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正日益深入,围绕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主张彻底抛弃、全盘西化者有之;主张重建儒学者亦有之。我们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的民族心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历史进程曾经发生过十分巨大的影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正视儒学的传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积淀,全盘西化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儒学  相似文献   

2.
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盘西化是近代文化激进主义的思想理念,先后经历了戊戌维新、“五四”运动以及2 0世纪3 0年代三个阶段;文化难以取长补短,文化具有优劣之分,全盘西化不会丧失民族特性是其学理依据;要求民主与科学,要求个性自由与竞争,要求中西的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是其基本追求;全盘西化思潮实质上是广义的现代化,冲破了国情的阻力,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使一部分中国人企图以精神文明的优胜在战争惨败面前保持心理平衡;而与之对立的先进的中国人则救亡心切,以胜败论英雄。于是,义和团、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就集中代表了近代中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的三种态度:一种是盲目地固守中国文化,一种是实用性地使中国文化变形以适应现代世界,满足现实的要求,一种则是彻底抛弃中国文化,全盘西化。盲目固守中国文化或实用性地使之变形,都缺乏求真的态度,可以不论。五四先驱者虽然有的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是,以急于救亡的功利目的,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并不一致;全盘西化作为一场运动,也缺乏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省,因而也“西化”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激烈的反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但  相似文献   

4.
记者:文化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民族的文化传统呢?张岱年: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化,而且影响广被于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中心.近代以来,与西方相比,中国严重落后了.由于落后,于是遭受了民族的屈辱.出现了一次一次的革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于是反传统文化的浪潮涌起,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议论,以为必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迅速赶上西方.但是事与愿违,全盘西化论只引起了思想的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主要是因为,全盘西化论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其核心诉求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必先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并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民族意识复兴;民族文化复兴要尊重、理解并重新解释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在灌注时代精神和融会世界文化基础上推动民族文化现代化。文化民族主义反对全盘西化,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以文化现代化为基本诉求的现代化思潮。  相似文献   

6.
张敏 《理论界》2007,(5):151-152
文章分析了陈序经“全盘西化”文化观的理论基础,论述了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主要内容。认为建立在“文化圈围”理论基础之上的“全盘西化论”,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情感层面都有不可行性。但并不否认其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西方资产阶级思潮也乘机涌了进来,并在一个时期内大肆泛滥,使得一些人对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怀疑,甚至有的提出了“补资本主义课”和“全盘西化”的主张,似乎只有资本主义才是中国的出路。这样,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实践早已解决了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就又重新提了出来。鉴往以明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回顾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对于反对“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王珍喜 《兰州学刊》2006,(4):12-13,141
陈序经是“全盘西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全盘西化”主张最坚决、最彻底、最系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独特的位置。本文从文化哲学的层面,对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思想作一概要的评介,以期对“全盘西化”论的真义和得失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并对当前的文化实践活动有所回应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的文化热中,有的人大肆鼓吹“全盘西化”之论,曾一度甚嚣尘上。 所谓全盘西化,无非就是彻底全面引进西方的模式,使中国全方位西方化。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每当我们民族进行重大抉择之际,便会有“全盘西化”的论调出现中国现代化到底走什么路,这是一个大题目。从文化的民族心态的稳势看全盘西化的路,是决然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10.
近百余年来,文化争论浪潮滚滚,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中国文化史中史无前例的,在世界文化史中亦所罕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次文化争论热潮中,有识之士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观。概言之,有“体用”派,包括“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全盘西化”派;有“国粹”派。“全盘西化”和“国粹”派失之偏颇,而“体用”派亦不能超脱“体”的束缚。历史已证明这三大派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观?可喜的是,1935年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观:“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用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不是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使用“全盘西化”一词的 ,他的“全盘西化”在理论上不能成立 ;胡适提出“全盘西化”口号的真正意图是“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策略 ,他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不论是“全盘西化” ,还是“全力现代化”、“充分世界化” ,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 ,这实际上是胡适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胡伟希 《齐鲁学刊》2002,(3):111-117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盘西化”道路提供了“内驱力”。但胡适的这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学术主张甚至于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其具体的学术实践。终其一生,胡适的学术思想与其说是“全盘西化”,毋宁说是“西方学术的本土化”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给古老的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以强大的冲击。在此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面临一个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的重大问题。此时社会上主要流行三种思潮,形成三大派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复古派和全盘西化派。孙逸仙先生一反上面三种主张,强调中国既不能中体西用,更不能保守复古,也不能全盘西化。他提出了中西融贯的文化观,阐发了革命与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因袭与批判、开放与消化、融贯与创新等关系问题,迄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革命与文化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把革…  相似文献   

15.
(一) 1929年胡适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提出“全盘西化”时,声称在此之前他对西方文化是主张有选择地接受的,是一个选择接受的提倡者。胡适的自述大体是可信的。胡适留美期间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熏陶,对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十分羡慕。但在论述西方文化时,胡适往往是针对一定的政治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文化论争,冯友兰与张岱年作出了不同的解答。具体来说,张岱年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文化问题,主张中国文化的综合创造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冯友兰综合运用了逻辑分析法和唯物史观,驳斥了"全盘西化"论,回避了主义问题,主张在学习科学、工业的同时发扬中国的固有道德。  相似文献   

17.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是 1935年文化论战中各执一端的两种思潮。“本位文化”论的官方意识形态背景十分明显,但并不能脱离思想界整体西化的现实;而“全盘西化”论反映了自由知识分子与官方思想统制的疏远和背离,却并未丧失民族主义立场。因此这一论战更多地显示出“西化背景下的本位”和“民族立场上的西化”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中国的近现代史已经作出了回答,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也对此作出了科学的结论:除了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外,别无他途。可是近两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的极少数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国应当走“全盘西化”道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公然声称,中国“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道德所有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由此不难看出,所谓“全盘西化”就是主张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不仅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的第一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见解,似乎认定“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起的现代文学大厦是“全盘西化”的产物,是完全从西方文学系统中移植过来的;它是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断层。这种看法既不符合“五四”文学的实际,也不符合中国文学演变的历史逻辑。虽然“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现代文学是以西方近现代文学作为借鉴和参照,但它并没有斩断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也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交汇冲撞的背景下由传统文学转换出的新型文学,而这个转换则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普世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选择,历来有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论、中西调和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理论.但这三种文化理论都有其局限.因此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应该选择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内生或内启方式.这种内动力重启的依据在于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普世性(普适性).这种普世性使其很容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契合,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