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在“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一文中的第二个问题,讨论老子书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方面还是属于唯物主义方面。他认为:“有一部分人认为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承认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的成分,甚至有相当大的唯物主义的成分”,他称之为甲方;“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也承认老子书所讲的哲学思想有唯心主义的成分,甚至有相当大的唯心主义成分”,他称之为乙方。文章里的重点,虽然提出在讨论方法上应该注意两点,即“不要把老子哲学现代化”,和“必须从老子的真面目讨论起”,“必须认真地以老子书为依据,而又不局限于老子书”,可是在说明问题的时候,处处都在解释为什么老子哲学应该属于唯物主义方面的道理。现在根据冯先生所提出的见解,从三方面来研究:第一、谈“其中有物”;第二、谈“其中有精”;第三、谈“冲气以为和”。  相似文献   

2.
<正> 从现存《韩非子》一书可以看出,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的传统,并对老子辩证法深有研究。其中的《解老》、《喻老》是我国最早给《老子》作注释的著作,先后共选注了《老子》中的三十一章。此外,在《主道》、《扬权》、《内储说》、《外储说》、《难三》、《难四》、《六反》等篇中,也多次引用过《老子》中的有关辩证法的思想,并根据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空间》是当代大哲海德格尔的一篇讨论雕塑艺术的哲学沉思录.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着眼于“解蔽——遮蔽”的二重性的存在的真理(Aletheia)观,来阐明雕塑艺术的空间观,文章的主轴是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讨论“空间化”具容纳(Zulassen)和安置(Einrichten)双重方式,对比于老子第十一章所说的“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以及第一章的“有无玄同”,阐明二者在思想上的相通性.文章就此继续探讨海德格尔由“无”进而探讨“四方”,和老子所论的四大有其思想上的亲缘性,此中蕴含了造型艺术的空间观的跨文化沟通.文章并将海德格尔的空间观所涉及的“空”、“无”以及“事件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的发展进程之中加以讨论,及对于其与老子的道的有无玄同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争论很多,分歧也大。从五千言中,任何争论一方确实都能选择到一些有关章句来证明自己论点。然而,说他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是研究终了的结果,不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古代哲学家,尤其是不自觉的哲学家,在其思想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其自相矛盾之处。研究老子哲学思想,还应该就其思想的基本方面,加以讨论,不要为了立论,创造一套古人所没有的体系。本文三论,就老子的“道”、辩证法思想及认识论,发表点意见,请教大家。  相似文献   

5.
韓非子一书有解老、喻老两篇。喻老篇用历史上的具体事例,証实老子书所提出的見解。解老篇提出了韓非自已对于老子书某些章节文句的看法。这两篇虽然都是解說老子书的文章,但它表現出韓非自己的独到見解与思想体系。有人认为解老篇既然有唯物主义的見解,就可以进而証明老子书的思想应該属于唯物主义一方面,这种看法,值得商量。我认为解老篇的見解与老子书的見解,有其相同的地方,又有其不相同的地方,就提出无为、无欲的見解說,是两者相同的地方,就它們的思想体系说,解老篇应属于唯物主义方面,老子书应属于唯心主义方面,是两者不相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论组成《老子》书的四种老学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章句间多有前后矛盾和重见叠出现象.学者的解释大体有三说:一、该书为一专著但有后人渗入部分;二、该书是一部撷取多家精言的汇编;三、该书本来就没有明白体系.无论那一种解释都认为《老子》书是一部单一著作. 《老子》书看来是由四种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各有明白体系的老学著作汇编而成.这四种老学著作因没有篇题,连书直落,经长时间流传而模糊了面目,被误为上下分篇的著作.因篇幅所限,本文现仅重点讨论各篇自成体系的道论和德论,间以比较说明.各篇暂标以甲、乙、丙、丁为目.  相似文献   

7.
法家—翼——黄老学派的著作《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一九七三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系属于《老子》乙种本卷前的珍贵帛书,共一万一千余字。据专家考证,这四种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四经》。它与《老子》写在一起,而且居于《老子》之前,无疑是黄老学派的经典著作、属于法家的一翼。我们说《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是标榜黄老的法家之言,最有力的证据在于这几篇书中的内容。四篇从思想方法上看、主要是继承老子并且加以发挥和  相似文献   

8.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高秀昌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反”就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范畴。《老子》中“反”字共有4见: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相似文献   

9.
通过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比,阐述“老子思想”中的“功成身退”、“善利万物而不争”、“身重于物”的观点,突出老子名利观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同任何一种哲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一般哲学观,以及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导下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看法,即自然观和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部分组成,恩格斯曾从辩证法的角度作过说明:“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然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却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组成部分。这个“两部分说”和本文将要阐明的“三部分说”,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构成的说明上,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自然观是教科书体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部分)”,马克思的历史观是教科书体系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由于“三部分说”中的一般哲学观在“两部分说”中缺如,因而“三部分说”中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就与“两部分说”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了区别。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12.
从佛教"分别观"看当前老子"道"论研究中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道论之特征,历来认识有三:(1)本体论;(2)本原论;(3)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前两种论点有其理论局限性,第三种理论较符合老子“道”论之整个特征,然而目前学界并未能给出清晰有力的论证,故此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与窘境。如果能借助佛教中“分别观”的思维模式来审视老子之“道”,那么就会清晰地看出,其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之理论合理性。老子将“道”区分为“非常道”与“常道”,“非常道”是宇宙创生万物的最终根源,是有限短暂的,也是可以言说的;“常道”则是形而上之本体,是无限永恒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老子预设“常道”的理论意义就在于,给形下的有限的“非常道”一个“返”的境域与“超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的研究,过去我们侧重于黑格尔和列宁的一般辩证法。我们认为,列宁对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黑格尔逻辑学的概念论,在于扬弃黑格尔的认识和实践辩证法,这正是黑格尔和列宁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列宁在《摘要》中提到“黑格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牙”,黑格尔的这一“萌牙”和列宁对这一“萌牙”的扬弃,是较黑格尔和列宁的辩证法更基础的和更有价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成吉思汗利用蒙古社会传统的“长生天”思想,形成其独特的“天力论”:汗权天授;代行天职;恭行天罚;得天赞助;忠诚得天佑护。“天力论”思想是直接为忠君思想服务的。虽然它在哲学上属于唯心主义理论,但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李德裕的整个文学创作中,最有现实意义和最能体现其思想的当首推他的杂论《穷愁志》。据李德裕《穷愁志序》云:“《穷愁志》凡三卷,篇论四十九首。”自己亲手撰序,由此可知《穷愁志》一书是他亲手编订的,共三卷,有杂论四十九篇,其中收录了颇能反映李德裕文学观的《文章论》一文。郭绍虞先生编《中国历代文  相似文献   

16.
十、德论:知行统一的道理德论,在唯道主义中占极重要的位置。《老子》书中的德论篇(帛书为上篇,今行诸本为下篇)的首段,对德论进行了概要论述:“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不失德(得),是以无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摘自38章) 老子首先把他所论的德,赋于特定的意义,把平常的所谓德,作为广义的德而分成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部分,是《小逻辑》一书的精华所在.在此,黑格尔对辩证思维方式的内在规定性作了理论论证,并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由来作了历史分析。我认为,只有理解了这种理论的论证和历史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辩证法的精神,理解辩证法的各项具体原理和具体规律.在“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中.固然有不少关于辩证法的精彩论述,但都是这部分所论及的基本精神的阐发.所以,这一部分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一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解,哲学是研究纯思想(纯理念)的。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理念或思想…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一书从一开始也就是第二章便充分暴露了其思想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辩证思维与作为中心思想的道论之间的矛盾。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更是不打自招地从理论上承认了其辩证法与道论之间的这一对矛盾。通过矛盾的分析,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这部奇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两个新观点 :1 .《老子》全文具有内在联系 ,所以实为一部系统长篇论著。 2 .《老子》应由道论、德论、政治论三个部分组成 ,此三论各自成篇 ,又相互关联。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内在联系 ,因而也忽略了政治篇 ,所以将《老子》分割为彼此间相对独立的八十一章 ,并将八十一章笼统归类于道篇与德篇 ,于是形成且长期存在基础认识有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道”是老子书中的核心观念,但《老子》既论“道”,也论“一”,两者关系微妙难解。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老子》一书经历两阶段的发展,早先依循古老精气论的路线,以“一”为最高根源,然后才走出具有自己特质的路,以“道”为首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