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研发正处于产业化阶段,本文运用研发网络的概念,论述新能源汽车研发网络环境,分析影响新能源汽车研发网络的环境因素。本文的创新在于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网络,并通过对研发环境的研究,论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杨毅沉 《决策探索》2014,(22):29-30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共配置了近1万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指标,但是真正上牌的新能源汽车仅有600余辆。在中央地方连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情况下,普通百姓买账的依然不多,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未出现井喷式发展。记者调查发现,成本、技术、地方保护等因素,成了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软障碍”。  相似文献   

3.
绿色消费行为是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市场需求侧与供给侧协调为思路,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新能源汽车扩散模型,研究绿色消费者对制造商微观决策与宏观新能源汽车扩散的影响。在小世界网络情境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绿色消费者溢价和绿色消费者比例的增加都能够促进新能源汽车扩散,但是二者的微观影响机制不同。绿色消费者溢价的增加总是使得演化稳定状态下所有制造商的平均收益都增加,而绿色消费者比例的增加可能导致所有制造商的平均收益都减少。在产业层面,绿色消费行为对新能源汽车扩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企业层面,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并非总是积极的。因此,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扩散需要加强对需求侧的重视。从扩大绿色消费者规模和提高绿色消费者溢价两方面考虑,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或加大环保宣传等财税或非财税方式促使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应该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促使绿色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生更多溢价;燃油汽车制造商能够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营销策略中搭便车,应避免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行恶性竞争。论文从影响因素和扩散机制两方面拓展了新能源汽车扩散理论研究体系,研究结论能够为提高新能源汽车扩散效率,构建有效的产业发展干预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催生各国政府推出各种优化补贴政策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针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优化的问题,本文基于动力系统分支理论构建动态博弈模型,讨论了三种新能源汽车补贴,包括:1)研发补贴;2)市场补贴;3)混合补贴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新能源汽车研发补贴能刺激企业研发投入,但补贴的增加会降低市场稳定性;其次,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刺激效果弱于研发补贴,过度补贴会降低市场稳定性;最后,新能源汽车混合补贴下,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刺激效果优于市场补贴,对企业利润的刺激效果劣于市场补贴,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定性的提升优于市场补贴。基于此,本文认为增加对其他技术路线以及高端产品的市场补贴,未来对应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研发投入间隔梯度补贴",降低企业研发投入调整速度,以维护市场稳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政府目前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及制造商实施补贴的现实背景,假设两家技术水平不等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所生产的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将制造商产品之间的价格和质量差异纳入考虑范围,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最优定价模型,求解了在不同补贴方式下的最优定价方式,并在均衡状态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补贴方式下,制造商将根据市场竞争环境和补贴投入的变化情况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政府针对消费者的补贴可以使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制造商获得更高利润,促使更多的制造商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制造商的补贴可以使较高技术水平的制造商获得更高利润,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胜劣汰。政府补贴主体应由消费者逐步转向制造商,通过政策引导制造商和消费者进一步增进其对新能源汽车质量的重视程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加入WTO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然而,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石油供应却持续出现紧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威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我国应当避免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本文将以我国主要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为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推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各国政府防治大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明显,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产业的发展速度.如何在后补贴时代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采纳与扩散,已成为保障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从异质行为视角,通过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模型,模拟了消费者受自身意识和外界信息传播影响的购买决策行为;并以天津市为例,探讨了信息传播范围和传播渠道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量在2020年~2030年将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随后购买增速将逐步放缓;同时,由于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新能源汽车购买数量的饱和水平会随信息传播范围扩大而呈现出“微笑曲线”特征;在信息传播渠道方面,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中的强联系更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购买数量达到较高饱和水平,而弱联系则对提高技术扩散的效率更为有效.根据信息传播范围和渠道的作用规律,本文最后从推进新能源汽车采纳的激励政策和企业营销策略两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龚炯 《经理人》2009,(1):70-71
替代石油的能源汽车开始浮出水面。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一直实施无歧视的支持政策,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为“三横”。但从实际技术发展和中国现实国情来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是纯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9.
结合产业发展和技术扩散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和阻碍因素,探求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着力点。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应兼顾激活市场、构建创新体系、增加配套设施及整合产业资源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先行经验,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贸易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国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发展特点、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总结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吕游 《经理人》2009,(8):64-65
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全球汽车产业陷入低迷,再加上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人类对环保认识的加深,使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在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无处不在,国际汽车巨头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其展示重点,国内自主品牌,如奇瑞、比亚迪、海马、吉利、长城和众泰也同样带来了各自精心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几乎每家参展企业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展示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能源危机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逐渐怪异的气候变化也在告诫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选择一种新的清洁能源来替代现有汽车的燃油位置,进而解决汽车行业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成为诸多汽车制造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结合汽车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新能源汽车发动力发展方向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为培养高质量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本文对新时代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实效性与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谢谦 《经营管理者》2011,(5):102-105
以“创新、未来”为主题的第14届上海车展于4月20日开幕了,这是一个汽车的盛会,展台面积、新车数量、影响规模均超出历史之最。在这花团锦簇之中,最热的词汇是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价格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本文在回顾价格定位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企业成本、企业可持续发展、消费者成本、绿色消费意识和政府扶持5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价格定位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再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应选择满意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17.
如果新能源在全球引发的汽车工业革命浪潮提前爆发,中国的汽车产能70%要惨遭淘汰,这个时候,花18亿美元的巨资引来的一个已经将被淘汰的汽车生产车间,还有什么用呢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碳”消耗逐渐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逐步成为世界共识。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一是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二是提高清洁能源占比。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汽车产销数量实现高速增长,但这也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如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因此,政府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从政策层面支持我国汽车产业转型,促使新能源汽车实现自主研发、产业化发展。基于此,文章深入探索FS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从而提出FS新能源汽车公司落实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殷醒民 《经理人》2009,(8):28-28
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新能源汽车代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其不仅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和应对金融危机,也是催生新技术革命和建立新型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否利用这次良机,在追赶世界汽车工业中实现难得的一次“蛙跳”?  相似文献   

20.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使得传统的燃油发动机汽车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尤其迅速,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产业管理存在不足,技术不够完善,市场集中度偏低,消费群体对于混合动力的不了解导致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受到限制。对此,本文分析了产业发展管理、技术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并对私家混合动力汽车的前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