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新经济倔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新经济推动下,新一轮社会转型浪潮席卷全球,以传统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同时面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以新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把新经济引入中国乡土社会,则必须重新对新经济浪潮做出社会认定,对新经济倔起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做出历史定位,以保证在新经济浪潮下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依托。基于此,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理想型的传统社会。乡土中国在国家-士绅-农民的基本社会结构下,呈现出乡土本色、差序格局、无讼等特征,并在这些特征的维系下得以有效运行。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已无法回归,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被国家-代言人-农民所取代。乡土中国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质变,表面上看,虽然“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但是乡村社会的底色尚在。在学理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所展开的讨论作出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信息化转型,是怎样通过家庭、企业组织、社会潜网等基础结构来改变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及考察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当然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4.
程光炜: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一些在当代乡土题材小说创作和研究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批评家来参加这个会.乡土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是一个关涉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话题,已经有很多讨论和研究.但是,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话题在今天实际有一个如何语境化的问题,即怎样认识当前的乡土小说创作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文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创作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乃是权威—依附模式。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家族中心主义的动摇、阶级的裂变和改组、社会群体的嬗变与激增以及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二元格局的出现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呈现出从宗法社会到二元结构社会转型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演变状态主要表现为 :生产结构变革 ,群体结构分化 ,组织结构转化 ,社区结构转型 ,制度结构变更 ,观念结构革新 ;由此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就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说 ,大致可分为非信息型社会问题和信息型社会问题两大类。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7.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府角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角色变迁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和关键条件;要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和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重新界定政府的经济行为目标和政府的具体角色扮演模式,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对原有政府角色进行现代化塑造。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的国家形式在起源之初倾向于专制型的运行机制,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建国后,以高度集中的政治构架为依托,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政治权力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形成了"单极权力格局"的社会.这种单位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延续.社会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型,法是一种压制型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极权力格局逐渐瓦解,形成不同的阶层,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型,与这种以中间阶层为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法治秩序是一种回应型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9.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生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兴起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事件,基于对近30年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兴起的制度根源和约束条件的分析,本文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兴起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全要素合作和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制度补贴的概念,论文最后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推动新世纪“新图书馆运动”,重塑“图书馆精神”,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不仅关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在于建造多少新村、多少别墅、多少公路,更在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要突出重视农村的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恩施地区由于受多方面制约因素的限制,新农村建设更具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如何加快推进恩施地区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是恩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12个典型村(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包括以资产和物业租赁、以政府补助和以产业联合为主三种路径,但是随着村级集体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村域间差异日趋显著;村级集体经济结构不合理,经营性收入占比偏低,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村级集体收支不平衡还导致健康度和稳健度偏低。未来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以及鼓励村际联合和跨地区发展将有利于在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优化其结构。  相似文献   

16.
伴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愈加凸显。在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带动农民共富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共富的主要途径。基于全国总量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集体资产分布不均衡、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弱、经营管理型人才匮乏、集体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与法律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进程等途径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面对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及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依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农民发展信心、完善保障机制和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难点在西部,重点在西部。要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以村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组织程度和农户经济能力为核心,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外哺力,同时,加快西部农村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推动农村建设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大量研究成果做了综述,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发展回顾、农村金融国际比较、农村金融重构、农村金融法律五个方面对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培育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十分薄弱的现状,造成了交易成本高、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等许多后果,是“三农”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根本原因。在新时期,培育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此,政府应把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济微观基础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