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史哲》2014,(2)
<正>经过两个轮次的严格筛选和匿名评审,2011年度《文史哲》"名篇奖"揭晓。郭延礼先生发表于《文史哲》2011年第3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一文,在九篇候选篇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该年度"名篇奖"。郭先生的文章认为,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具有独立的历史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学界有一种消解近代文学的动向,极这不利于全部中国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和中国文学史学的建构。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中国文学学习西方,以及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求新求变的过程。因此,八十年的近代文学(1840-1919),既不是古代文学的继续和尾声,也不是现代文学的前奏和背景,它有其独立的历史地位。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具有独立的历史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学界有一种消解近代文学的意向,极不利于全部中国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和中国文学史学的建构。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中国文学学习西方,以及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中国文学求新求变的过程。因此,八十年的近代文学(18401919),既不是古代文学的继续和尾声,也不是现代文学的前奏和背景,它有其独立的历史地位。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建构中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列宁语),这些"新的东西"既为古代文学所无,又对现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王韬的影响不容忽视。王韬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融贯中西的文化背景使其文学作品在近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小说、诗歌、散文,包括从文学观念、内容题材、传播方式、文学语言到文学功能,都开启或推动了中国文学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文学观念在中国近代的引入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它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以西方美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或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改造,或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寻找理论依据。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也表现出中西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发生的。所以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不仅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成为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而且对“五四”新文学也起到了催生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郭延礼先生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这部44万字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成为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的作者具有开放性的研究视野,他没有把近代翻译文学看作一个封闭…  相似文献   

6.
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的繁荣关系至为密切。广东近代戏剧的蓬勃发展,以20世纪初报刊的大量出现并发表戏剧作品为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没有文学传播媒介的近代转换,就不可能有广东近代戏剧的全面发展和高度繁荣。不仅广东近代戏剧如此,整个中国近代文学亦与此相类。广东近代戏剧作为中国近代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作为考察和认识近代文学发展与传播媒介之关系的一个有典范意义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在发表于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的特点、性质和分期》一书中《关于中国文学近代化过程的几个问题》一文里,笔者把中国文学的近代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开始阶段、戊戌维新变法时期的第一发展阶段、同盟会成立以后几年间的第二发展阶段、辛亥革命以后数年间的停滞阶段。然而,这一划分是就整个文学发展而言的。就小说理论的发展而论,那么近代化过程在甲午战争以  相似文献   

9.
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的中国社会是处于不断变革中的社会。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包含有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还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在提出了中国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命题之后,我曾把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称之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并撰写了专文进行论述。自那时以来,中国文学近代化这...  相似文献   

10.
毋庸置疑,在东亚文学的近代化过程中日本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日本的近代文化和日本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忌讳谈这个问题。其实,日本的近代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不仅有我们要极力排斥、反对的东西,而且还有其他要借鉴、甚至是要学习的东西。在冷战结束,世界走向一体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那一段历史进行理智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对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文化,扩大我们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朝鲜文学为中心,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重点考察日本文学在东亚文学的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朝鲜文人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文化心理接受日本的近代文学实现文学近代化的问题。柏信它对了解中国文学的近代化过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1996年8月21日至23日在中原名城开封市河南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江苏、湖南等20余省市的70余位代表出席.此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中国文学的近代化.中国文学近代化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它的探讨实际上也是对中国近代文学性质更深层次的阐释.这次讨论主要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是具体探讨了文学近代化的发展轨迹,它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现代性与世界意识、先锋意识、民族意识、人性意识和创造意识等五个方面,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作了深入剖析,并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属性是近代性”的观点作了质疑.文章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真谛是对于西方乃至世界的反应.西方影响成为中国谈论现代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与转型,这种过渡与转型,常常把世界文学的近代性与现代性糅合在一起,所以,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又不同于西方的近代文学,它实质上是近现代交叉复合型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把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与唤起民族文学生命力两者结合,以挣脱封建文学的桎梏,形成具有世界近代意识的新文学的过程。“更搜欧亚造新声”,不仅给古老的文化殿堂吹进清新的气息,而且使传统文学突破民族的狭隘区域,跟上世界进步文学主潮,成为整个世界资产阶级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中国近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史上的所谓近代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出中古而发展成为近代形态文化的历程。论者多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的始点,更进而认为若无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断无近代化的可能。这种观点似乎有部分真实性。但是,我们如果把考察问题的视野放得远一些,则不难发现早在明清之际(公元17世纪)中国文化即已开始其形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近代文坛上,以志贺直哉、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为代表的白桦派作家吸收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发展具有人道主义内涵的自我理念,以积极的自我和对人生的诚实认真态度,拒绝玩弄文学,视文学为人性和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对于日本近代文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探究白桦派作家的自我意识特质,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理解日本近代知识分子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构筑精神自我之同时,如何推动了社会民主进程这一启蒙意义,更是解析日本近代文学特质的关键之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4月2 1日至2 4日在青岛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沈阳、福州、长沙、兰州、南昌、苏州、河北、河南、安徽、宁夏、山东等省市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年会。这次年会的主题仍然是围绕中国文学近代化这个中心。中国文学近代化(或称“现代化”)是近年来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至今既没有讲清楚也没有说透彻的学术难点。八年前,在开封召开的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8届年会上曾将这个问题列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但并没有深入下去。这次会议仍然将此作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甘丽娟 《东岳论丛》2007,28(6):56-59
明治初期的文明开化并没有促进日本近代文学的产生,相反,由于缺少外来文学因素的参照,占据文坛主流地位的依然是江户以来的封建戏作文学。为扭转这种局面,坪内逍遥的理论著作《小说神髓》以西方近代文学为参照,借助当时流行的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对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更迭与优选的分析,从而确立了近代小说在文学上的最高地位,初步实现了对戏作文学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初期,梁启超引进西方文化观念,首倡近代多种文体的革新,提出了著名的"群治社会构想",反映在文学思想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聚合现代民族精神,展示历史进化趋势,"言文一致"语体风格和构建市民文化空间。梁启超"群治"文学观的提出及其有益实践对启蒙国人思想、推进中国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相对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一向比较薄弱,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上形成一个低谷。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兴盛的古典文学到了近代已趋衰微,而适应时代生活要求的新文学还未能脱颖而出,以其无可观遂被忽视了。近代中国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是社会的转形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的文学也在由旧形态向新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就事物的变与常的关系来说,转形期的近代文学比常态的持久的古典文学更需要研究。近年来对原先的状况已有改变,有的大学已经开设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专业课,不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近代文学资料和论著的专辑,报  相似文献   

20.
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4,(6):107-112
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扮演的保守角色,桐城派被斥之为“桐城妖孽”,从此受到学术界的长期批判与冷落。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桐城派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变革与翻译西方文学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从整体上评价,桐城派对古文语言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固守,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主流相背离,注定它必将成为新文学运动变革与清除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