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5):111-117
碳排放权交易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出现的市场化减排手段,一国通过设定排放上限,以较低的减排成本实现其减排目标。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连接已经成为国际碳市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其重要性,纷纷与其他市场建立起交易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国际连接。成功的市场连接会带来高于成本的预期收益,可以更低的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已经开展了7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旨在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如何有效地推动试点间的相互连接,进而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形成,构建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连接的能力,是当前中国碳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史鹤凌与张永生碳减排超边际均衡模型基础上进行理论模型改进——将从高碳企业征收的碳税收入用于增加低碳能源市场的交易效率。结果证明采用此减排政策,可促使高碳市场结构转化为低碳市场结构,且避免政府选择"赢家"的低效性,更加重要的是,比起传统纯粹的碳税政策,可能增加社会总福祉。这是因为,碳税加上增加低碳能源市场的交易效率,不但考虑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也考虑了提高交易效率对提高分工的间接网络外部效益。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一定条件下,增加低碳企业特有投入的生产弹性系数、市场能源转化率,或采取更有效增加交易效率的措施,利于减排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省域碳排放交易制度构建条件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工具,是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近十年,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出现了区域化趋势;浙江省节能减排工作努力,为构建省域碳碳排放交易制度创造了日趋成熟的条件.建立省城碳排放交易制度应遵循渐进方式:先着手制度设计,后按规划顺序推进;先突破自愿减排,后践行强制减排;先发展基础交易,后创新衍生产品;先启动省域市场,后接轨省外市场.  相似文献   

4.
刘婧  姚中杰  尹建中 《东岳论丛》2015,36(2):130-134
以总量控制为主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已在全球二氧化碳减排行动中产生显著效果。但作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的碳排放大国,中国选择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建立产业间碳交易市场,逐步控制以至降低排放总量,既符合碳排放的国际公平、历史公平原则,更是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碳排放强度的测算,设计了二、三产业不同企业间基于碳排放强度的交易机制理论模型。按照一二产业购入、三产售出碳指标的交易原则,得出在碳交易前后均衡产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数据。结果显示,各产业碳排放强度均显著下降;高排放企业的产能受到抑制;政府的管理途径增加。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65-72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的全面展开,企业务必从预算角度进行调整以适应行业要求,但目前各行业仍缺乏满足要求的预算体系。本文提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碳预算体系,进行从生产经营到回收处理全过程的预算活动设计,通过碳足迹追踪确定减排关键点,计算本期企业预计碳排放总量,与当期碳排放配额进行比较,考虑采取碳减排措施,将低于配额部分碳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通过计算分析投入产出比,综合碳减排成本与碳交易收益,以制定碳减排技术、设备和低碳材料的相应决策。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交易商品的同质性和无形性使得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成为可能。碳配额的供给一次性、履约跨期性和需求刚性等特征使决策者难以精准设定碳配额总量;控排企业间的碳排放差异尤其是行业内碳排放强度的地区间差异导致统一的碳配额分配方法容易产生"鞭打快牛"效应或者"拔苗助长"问题;此外,当前各试点市场调节和保护市场的配额再分配机制也有待完善。鉴于我国统一碳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宜遵循"总量从宽、配额分配从紧"的碳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原则,使用基于历史排放—减排目标的"历史—基准趋近法"进行配额分配,以避免统一配额分配方法的弊端,并通过"碳资产池"、浮动的CCER抵消机制等配额再分配调节机制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快建设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具有减排促进和成本节约效应,但其成本效益有多少,还未有讨论。运用方向产出距离函数和随机前沿的方法,测度2001—2017年中国碳交易试点省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并通过多维度的碳交易模拟分析,证明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与经济环境“双赢”目标的可能性。实证结果表明:行业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相同行业不同省市间进行交易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可实现的最大可节约成本最高,为987.482元/吨;相同省市不同行业间进行交易时,广东省可实现的最大可节约成本最高,为411.300元/吨;不同省市不同行业的跨组别分析中还验证了存在跨省市跨行业之间的交易可获得的收益高于单一组别碳交易可获得的收益。同时,与全国水平相比,省级分行业的碳强度仍然有较大的下降空间。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中纳入更多行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包含了"国际储备配额"计划,其延续了美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国家划分标准的反对态度。中国在当前气候变化框架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在该法案中再次受到质疑。为维系实质公平和人的发展权,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量的多少应成为是否强制减排的标准。新兴发展中大国应是中国在全球碳排放减缓体系中确当的定位。该定位既没有回避中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攀升的事实,也考虑了中国碳排放减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性影响,最终符合"共同但区别责任"原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际碳排放绩效及2020年减排目标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非参数化标准DDF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碳排放绩效,并基于效率与公平视角提出两阶段模型对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进行了省区情景模拟优化分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低碳技术效率与边际减排成本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升的非均衡发展特征。基于人均公平与相对效率的减排目标模拟分配结果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既考虑到省际发展的公平性,同时又兼顾了低碳产出相对效率的地区差异,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承担的减排压力相当大。国际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有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本文在介绍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外实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者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不同时期我国应采取不同的减排手段:在短期我国宜先开征碳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但长远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措施应成为调控主导。  相似文献   

11.
目前理论界对碳会计核算内容的界定尚未统一,但对碳会计核算内容的正确界定是碳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从企业层面考虑,在假定企业有强制减排任务的前提下,循着碳循环过程进行分析,企业的碳会计核算内容应该包括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碳排放会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核算;企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通过碳汇吸收消化掉,或者通过碳固技术将其封存起来,这就是碳固业务;有强制减排义务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业务,主要是碳排放权的取得及确认及碳排放权的交易及核算。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交易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际两大碳排放交易市场(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其各自独特的运作模式成为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典范。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在碳排放交易模式、节能配额制度以及惩罚措施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碳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从"概念-理论-因素"出发构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理论框架,可以发现:狭义的碳金融主要涉及绿色贷款和服务温室气体减排的投融资活动,广义的碳金融一般泛指围绕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并降低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依据公共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高碳排生产企业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明晰碳排放权及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可以有效实现碳减排目标;碳排量分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结构、产业转移、碳排放权定价机制等对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范围内减少CO2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不仅是环境与生态问题,更是关乎各国未来经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碳排放权与发展权的紧密关系促使着每个国家都尽可能多地争取CO2的排放权,从而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理应为其对能源的超前消费行为买单,率先进行减排,履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所做出的减排承诺,而不是利用其政治与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在国际碳博弈中设置有利于自身的规则。针对发达国家推卸减排责任的霸权主义行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应当享有的发展权,从碳排放空间、碳排放权以及碳排放交易等多方面入手,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争取更长的排放时间与更大的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15.
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二"国家之一,在第一承诺期内暂无减排义务,目前主要借助清洁发展机制(CDM)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活动。选取2006年到2010年我国十个省份基于CDM碳交易的预计碳减排量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碳金融对各省份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地区单位GDP的碳减排量对其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发展碳金融有利于促进各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5):118-124
通过回溯《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历程,说明形成国际上两种碳交易机制的历史根源,基于两种碳交易机制的特点,总结归纳出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的整体规律,短期碳交易价格受配额供求关系的影响显著。从企业层面来看,其价格波动过程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消费替代弹性相关、也与不同行业的碳边际减排成本相关;从宏观层面来看,与碳交易初始配额的发放量、惩罚机制和环境监管机制相关。通过总结国外碳交易机制的价格波动的特点,本文提出在政府稳定碳交易价格的过程中不要过度干涉,保持碳交易价格的正常走势,利用补贴、CDM机制辅助碳交易市场的减排功能,使得市场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另外,在碳交易市场运行过程中,要实时监管并搜集交易数据,从而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先导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环境政策工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行政命令控制型,另一类属于市场交易型。模拟研究表明,和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相比,碳排放权可交易环境政策能够促进经济系统潜在总产出的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因此能够产生相对更好的减排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全面实施碳排放权可交易环境政策虽然能够降低我国总体碳排放强度,但却无法保证每个省份的碳排放强度都同比下降。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传统高能耗地区,更利于其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而湖北、湖南、四川和青海等省份,其碳排放强度不降反升。  相似文献   

18.
碳强度目标是关于未来要达到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国家承诺。研究碳强度目标对于认识和实现中国气候承诺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性、约束力和覆盖范围是碳强度目标的关键要素。碳强度目标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至少具有与温室气体数量目标同等重要的地位。降低碳强度需要降低温室气体的边际弹性或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碳强度,需要将国家碳强度目标分解到行业和企业,还要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9.
涂正革 《中国社会科学》2012,(3):78-94,206,207
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研究结果发现:经济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5百万吨(MT),但是不同行业间经济增长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很大;经济结构重型化加剧碳排放的增加,制造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56MT;技术进步推动能源强度下降,是减少碳排放的核心动力,能源强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减少33MT;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密度居高不下,能源结构变化的减排效应并不显著,但是,综合碳排放密度下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现出能源结构优化的迹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促进节能技术与工艺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网络经济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经济效应能引起产业组织特征的变化 :从交易费用看 ,网络经济降低了企业内部及市场的交易费用 ,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 ,降低了时空成本 ;网络还减少了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规模经济看 ,网络经济呈现为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增 ,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与规模影响的弱化并存 ,生产的联结体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日益凸显 ;就垄断与竞争来讲 ,网络经济条件下 ,市场垄断与市场先入者的领先地位紧密相关 ,市场垄断的形成机理发生了变化 ,技术垄断成为主要垄断形式 ,市场垄断与竞争呈现出相互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