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学山 《理论界》2006,(3):119-120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又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低下;加入WTO以后,又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繁荣,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显得重要而迫切。两个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的对增加农民收入应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了农村经济。90年代以来我们又根据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投入,大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使我市先后进入了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农民不仅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体。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需要强化制度创新,确保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进一步拓宽思路,可借鉴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入思考,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灵活运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基层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本条件,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江总书记最近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检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决了农产品短缺问题。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农村改革进程的基本判断与前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张新光 《河北学刊》2006,26(3):54-57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缓解,中国在总体上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其最大的突破口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搞好“放活”,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7.
张鹏程 《理论界》2004,(6):99-99
胡锦涛总书记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出台了力促农民增收的措施;辽宁省也提出了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主三化”方针。宽甸属山区型的农业大县,“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其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路子在哪里呢?1.打造民族品牌,构筑起跳平台。宽甸满族自治县成立于1989年。民族工作无小事,民族问题关系国家命运。这是宽甸的政治优势和政策支点,是民族经济发展的起跳平台。一要放  相似文献   

8.
略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 :农民收入关系全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目前 ,农村整体形势是好的 ,农业连年获得好收成 ,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农村社会保持稳定。然而 ,受需求约束与结构性矛盾等诸多因素制约 ,农业和农村经济创造收入的能力减弱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乏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结合近年来农村工作的实践 ,笔者认为应切实采取如下综合措施 :一、稳步深化改革 ,完善增收政策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是提高创造收入能力的根本措施 ,只有不断完善增收政策 ,才能保证农民收…  相似文献   

9.
在通过对冀晋蒙三省区36个县城乡金融发展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并为解决农村金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示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来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的经济理论马建堂杨正位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贯坚持经济工作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①的思想。他高瞻远瞩,指出“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  相似文献   

11.
从1992年以来,中央对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先后召开了多次农村工作会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中央高层领导在各地农村考察时也不断吁请社会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予以高度重视。1996年6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发表的讲话中说:“近几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我这几年也一再讲这个问题。中央所以反复强调农业的特殊重要性,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从保持全国经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出发的,也是从保持和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独立自主的战略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学习《邓小平文选》,我们感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建设的“总设计”中,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并对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符合中日实际,有着丰富的内容。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国的农村工作,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总是首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总是把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放在…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若干观点的辩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农民增收最近10多年来,主导中央农村政策的一个主要关键词是“农民增收”,几乎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会提出农民增收的目标,报刊也以农民是否增收作为评价当年农村形势的主要指标。当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各行各业收入增加提供了预期,也提供了保证。经济越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不过,就有9亿农民的中国来讲,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却很有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没有可能。具体地说,在有9亿人口依托农村生活的情况下,期待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不切实际。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是农业,二是务工经商。从农业来看,传统农业的收入…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时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要求,是党中央向全党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发出的动员令.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就发展农村经济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最小构成因子”与农业投入结构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中央、地方、集体和农民都要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相结合的投资体系,把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农业发展究其实质就是通过实现增加要素的投入量和组合的优化,从而  相似文献   

16.
徐杰 《理论界》2001,(3):58-58
朱钅容基总理在代表国务院向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强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五”期间要把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 ,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 ,稳定承包权 ,搞活经营权 ,这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是壮大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是建设大农业的需要 ,是迎接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吴业苗 《社会科学》2023,(9):137-151
韧性乡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社会基础。乡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面,韧性乡村以韧性农业为经济基础,以韧性农村或村庄社区为重要载体,以韧性农民为核心要素。没有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乡村就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市场交易风险和城镇化发展压力。中国乡村不乏韧性,传统乡村的风俗、人情等地方性资源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的系列乡村建设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乡村韧性。然而,城镇化发展在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却增加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不确定性。尽管乡村的“公共性”和“包容性”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乡村韧性,使其“弱而不衰,脆而不碎”,但它们的作用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明显式微。为了破解乡村发展体制僵化,阻断乡村资源被超额提取,也为了消弭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国家相继推行“放权—少取—多予—赋能”等政策举措建构韧性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将建设韧性乡村作为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如何进一步强化农业这个基础,正确认识和对待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这既是一个农村工作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盐城市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增加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在稳定粮棉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多种经营人均千元致富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强农富民兴工之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一、背景与效应:实施多种经营工程增加了有效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把农民领上了…  相似文献   

19.
戴媛媛 《理论界》2008,(7):42-43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关键是解决农民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对缓解农村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体制下农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在宏观政策层面使农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一切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冷水滩作为农业大区,更应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中的“重头戏”来唱,切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抓好“流通型增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加收入的出路在于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变为商品,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是从整体上帮助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面临的现实却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营销方式的落后,农民普遍沿用的仍是肩挑手提卖、小摊小贩销和坐等客商买的矛盾。这一现状不改变,农民增收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