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丽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134-138
在21世纪全球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文化背景下,在我国各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也备受关注.中村傩舞是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对它的分析来探讨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的特性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赖丹 《江西社会科学》2005,(11):133-136
本文主要是探讨研究客家舞蹈是否形成.研究考察地域是客家民系的摇篮--赣南.研究切入点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三绝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舞蹈动作.三绝是戏中之舞,又是形成系列舞蹈语汇的核心.抓住舞中三绝,进一步研究赣南客家舞蹈是否有比较完备的基本内容,即基本形态是否形成,它的形成是否有自己的历史成因,即有无自己必然的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是独立艺术形成的基础.最后,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察,笔者认为客家舞蹈作为独特的舞蹈形式已经形成,并粗略地提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乡土文化其符号内容庞杂繁复,尤其是她的故事性和先进性这两个符号内容,更是对现代中国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土文化的故事性是乡土文化发展的灵魂;乡土文化的先进性对于赣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红色文化建设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中具有“前提性”、“战略性”和“核心性”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只有认清制约赣南原中央苏区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确定赣南红色文化建设的科学原则和现实路径,才能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真正实现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赣南闽西客家风俗与中央苏区体育文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赣南、闽西是客家人的摇篮,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苏维埃革命中,以毛泽东、朱德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赣南、闽西的全国最大的一块苏维埃革命区域,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土地革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毫无疑问,客家儿女在苏维埃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客家风俗与中央苏区体育的关系上,论述了客家人在体育文化这个侧面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围屋是赣南客家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与闽西的土楼、粤北的围龙屋同为客家民居经典.作为客家建筑文化的杰作,围屋被众多建筑学家所论述,但其文化内涵却未被研究者所深究.如果以人为中心,从筑、居、思的角度切入,分析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意蕴及其在整体客家文化中的建构意义,就能够十分清楚地发现:赣南客家围屋所体现的独特人居文化是中州古风与地方传统有机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学、文艺学与客家学的角度,探讨了赣南、闽西客家山歌的现代化进程问题。19世纪末客家诗人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拉开了中国歌谣学运动的序幕,从此客家山歌也被纳入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之中。30年代土地革命时期,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歌谣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成功地解决了苏维埃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外来文化、民间文化三者之间的贯通。但客家歌谣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内在叙述模式,使三元文化的交融合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动态格局,为我们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中展开民间歌谣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赣南客家山歌的保护与创新是一个两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放在对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质的正确认识上。创新的策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只有结合赣南客家山歌原有的创作、演唱等特色,借鉴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的音乐元素,结合时代音乐发展的特点,使赣南客家山歌通俗化、合唱化、器乐化以及演唱语言多样化,才能使赣南客家山歌唤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集中地和大本营,扎根于其中的契约习惯可视为客家民事习惯的代表,对客家族群的日常经济生活发挥着重要影响.客家契约习惯特别看重书面形式,流行实践性契约.由于受宗族习惯的影响,客家民系对家庭事务契约的代理人有约定俗成的排序机制,代理人对外签约享有广泛代理权.客家民事习惯法中,凡有定金、违约金的情形,违约方不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违约的保证担保仅有连带保证担保一种形式.租不过半、息不超本和人死债灭等民事习惯,则人性化地限制了过分沉重的债务.  相似文献   

10.
江金波 《学术论坛》2006,(2):176-180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这在诸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文章分析客家文化二元结构显现层面及其文化特质,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解析了客家文化二元结构的成因。认为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与小农经济的惯性造就了客家文化的传统性;而消极的宿命、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思潮对原始性造成的振荡,衍生了其过于前卫的特性。二元性导致客家文化的审美困惑,对传统本土文化的眷恋复归与批判责难交织,统一于客家文化审美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赣南山区社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是典型的山区。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在社会经济诸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其发展速度没有赶上江西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分析了制约赣南发展的诸多因素之后,本文提出了几条加快赣南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广为流传,高州采茶戏便是广东采茶戏的重要代表,是集岭南文化之大成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将高州采茶戏融入中职学前课程,不仅可以丰富拓宽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弘扬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抗战以前广东与赣南钨业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钨业的发展与广东的关系非常密切。广东人既是赣南钨矿的重要发现者,又是赣南钨业开发的积极参与者。在赣砂外运方面,广东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利用粤军参加“围剿”江西红军的机会,广东还得以长期控制赣南钨业。赣南钨业与广东的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两省(地)之间密切的地缘与亲缘关系及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所决定的,对促进赣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全面、关键、决定性的影响。客家民系主体来自中原河洛,在闽赣边地开基创业奠定了客家文化物质基础。客家重构中原式宗法制社会,形成客家文化的社会基础。客家传承河洛文化刚健自强、厚德、文化和重礼的基本精神。成为客家思想文化的理学根源也在河洛。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29-23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红色文化是赣南苏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主题之一,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以国家振兴原中央苏区的发展目标为契机,大力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创新,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的"精品项目",探索出提升苏区精神、乐心康体、发展经济建设与传承民俗文化并重的新型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6.
蒋经国在赣南新政的过程中,鉴于当时政府威权坠地的现实,通过打击社会黑恶势力、遏制中共影响与发展整顿地方武装、建设干部队伍等措施,以及厉行改造乡村的政策,来重构政府威权.但是,因为具体时空的制约,使得已建立起来的政府威权不仅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救亡特征,而且还打上了深深的党派烙印.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道主义、科学精神、传播自由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客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是一种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明,它不属于现代文明,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可以作为现代文明的“用”而发挥作用。比如说,从“客家精神”这一价值观的高度,来谋求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协调性;或者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客家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民风是各类地方志都会涉及到的普遍话题.在明清历修<赣州府志>中,崇文向学与尚武好斗是两幅主要的民风图景,这两幅图景既是地方志作者对赣南民风已然世界的白描,也是对赣南民风应然世界的期待.地方志对民风描写及诠释的微妙变化,既映射出地方社会治乱环境的变迁,更标示着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精英与民众以及土著与移民之间的诸多权力关系和利益诉求,具有多元话语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规限着地方志在对地方民风做某种程度客观呈现的同时,又要做符合特定利益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传播学的视野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强势文化和强权文化在客家文化特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原文化因为代表着更高的文明程度而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并得到了文化以外的因素———政治强权的大力支持,所以能够通过战争、人口迁移和相关的文化制度向赣闽粤边区广泛传播,从而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20.
客家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客家族群语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客家人的移民路径有关。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客家移民路径选择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对"客家"语言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清末民初客家人对客家移民的文化认同感的系统构建对客家移民属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