子》文本的思想研究作为两个问题来研究,从而使庄子思想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静 《船山学刊》2004,(2):121-125
对《庄子·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分歧引申出对《庄子》的矛盾理解;这一矛盾可以置疑:《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否体现出庄子思想体系的明显的悖论,还是庄子自身的思想并不存在一个体系;由这一悖论出发,可以阐发出截然不同的游世的人生哲学和超越的美学,审美超越的意义在于对束缚自我现实的否定和对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庄子》研究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偏狭到科学的演进态势。具体说来,建国后的前30年,大陆《庄子》研究几乎随着思想政治运动升降沉浮,致使研究重点多在庄子的哲学方面,对庄子的正面评价也不够,在《庄子》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承接鲁迅、闻一多等前代学者关于庄子散文的理论建构而在微观层面有所推进。后30年来,学术界不仅对《庄子》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庄子》文学的研究亦逐渐深入、拓展,出现了多角度、专门化的研究,在《庄子》美学及文艺思想、《庄子》的风格、《庄子》的艺术形象、《庄子》与散文、《庄子》与寓言、《庄子》与小说、《庄子》与诗歌、《庄子》与神话、《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回顾建国60年《庄子》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学术界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对今后《庄子》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历来脍炙人口,不少知识分子都爱把玩庄文。南宋的叶适说过:“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这大概是事实。而对正统的读书人来说,《庄子》终归是旁门异端。而出世的“神仙”们确也把《庄子》奉为修身炼性的“南华真经”。现代大多的思想史家,除不同程度地肯定《庄子》有某些辩证的因素外,基本上都把它看成中国思想史上的消极现象。这可能符合历史一定阶段(两晋以后,特别是唐以后)、一定侧面的实际情况,却不完全符合《庄子》本身及其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庄子的解释长期以来意见分歧。据《世说新语》记载,在向秀、郭象注释以前,注解《庄子》的就有数十家,“莫能定其宗旨”。向、郭注出,使大家耳目一新。以后支道林又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以解释庄子,“立异于诸贤之外”。唐时成玄英的疏解,虽以郭注为基础,但解释往往与郭注大相径庭。直到今天,对《庄子》的解释还是莫衷一是。本文仅就庄子哲学中道与物、绝对与相对及二者的关系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0.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相似文献   

12.
许晨  齐文杰 《理论界》2012,(3):128-130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第六篇,庄子在此篇中从多个层面对道进行了讨论,在庄子看来,任何事物都要依存于道而产生,依存于道而变化,最终也要回归于道。把握此篇中庄子的道论思想对于理解《庄子》一书的形上学思想以及成就自我的人生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及《庄子》一书,历来受到不少哲人墨客的景仰。自晋代以来,注《庄》者不下二百余家,但几乎皆因循庄子,不出其毂。而船山评解《庄子》,则与前人不同。他在注《庄》的同时,更注意利用《庄子》的思想资料,来发挥自己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包国光  朱贤文 《理论界》2012,(10):136-138
《庄子》"道"的理念从本义上讲就具有超越性,而这正是其审美特质所在,《庄子》的思想也因此充盈、洋溢着丰富的美学气息。超越性作为"道"的美学根基,也是《庄子》"技道之论"的基础。《庄子》寓言中隐喻的"技"与"道"的关系,潜藏着美学意味。《庄子》在器用审美方面"自然"、"朴拙"的概念也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应该说,《庄子》这些极富美学意蕴的思想对当代的技术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庄子》中的得道之人为论题,对《庄子·逍遥游》作了解释。首先,从《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外篇《知北游》两章找到庄子心目中确然存在着得道真人的理念;随后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总纲,而在这个总纲里主要论述的是"得道真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现的方法途径,以此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自由之极至境界的至高无上性及其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16.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末玄学,以郭象为代表的西晋玄学和以"江左名士"为代表的东晋玄学。其中,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主要包括王弼等人的言意之辨、阮籍《达庄论》中以文学笔法阐释《庄子》、郭象《庄子注》中的文学阐释以及玄学清谈中的《庄子》文学阐释。虽然此期的庄学著述基本上还是以庄子的哲学思想阐释为主体,其文学阐释尚属次要的、连带的和有限的,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上却开启了《庄子》的文学性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象玄学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魏晋玄学的中心文本是《庄子》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老子》。从东汉到魏晋,玄学中心文本由《庄子》到《老子》的置换,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两汉谶纬神学的崩溃以及经学的被弃;其二是庄学是人生哲学,而老学是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郭象如何对庄子的《逍遥游》进行创造性地误读,从而消解了庄子逍遥游的全部神秘主义色彩和庄子逍遥游“外化而内不化”的内在紧张,从而为魏晋士人在精神和社会实践两方面的逍遥放达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寓言本身常常就是文章的主体,是一种象征性艺术,由于喻体与喻义对应分离,导致了象征理解的歧义性和无限性。《庄子·应帝王》由六则寓言组成,"季咸相面"篇幅最大、情节最为曲折,其哲理深邃玄奥,意蕴丰赡繁复,彰显出《庄子·应帝王》篇的主题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坚实史证,考定《庄子》大全本的编纂者必为先于司马迁的淮南王刘安;进而考定刘安出于特殊政治意图,在魏牟版《庄子》初始本(二十九篇)的基础上,新增二十三篇,编纂了《庄子》大全本(五十二篇)。然后考定郭象版《庄子》删改本(三十三篇)所删十九篇的篇名及其原初分类,从而考定刘安版的篇目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