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极为优秀的女性作家.她和她的文本对人的存在进行着不屈的叩问.萧红的文本中表现了对人的动物般生存的置疑,对一切成规、历史传统的置疑,对女性痛楚命运的绝望.这使萧红走上了孤独漂泊的旅程.生命后期,萧红在文本中表现了对反抗的置疑,浸润着浓重的虚无感.  相似文献   

3.
女性家园的失落、女性生命的潦草、女性话语的困惑、女性救赎的虚幻四个方面表现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使她及其作品具有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认为,萧红的小说创作采用了"障眼法"叙事策略,深入地表达了女性的生存经验和生命价值。这一叙事策略在三个时期的不同运用,则反映了萧红与主流话语逐渐疏离、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成熟的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拥有自己声音的女性作家,分析其文本中爱情描写的缺失及这种缺失的原因。同时萧红具有悲悯情怀,包括女性的悲悯和文化自然的悲悯。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位拥有自己声音的女性作家.分析其文本中爱情描写的缺失及这种缺失的原因。同时萧红具有悲悯情怀。包括女性的悲悯和文化自然的悲悯。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她从来不曾对女性的存在做过浪漫的期许,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使她洞见了生命的空洞与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鲜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如同动物般挣扎在生与死的轮回场上。萧红是一位热衷描写死亡的作家,但她没有一般作家关于死亡的诗意化想象,更多的指向了死亡本身。萧红以她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提示着女性悲剧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丁玲和萧红作为同时代女性作家的代表 ,都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 ,对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男权社会进行了声讨和控诉。但她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丁玲关注的是知识女性的命运 ,侧重表现她们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叛逆性 ;萧红则更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侧重表现她们的卑弱、顺从和麻木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一位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她从女性平淡的日常生活着眼,描写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写出了北方农村苦难女性的血泪生活,唱出了女性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悲歌,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和迫害。萧红虽然揭示了两性之间的对立,但是她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男女互相仇视,而是为了唤起社会对于女性人格尊严的重视,为了建立一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所构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提及萧红,人们往往谈论的是她传奇的生活经历,或是“左翼女作家”的身份,对她的作品与才华反而鲜有涉及。直至20世纪80年代《萧红评传》的出版,才真正揭开了全面研究萧红的“扉页”。萧红在其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既超越了时代写作的局限,又突破了女性写作的藩篱。在女性自我与人类的平衡木上,她成功地找到了表达自身体验与抒写人性的契合点,在自我审视中贯穿着对人性的思索与拷问,在深刻洞察中又浸润着个人情感,既立足于自身又站在更广泛的“人”的层面上,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与敏锐的文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生死场》由于特殊的发表背景,对其抗日主题的解读在阅读史上始终占据着主要位置。80年代末,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不断有评论者重新以女性视角对该作进行解读。作者通过身为女性的特殊情感体验.在民族、国家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时,使女性意识、民族意识交织在一起,不但萌发出强烈地民族意识,更实现了女性意识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在悲壮而又充实的悲喜岁月里,萧红用文字倾心地演绎自己的悲喜人生,犹如杜鹃啼血,无怨无悔地完成她那短暂的生命绝唱。如果说萧红的文字如一幅画,那么忧伤就是它的底色。萧红小说中的忧伤情感体现在流浪的坎坷中、在沉寂的土地上、在农民的苦难中、在女性的苦根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援引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通过追踪萧红的生命历程、分析萧红的文学创作、剖析文学史对萧红的评价,解读了萧红身上所透露出的性别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文学史上一直被当作“抗日文学”题材的小说进行阐释。当我们重新进入《生死场》的文本世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与所谓的文学史阐释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文本中,萧红对于女性身份过分关注,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文学书写。在小说的书写过程当中,她对男性的权力话语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重新进行文本的阅读,并进而对萧红的文学史评价作新的梳理和阐释,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信息为依据,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2001—2010)期间萧红研究状况为对象,试图通过信息分析,看萧红研究在新世纪所取得的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拓展萧红研究的新空间,寻找新的生长点,以期许萧红研究更深入、更科学、更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创作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席慕蓉、萧红是两位身处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她们在散文创作上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微观的分析把握可见出两位女作家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8.
较之上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身体写作,萧红无疑是位先行者和佼佼者.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文学,将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诠释得淋漓尽致.在女性精微化、细腻化的生命体验中,散文集<商市街>颠覆了女性散文传统意义上雅致、温馨的个性,让饥饿、病痛与贫穷俯拾即是.而充盈其间的阳光心态、觉醒意识和"哲人目光"使得作品的情感格调得以升华.取材的以小见大、细节的精当和语言的清丽则组合成萧红散文独特的书写个性.  相似文献   

19.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