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戏中有演说是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主要通过情节演说、主题演说和角色演说得以实现。国外戏剧样式的误读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传统中国戏曲文类和戏剧意识本身。从戏中有演说现象可以反窥和证明:新潮演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立的特殊阶段;新潮演剧在戏剧文类抉择上体现出的新旧并举企图并没有实现;现代戏曲和话剧都曾经历过新潮演剧的洗礼,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场域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文学、戏剧现象的"误读"和错位性理解,曾大面积发生,此即在文章中所述的"跨界现象"。跨界性思维虽然给当时戏剧类型意识造成了一些迷茫,但也给新潮演剧带来了少有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化转型的一种特有方式。  相似文献   

3.
"唱",作为中国戏曲的主要舞台手段和呈现方式,在新潮演剧当中首当其冲成为革新的对象。"废唱"曾经成为"新剧"形态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或者说,"唱"之存废不仅隐含着新旧戏剧观念的尖锐对立,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因。从而,新潮演剧一方面是在趋新求变中轻"唱"重"白",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唱"戏的传统的制约,表现出一种混杂型的演剧形态。并由此而对于后来中国戏剧的形态演变及发展路向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明戏"作为戏剧名词出现于20世纪初,渐渐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间,不少戏剧现象都被指称为文明戏.据史料分析,文明戏可大致分为清末改良京戏--文明新戏;清末学生演剧--文明新剧:清末民初职业化文明戏--新剧;民国初年天津戏曲--文明戏等.此外,在民间,也有把现代戏曲、话剧、歌话剧,甚至全部现代戏剧称为文明戏的现象.各种文明戏的共同特征是其宣教功能,文明戏在演出形态上的表现与这一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在以"仁"控欲的中国传统伦理系统中,个体情爱的叙事空间非常逼仄.个性思潮的萌发以及传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欲望形态的个体化呈现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与叙事空间.承袭晚明"以情抗理"的人文思潮与叙事传统,清末民初的小说开始注重情爱过程与心理描写,其叙事伦理呈现出在情欲与伦理之间徘徊的姿态.这种姿态恰是五四"人的文学"冲决传统文化罗网的前奏.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新剧转型可从《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中窥豹一斑.在演剧实践繁荣、翻译剧本匮乏的时代里,《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一枝独秀.译剧在题材、艺术技巧、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特点,译者们对剧本文学性和戏剧言语的重视、对戏剧理论的自发探讨,以及翻译新剧呈现出的小说戏剧同构、著译混淆的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戏剧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说,百年话剧研究是和百年话剧的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百年话剧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百年话剧研究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集大成者当推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和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前者以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为主线,遍览本世纪前半叶话剧文学萌发,生长、成熟、变异的过程,力图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给中国话剧进行文化定位。后者则以戏剧运动的兴衰嬗替为中轴,重点展示“文革”以前60多年中国话剧艺术形态的两大要素,即演剧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和制约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时限…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7)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和知识分子掀起的维新与启蒙运动促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清末民初的短篇武侠小说也表现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特征,在叙事形式上,它既有对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对西洋小说技巧的借鉴与引入。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清末民初出现了一批职业小说翻译家,产生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域外特色和世界眼光的短篇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9.
宋以后宗族文化的大发展与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乡村化、多元化,令中国传统社会具备民俗演剧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宗教民俗文化与中国戏剧的生成与演进联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民俗演剧的繁盛还直接造就了中国传统剧种形态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探讨了语言变革的要求如何改变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形态,催生了以话剧为主要形态的中国现代戏剧.中国现代戏剧是伴随着当时新出现的新的话语资源、新的话语方式而诞生的,从文明新戏等戏剧创作开始的戏剧语言的革新和变化,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和文体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论"国剧运动"对"五四"戏剧改良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祏元 《江汉论坛》2004,5(6):110-113
在"五四"戏剧改良中,<新青年>派对民族传统戏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否定,不顾国情机械移植西方戏剧,无视戏剧艺术本体特征,把戏剧变革政治化、工具化,导致了"问题剧"的风行泛滥."五四"以后,"国剧运动"派对"五四"戏剧改良和"问题剧"进行了审视、反思,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提出了民族传统戏剧有它独具的价值、戏剧要以自己的艺术去真切地表现社会人生、戏剧变革要立足国情去创建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来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开辟了传统戏剧从民族的平台走向"中西合璧"的道路,揭开了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艺术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既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环绕"写意戏剧观"的批评争议也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批评和争议都失之于偏颇: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抓住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要害,对僵化的传统戏剧观念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佐临先生的三大戏剧观,是他进行比较戏剧研究的一个升华,也是他对于世界戏剧导表演艺术体系发展研究的具有创意的发现。而"黄佐临现象"是一个符合戏剧历史发展潮流的戏剧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的美学目标是走向"三大戏剧观"的"综合"。这不仅是他的理论,而且构成他始终不渝的舞台实践的目标。他的写意戏剧观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理论依然有着可行的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的,即中国人始终极为虔诚地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真谛。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就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人们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忍耐和行善终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命运转机。所以,戏曲剧情在展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暗藏着终将完满的结局,以此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闽赣戏神"田公元帅"的祭礼追根溯源,认为田公元帅的原始信仰源于周四月郊祀后稷的国之典礼,经汉而演为田官,且封为社而祀之。唐宋时从田官(舍郎)又衍化为田四郎,为天曹使者形象,且初步具有戏神的某些喜剧性因素,宋以后随着社戏的兴起,抵以滑稽取笑,则田四郎以喜剧形象且为郊祀主角或祖或报求而衍化成"田公元帅"。  相似文献   

16.
17.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18.
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因强烈的社会现实剖析和个体情感关照的主题表达一直深受观众的青睐,尤其在当下类型耦合的创作风潮和流媒体携带的快消费属性的影响下,使得强推理、强逻辑的悬疑类网剧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以《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为代表作的爱奇艺“迷雾剧场”是近年来悬疑类网络剧市场中的“黑马”,《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在劫难逃》《非常目击》《沉默的真相》这五部剧以短小精悍的剧作结构和深刻的社会学探讨意义赢得了观众和业界一致认可。通过严密的推理结构、多元化的人物塑造以及电影化的影像质感呈现出优质的文本作品,树立起精品悬疑短剧集的特色品牌,进一步可透视出此类网络剧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和人性反思,为融媒时代现实题材影视剧如何取得社会认同和更优的创作路径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关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五四戏剧论争从论争情状、论争内涵、论争意义展开分析、认为五四戏剧论争的特异之处在于采用策略、思维方式和胜利者话语操纵等,同时指出在胜利者姿态转换等方面尚缺乏全面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