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生态文化理念发展现状及其生成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古代与现阶段生态文化的理念与制度的分析,认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中国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制度有很多的缺陷.由此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建立本国特色的生态文化理念与制度.  相似文献   

2.
李超 《中国民族》2010,(4):57-59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为恩施州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恩施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得益于生态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优美和丰厚。在抓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加快恩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景区如何立足于自身资源,做好相应的文化开发,对景区建设乃至整个恩施旅游发展都至关重要,人文景观必须依托恩施人文文化,以让游客听得清、看得见、能体验为目标取向,着力将恩施人文文化的说头变看头、亮点变卖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维索尔伦提出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指导,以中国文化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译者主体性在译中的体现,同时通过语言、心理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语境顺应论下译者的适应性转换,论证所谓“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支配地位及其处于生态翻译环境中源语生态与目的语生态之间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与广西生态博物馆群是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重要实践成果,两者分别被称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一代模式"和"二代模式"。广西生态博物馆群相对贵州的"一代模式"在具体运作上有了许多创新,模式更为成熟。两者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也面临许多诸如人才匮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等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学界对原生态文化给出了多种定义。在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实践活动中,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形式都坚持了文化及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生态文化与回族环保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生态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经过精心研究和认真挖掘,就会发现其许多精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之际,应充分发扬和宣传伊斯兰生态文化,唤起广大回族群众的环保意识,从而为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积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方生态哲学的反思,在哲理层面,寻找生态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中发掘出对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生态伦理思维有所启迪、有所裨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生态是指民族文化各要素之间以及民族文化与其所处民族生境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存在是维护民族稳态延续的根本动力.民族文化生态应包含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少数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应对民族生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要建设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准确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特征,这样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归纳,厘清了黄河文化的演进脉络,黄河文化在发轫、嬗变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孕育期、形成期、发展鼎盛期、衰弱期和转型期五个阶段,通过分析黄河文化各个时期的演进机理,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生态文明思想、打造共同体的大文化格局、厚植红色基因五个黄河文化发展路向,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民间文化生态正遭受着如同自然环境一样的破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文化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理应提至整个国家和各民族的重要日程。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原生态保存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移民文化变迁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课题。毛南族20多年来大量生态移民使多数传统社区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移民社区成为毛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单元。通过研究S屯个案透视其生态移民文化变迁及适应情况,对研究毛南族文化乃至移民文化变迁机制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书针对中国乡村前途问题的讨论,明确指出乡村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也表现在乡村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如果不理解乡村的文化载体意义,就会在建设乡村过程中破坏乡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把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文化生态是由赫哲族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所构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特征。如何定位赫哲族的文化生态特征,并根据其特征对赫哲族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忽视文化生态保护,致使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由此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民族生态位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也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破坏主要是由文化生态受到破坏而引起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该文化生成的最为主要的条件,即保护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重庆彭水厚重的盐丹文化、神秘的巫觋文化、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独特的乡村聚落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评估,提出"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以盐丹文化为核心,精心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创建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既促进彭水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又带动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