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一书历来众说不一。对《论语·里仁篇》"君子怀刑"一句中"怀刑"二字的训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怀"应释为"关心、考虑","刑"字当假借为"型",应视为"榜样、风范"。  相似文献   

2.
刘孝霞 《兰州学刊》2012,(7):116-117,120
文章对"■"形体进行研究,提出三点理由,否定了《近出二》"淳于"的释法,认为当从李家浩先生释为"郭"。文章还对"■"形体作了研究,从金文中钧字的构形出发,否定了释"钧"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迪"字是《尚书》(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中的常用字,今本《尚书》中凡45见,其用法颇为复杂.由于字书对"迪"字释义比较含混(如《说文》"迪,道也"之训),故占人往往随文训释,如孔传释"迪",或释为天道的"道",或增字释为"蹈道",甚或释为言道的"道",因此疑义甚多.清王引之经梳理后提出新说,认为"迪"字有可释为语词之"用"、发语词及句中语助者.[1]王氏见解有其独到处,但亦有疏失,本文即针对部分尚存疑义的"迪"字,结合出土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庄子·逍遥游》:“越有难,吴王使之将”的诠释,至今颇多分歧,兹举其要者简述如下: 一、释为“当时越国有内难,吴王就拜他为将,统率军队”,释“难”为“内难”。二、释为“那时越国正好困难重重,吴王就拜他为将,出兵进攻越国”,释“难”为“困难。”三、释为“等于说越入侵”,“吴王派他统率军队”,释“难”为“乱事”。笔者认为一、二两种,均属误释。第三种意见,释“难”为“乱事”,似有不妥。“乱”指无秩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如扰乱、叛乱、兵燹等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中有一个字,原释文中误释为"加",致使整段话文义不明,难以通读。今将此字改释为"耕",乃"耕"字之原始会意初文,其在简文中是当耕作讲。整段话之文义遂得以畅通无碍。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的北方风名之字当释为"卷",读为"寒".<花东>卜辞的从"(采廾)"从"豕"之字当释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猪;从"(采廾)"从"兕"之字,亦当读为"豢",是指圈养起来的兕.甲骨刻辞中作为人名、地名或族名的"(采廾)",当即<说文>的"(阝卷)",地在山西安邑境内,今山西夏县一带.作动词的"(采廾)"字,可读为"遮阑"之"阑".  相似文献   

7.
常有人将"训诂"理解为对古文的解释和翻译,即"释"与"译"。这种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释"与"译"等量齐观。事实上,训诂学的生命力在于"释"而不在于"译"。因为只有"释"能够使我们对古文理解到信、雅、达,即原汁原味地理解古人的文章。有时,"释"之著,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献,比如《水经注》。而这些,"译",是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8.
很少有人大声说出真相.我们耳中充斥着的是:"这个想法很愚蠢";"有这样的感受是可耻的";"你不能这般言辞粗鲁";"这个愿望没有丝毫创意".无非是告诫你:让你的心沉默吧,否则你会被社会抛弃.  相似文献   

9.
趞曹鼎铭文中"橹"前一字,长期以来被学界误释为"虎",其实该形为"夬"字。"夬"字像手指上戴有扳指之形,为表意字。铭文中"夬"用为本义,指周王所赏赐的物品扳指,在铭文中其与弓、矢并列,类似用例也见于传世文献,文例极其合适。目前,学界一直称扳指为"韘",其实并不严谨,扳指应有更合理的称呼——夬。联系出土资料、传世文献,可以看出"夬""韘"二者有别,"夬"是射箭时所戴扳指,而"韘"为"夬"中的衬垫,两者并不相同。包山简(260号)形旧释为"昷",实际为""字的误释,在简文中可读为"韘"。包山楚墓中出土的扳指,内部衬有皮垫——韘,与简文所记相合,也说明了"夬"、"韘"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魏启君 《学术探索》2012,(5):166-169
《醒世姻缘传》中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非方言词也值得考察,既可补充黄肃秋先生的校注,还可对大型辞书的训释加以完善。"低钱"除有"成色低的钱"之义外,还可指面额小的钱。"不扶甘结"即"对官府出具的不虚假的字据"。"照提"当释为"行文逮捕罪犯"。"梳栊"形体不误,有多种异体,语源为"上头"。"折程"为明清时期一种送礼的名目。"秫"不是玉米,实乃高粱。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或写作■),当释为"呙",在卜辞中多读为"祸",过去将甲骨文"■"字释读为"祸",实为鸠占鹊巢。"■"当依于省吾先生说读为"咎"。它与甲骨文"祸"字虽然同与灾害有关,却有不少区别。主要是在卜辞里,祸由人起,而咎自外来。殷人的灾患观念里既有对神灵的迷信,又有一定的反省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还有一些勇于担责的气魄。战国时期,孟子论国家存亡之机曾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商王朝立国五百余年,与殷人浓厚的忧患意识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史墙盘铭中的"无■农啬,戉(岁)■唯辟。"我们认为就是见于《诗·商颂·殷武》中的"岁事来辟,稼穑匪解。";并且考证出甲骨文中的"■"字应该释为"菑"。  相似文献   

13.
谈新闻记者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从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要有相应的知识结构。自然科学家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社会学家也有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新闻记者相应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呢?本文就这一问题略做探讨。长久以来,新闻界对记者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一直争论不休,焦点是记者要当"专家"还是当"杂家"的问题。有人主张记者要当"杂家",知识越多越好,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等一切知识,理由是记者要接触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需要广博的知识。也有人认为,记者要当"专家",只有精通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某一领域的报道中出类拔萃。本文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太笼…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夜半清风鸣蝉"二句中的"别枝"应释为分开树枝,"半夜"应释为中分夏夜.理由有三其一,从词义上分析,"别"和"半"用的是本义分解、中分;其二,从句义上分析,这样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更加美好;其三,从句子结构上分析,"别"和"半"释为动词,这两句话的对仗才工整,更见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相似文献   

15.
无与美     
艺术的目的在于解放、超越、自由,在于通过有打破有、回到无.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空白虚无,具有至上超越、联想创造、回味无穷、气韵生动等审美韵味.无,不仅是与有相对的最重要的艺术语言,而且"大象无形",大美言无,大美无言,"妙在无处";"以技进道","道与神通,神与物游";"无以为用",无以为美,美在体无;"虚室生白","澄怀味象",无以体美.实质说来,无,就是美.  相似文献   

16.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一青铜戈,戈上有一铭文至今不能定释,或作"玄舍",或作"舒左",通过查考其书写特征,并比对"舍"、"言"、"玄"的写法,我们认为当是"■"字,此器当重新命名为"栾左戈",当是春秋早期晋国兵器。  相似文献   

17.
金文中有从页从川的"顺"字,荣簋之"(顺)",与濒事鬲之" (濒)"、(豁)簋之"(源)"同字,一般释为"濒";效尊、卣之 (海)、(涉),一般释"涉".从形、音、义三方面考察,这两种字形均从川得声,读为"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殷墟卜辞所记,商王朝不仅隆重祭祀本族祖先,同时还对有功于商王朝的异族功臣进行隆重的祭祀。古代夏族祖先大禹以平治水土、规划九州而著称于世,《诗经·商颂》等文献记载商人对夏禹多有颂扬,殷墟卜辞也应记有商人对夏禹的祭祀,卜辞记有"■示"、"■示",当释为"禹示",应当就是商人祭祀夏禹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琼 《云梦学刊》2008,29(2):60-62
"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第八回有言:"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个家长,又唤做倒躇门.""倒蹉门"即"倒插门","俗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其中"躇"普遍被释为"踩踏"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雨雪、泥水中)踩".<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为"踩;(在雨雪、泥水中)踏".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月园>第二折:"我如今躇着脚踪直到李庆安家."<汉语大词典>释为"踩;踏".上述工具书将"踸"读音皆注为cha.其实"躇"正确读法应为zha,兹有文献和汉语方言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