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2.
孙佳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11,31(4):48-5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80年代相比,其"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为明显。林白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中的领军人物,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但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林白在她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一种自我疏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林白的小说并非单纯的回忆录性质的"自传",而是对头脑中记忆碎片的拼贴,这种随机性的拼贴造成了女性意识的一种自我疏离;林白总是让她笔下的女性具有双性同体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的男性心理和男性化品行上。林白小说具有的神秘化倾向使她作品的女性意识有异于通常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不仅深刻地表现在作品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拒绝和反抗上,更重要的是它偏离了对某个女性个体的命运归属问题的探讨而突入对作为整个生命存在形式的女性整体的追问。探讨林白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疏离状态,可以深入研究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应处的位置和维度。  相似文献   

3.
沈祖棻是二十世纪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型女性作家。晚期旧体诗的创作是把诗歌当作苦难人生的精神支柱,亦是一种个人化的写作,同时在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杰作的《早早诗》中成功作到“旧瓶新酒”、“深衷浅语”,创造性地运用旧形式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体验,是其一生文学创作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代以来,女性话语格外活跃,但由于其赖以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自身的矛盾并未解决,女性话语某些矛盾也随之扩张:女性文学在内容上走向个人化,从而使创作题材与视角狭隘化;女性文学张扬的女权主义并未建立在男女平权的基础上,因而不自觉地崇尚女性霸权;身体写作成了对女性性特征的暴露和展览,走向极端化,从而变成一种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5.
“个人化写作”的创作主张 ,将个体与群体分离和对立起来 ,体现的不是现代文化意识。创作决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 ,作家在创作中面向内心要求要与面向现实生活相结合、个人表现的欲望要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相结合、自我艺术追求要与社会期待视野相结合 ,创作个性的追求要与创作人民性的追求相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创作经验证明 ,如果不自觉完成以上这几方面的融会 ,创作个人化追求就会走上“私人化”的歧路  相似文献   

6.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的形成除了与其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相关,它的形成还与其对已有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个人化创作倾向的批判,非个人化创作的欣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最终沉浸在对未来小说创作理想状态的构想中.它是其在对传统小说创作方式的批评,对现代主义小说成就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小说发展方向的预测中提出来的,它既是对女性作家也是对男性作家而言的,既是对创作个体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种较到位的女性写作。她从女性自身境遇出发,考察女性个体生命的存在,体现出一种女性意识的自觉追求。本文试图从林白的意义上来解读其作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孤独飘泊的魂灵进入其作品内容,归纳出林白小说的三个层次:即成长之旅、情爱之殇、生命之思;下篇以自身书写的世界为题,分觉醒自我、书写自身,女性写作展开,将林白放在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展露其个性:“通道”、“记忆”与“飞翔”确立了她写作态势的与众不同。在审视女性的心理特征上,她继承衔接起了一段历史,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出个人话语  相似文献   

8.
“个体写作”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降呈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创作态势,既以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基调,同时又承载着各种时代文化转型因子与符码,成为时代文化转型的突出表征。个体经验的注重、挖掘与呈示既与长久浸淫的群体意识、单向意识勇敢“断裂”,又构成了对“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集体性叛逆的叛逆,营造出众生喧哗的氛围。其以“身体”为依托,以个人经验为最高准则的艺术诉求与实践风貌,无疑是中国文学向着现代主体自由所迈出的有关键意义的一步;却又在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裹挟中不期然成为拆解主体神话的…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平民化文学创作的特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二十年的全方位改革引发了平民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重新聚合,平民意识在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强化。作为世纪之交文学创作的新思潮,平民化创作倾向不仅有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提供思想基础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的前提,更是文学自身运动规律的产物和作家地位意识改变的结果。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与新写实小说的关注生存状态不乏共同特点,但又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生存困境的书写上;与先锋派的“贵族化”写作,无论在审美艺术追求上,还是在哲学基础上,都是分庭抗礼的;与社会转型期的雅俗互融的写作态势形成一种呼应、渗透,但又没有放弃人文关怀的文学立场;与世纪之初周作人的“平民文学”在文学精神上有内在的契合点,而在对人道主义的吁请方面又有新的时代发展;与传统“大众化”写作,在审美趣味上体现了对接受主体的共同尊重,在文学观念和方法上有秉承性一致性,但又突出体现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干预  相似文献   

10.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在《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是其在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中男女两性生活处境的差异以及比较男女两性写作的差异时提出来的,它的形成与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既是对女性作家也是对男性作家而言的,既是对创作个体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相似文献   

11.
陈染以其“个人化”的写作透视现代女性的“私人生活”,深邃、犀利的笔墨书写了她们成长过程中的童年阴霾、生命的残缺与创伤性情结以及女性在现代语境中的困境与抉择、自我突围的孤独与痛苦,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深邃和女性不可能在父系文化内寻求自我的完善与理解的性别困境,昭示女性的真正力量在于既斫斩自身命运的荆棘,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以女性沉静、内省的自我观照思悟作为人的价值,折射出一种时代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12.
女性网络文学受到女性主义全球化和主流文学个人化创作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化特征。它是创作主体挣脱社会主流意识统辖而返回文学本体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当代文学发展进步的成就之一。正确理解、区分女性网络文学个人化以及帮助、引导其健康发展,是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与评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 2 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整体文学现象来把握 ,从作家创作中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 ,紧密联系不同历史阶段文学语境下的社会 /文学思潮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在体裁、题材、主题、内容、形式、手法、风格上的继承与变化、同与异、呼应与背离 ,从对“自我”与“我们”的两类不同书写角度给予了宏观概括 ,并由此区分了 2 0世纪中国的三种作家。在剖析了两类书写各自产生的渊源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承续、变异关系基础上 ,作者着重对 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提出了质疑 ,并揭示了 :新的文学生长点 ,正孕育在将书写“自我”与书写“我们”相融合的新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个体经验的不断展开、女性审美自由的不断拓展、女性艺术形式规范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审美价值取向,其目的是要建立以个人化写作为基础,以张扬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和自由审美精神为旨归的女性主义性别诗学。  相似文献   

15.
在女性探索人的自由本质的过程中,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特殊的存在位置,使女性产生了特殊的自我意识,而缺失意识、恐惧意识、关怀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意识等四种意识流溢于西方女性的文学创作中,形成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末始,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新兴而强劲的浪潮———“80后”写作。“80后”写作从个体书写到集体亮相,呈现出以青春伤痕与狂妄为基点,低龄写作为卖点,媒体包装、商业炒作为支点的特点,冲击着文学、教育及社会生活各大领域,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此,此文试图从“80后”文本的解读来阐释在多元语境下“80后”的写作背景、写作主题,从而为当下文学创作走出困境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的女性叙事所具有的先驱意义和启蒙精神一直影响并贯穿在当代女性写作之中。由于社会文化及创作主体自身角色的束缚,她的女性意识也不可避免地潜存着偏颇与局限。但无论如何,其文本实践都为当下女性文学创作树起一面可供参照的镜子。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和消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躯体写作"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认为随着消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躯体写作创作轨迹逐渐脱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所主张的样态,从建构女性主义话语,确立女性独立意识,最终走向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一位政治化了的女性作家,她始终致力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并表现出对男性中心世界的挑战。在女性文本中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介入,其女性书写也逐渐向政治文本倾斜。女性意识由"莎菲期"的个人化向"莎菲后"的社会化转型。她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文学创作的趋向,革命越深入,个人意识越是向人的类意识趋近。从而将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其他各种斗争形式融合在一起。她是中国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论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莉站在市民立场上对现代生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探索,对女性的母爱意识、生命创造意识、情爱平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给予了肯定。这些使她与与林白、陈染等关注女性私人经验、躯体感觉的"个人化写作"不同,也与知识分子立场的方方不同,却也限制了其小说对女性意识的探索。由于其小说中对女性意识探索的叙事模式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局限、市民生活对其思考深度的局限,使其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略显浅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