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黄庭坚诗中的典故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诗选材,用典赅博,其诗呈现与杜诗一样的“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状态。仅就任渊在《山谷内集》(715首)注中所指出的典籍统计,就有四百多种,可见他的诗用典范围之广及典故符号出处之僻。难怪清人赵翼说“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乎无一字无来历。”(《瓯北...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这种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上以乐用典和善用典而闻名,尤其是他的西域诗,善于借典故表达流人内心深厚、执着、隐曲的感情,具有用典广,用典密,偶句用典,用西域典等特色,为我国诗歌创作中典故技巧的运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08,(3):206-209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古代诗人中,他对杜甫评价最高.杜诗对钱钟书的人格、气质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钟书的杜甫研究主要包括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杜诗与宋诗的关系、杜诗的境界、杜诗的创新精神、杜诗的影响等方面.杜诗对钱钟书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对杜诗的化用、对杜诗句式的模仿、对杜诗意象的借鉴、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杜甫,不仅没有在漫长的岁月流水中磨消湮没,反而被后人推为诗国里的圣哲。一千四百余首杜诗,为后世广为传诵、研究,号称“千家注”,可知研究者为数之多;“一卷杜诗揉欲烂”(杨万里《与长孺共读杜诗》),更见研究者所下的功夫之深。杜甫及其诗令后人如此醉心地崇奉和研究,且长盛不衰,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6.
试论王安石诗胡守仁王安石以一身而兼皙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在我只论述他的文学,不涉及其余,而文学又只论述他的诗。王安石的诗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他对杜甫极端崇拜,在《杜甫画像》里,大大肯定杜甫的爱国爱民思想,说他虽遭遇坎坷,过着颠沛...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4,(2)
<正>2009年,鉴于《杜甫全集校注》是山东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必须有始有终地完成,在时任校长徐显明推动下,遂先后提出了"山东大学关于完成《杜甫全集校注》的意见"和"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终审统稿工作方案",重新启动"校注"工作。经山东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杜甫全集校注》组成员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确定《杜甫全集校注》后期工作,由"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由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成员承担,张忠纲任全书终审统稿人。此后,《杜甫全集校注》在已有基础上顺利启动。在山东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并力支持下,项目组诸成员全力以赴,校注工作进展甚速。张忠纲结合近年杜诗研究的新进展,对汇集的初稿逐卷剔厘补订,详加审改。又经五年努力,《杜甫全集校注》终克告竣,《杜甫全集校注》共分诗二十卷,文赋二卷,附录五卷。编撰过程中严格统一体例,统一要求,分工撰写。《杜甫全集校注》采用编年体例,又因杜甫传世之作,以诗为主,故诗、文分编而先诗后文。诗之编年、主要参照注杜全集最晚出本,即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对《镜铨》编次有异议者,则参伍他本而调整之。  相似文献   

8.
杜甫陇右诗《山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陇右诗《山寺》: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历代注家一致认为是杜甫流寓秦州游览麦积山之作。淳厚的天水人对此深信不疑,将诗镌刻在瑞应寺前的石碑上,供游人尝读,俨然这座名山的文化陪衬。然而,每读这首无地名,无山名,无寺名的三无诗虽尽力求索,却很难从中看到矗立在人们心目中的麦积山雄姿,甚至有一种文实相左之感。存疑愈久,则愈想弄个水落石出。翻阅《杜诗镜铨》、《杜臆》等书对该诗的注释,则疑之更深。为寻根究底,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现将疑点…  相似文献   

9.
<喜雨>一诗由梓州而及吴越的联想,是杜甫一贯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他对战乱中民生凋敝的密切关注.然自郭沫若误解为"欲痛洗农民起义军"以后,此诗一直被当作杜甫敌视农民起义的证据.这其实是歪曲了杜诗的本意,误解了诗中所体现出的仁者情怀.  相似文献   

10.
《全唐诗》卷八○二收舞柘枝女《献李观察》一首 ,并附李观察翱答诗 ,二首题署并误 ,且属重出。按 :二诗均出自《云溪友议》卷上《舞娥异》 ,据此 ,所谓李翱答诗乃殷尧藩所作 ,而舞柘枝女《献李观察》等则是舒元舆赠李翱诗。文曰 :李八座翱 ,潭州席上有舞柘枝者 ,匪疾而颜色忧悴。殷尧藩侍御当筵而赠诗曰 :“姑苏太守青娥女 ,流落长沙舞柘枝。满座绣衣皆不识 ,可怜红脸双泪垂。”明府诘其事 ,乃姑苏台韦中丞爱姬所生之女……亚相为之吁叹 ,且曰 :“吾与韦族 ,其姻旧矣。”速命更其舞服……延与韩夫人相见。顾其言语清楚 ,宛有冠盖凤仪。抚念…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考定《二十四诗品》为明末人据《诗家一指》所收明初人怀悦《二十四品》伪造,并托名司空图.由于《二十四诗品》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生要地位,且拥有一批声誉卓著的研究者,因而《辨伪》一串,如石破天惊,引起学术界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三期上载有朱星同志的《<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谈到明人王世贞的许多个名字别号。其中谈到王世贞又叫“凤升”,又叫“息庵居士”,“又叫‘王伯舆’,《弇州诗集》卷四十四中有一首通俗诗:‘有情痴故侄,无情黠亦尔;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这全是他自写,他在兄弟中行大,所以王伯舆也该是他的化名。这可给《大汉和辞典》作补充。”“王伯舆”并非王世贞的化名,原来这首看似通俗的诗也并不通俗,用了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一个典故。  相似文献   

13.
《随园诗话》中的诗歌用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随园诗话》中多有对其诗歌用典观念的论述,主要包括用典非以多为贵,应避用僻典、对典故加以适当调度和锤炼以及用典不可太泥等几个方面.这些观念和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正相符合,而且也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翁方纲的“以考据为诗”和浙派诗人的好用典故等风气而发的.  相似文献   

14.
陆凯《赠范晔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早期五言诗中的妙品。它表达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怀念和深情厚谊。构思新颖,意趣横生,感情真挚而又高雅出俗,读起来活泼亲切。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这首诗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七○所引的南朝宋代盛弘之的《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范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  相似文献   

15.
顷读《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发表的乐祥让同志的《郭沫若的一首佚诗》,疑窦顿生。这首“七绝”并非郭沫若的佚诗,亦非“郭老书赠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恰恰相反,它是柳亚子写的一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清人王琦编注的。王琦是清代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的《李太白集注》,跟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齐名,但《李贺诗歌集注》卷首,选登了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的诗。据权德舆所作戴叔伦墓碑铭,戴是德宗贞元五年(789)死的,而李贺则是贞元六年(790)生的。这首诗或是伪作,或是所怀李贺长吉另有其人.总之不是诗人李贺。王琦盖误也.  相似文献   

17.
<正> 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可是,由于他经历复杂——所谓“历四朝”而“奉十帝”,所以评论起来比较困难,历史上就存在毁与誉两种不同的看法。解放后,对庾信的评价已渐趋一致,即既肯定他的文学成就,又赞扬他后期文学作品中的“故国之思”,或直称他为“爱国主义诗人”。这样评价是否尽当?很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由于《拟咏怀诗》与《哀江南赋》一样,同是庾信的压卷之作,很能代表他后期的思想本质及艺术特色,所以我们即以《拟咏怀诗》作为探索庾信的主要依据。不容讳言,庾信的《拟咏怀诗》,是具有浓烈的乡关之思的,并且颇能打动人。杜甫说:“庾  相似文献   

18.
杜甫名诗《南邻》的“野航恰受两三人”的“野航”,一本作“野艇”.是应作“野航”还是当作“野艇”,历来注评家各执一辞.经检杜诗传世的版本源流,可知杜甫原诗应作“野航”,“野艇”是黄庭坚所改.又查元人王祯《王氏农书》,知“野航”是田家小渡舟,杜诗是实录.  相似文献   

19.
论者多从诗学和美学方面去研究司空图的著作、特别是他的《诗品》,其中又以诗歌风格论作为重点,这是合理的。但是,司空图又是一个诗歌艺术心理学家,他的《诗品》及一些文章,都有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畅广元近有专门研究司空图的艺术心理学思想的著作问世,是对司空图研究领域的新拓展。但我以为,司空图的诗鉴赏心理学也很值得注意。在诗的鉴赏心理问题上,司空图提出了“三外”说,即“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先说“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说: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相似文献   

20.
苏轼及其诗歌在朝鲜半岛影响十分深远,朝鲜朝后期诗人申纬就深受其影响。申纬接受、学习苏轼与其中国朋友崇苏派诗人翁方纲、吴嵩梁的影响有关。他设苏斋、读苏诗、集苏诗,还收集东坡画像,生活上也模仿东坡情趣。在诗歌创作上,申纬十分欣赏苏轼儒佛交融的思想境界,努力学习其诗境与禅心的和谐统一。模仿苏诗风格、运用苏诗典故或采撷苏轼诗语也是申纬诗歌创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