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吴霭龄 《理论界》2020,(1):43-48
本文以多个视角为理论背景来阐释齐泽克思想的核心概念"视差分裂"。首先,从视差客体的概念入手,将它与传统的康德哲学做区分。其次,解释这个概念是如何在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基础上构建的。最后,在具体的实践中解释齐泽克对这种差异性的运用。这样为研究齐泽克与拉康提供现象学与存在论的视角,也为研究现象学与存在论思想提供一种现实实践的视角。从而,以多个视点为这个概念注入新的活力与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纪之交卓有理论成就的左翼思想家,齐泽克在吸收拉康、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基础上构建起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及其革命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政治哲学。通过构建以意识形态幻象理论为核心的当代资本主义分析,齐泽克进一步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化,指出, “被排斥者”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革命主体,反对“伪行动”并重构阶级斗争,从而成为新无产阶级,具有进行革命实践的潜力。齐泽克政治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事件”这一理论概念前所未有地流行,这或许是因为911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因为德里达、巴迪欧、齐泽克、伊格尔顿等一批理论家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和推广这一概念。本文对这一理论线索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理论意义上的事件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法国大革命、纳粹大屠杀、911等,以及这些重大事件与理论话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作为文艺批评家在大陆学界引介相对不足,这不单是一个对其文本的文化选择问题,也涉及了对齐泽克文本中关键词的翻译和释义。构成齐泽克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The Real、The Symbolic、Fantasy、Thing、Jouissance的不同译法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人们对于他理论的接受和应用。这些关键词不仅具有拉康哲学的独特理论语境,同时也被齐泽克赋予特定的文论内涵。辨析这些关键词的翻译和理解,有助于更进一步去翻译、理解和阐释齐泽克的文艺理论,更有利于探讨西方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在被译介、转引、研究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跻身为世界最前沿的原创性思想家。而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极具理论煽动性的疯狂写作者,在近十年里,齐泽克的著述更多地关照左翼政治的行动策略和现实问题。本文尝试梳理对齐泽克政治哲学有决定性影响的几个思想源流,并特别分析了马克思、拉康、黑格尔等人思想中对他政治转向产生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讨论的是作为一种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黑格尔要素。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包括了阿多诺、阿尔都塞、拉克劳与墨菲以及齐泽克等诸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虽然在哲学与政治倾向上略有差异,但却都通过创造性的解读黑格尔来展开其理论构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这一解读的主要对象。对辩证法中否定性维度的强调导致了延迟的否定:真理在误认中才能获取;辩证矛盾所具有的不可消除性为拉克劳的社会对抗概念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支撑;而阿尔都塞与齐泽克对于黑格尔的精神是块头盖骨的解读再次让黑格尔的精神等同于拉康的真实界,变成了一种不可能性。从这一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构成了后马克思各色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的隐形逻辑。  相似文献   

7.
在《重述列宁》一书中,齐泽克对于列宁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其所谓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在列宁那里,哲学党性原则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斗争,列宁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路线;列宁的反映论也是坚持物质本原,思维只具有第二性的地位。可见,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的观点与理论源点,不仅从理论上更新了对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基本认识,并且从"实践"出发确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发展、人的本质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明,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又一次哲学革命.这场以<提纲>为表现形式的哲学革命,不仅对于当时的哲学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于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连续性又存在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构成其"后"学特色,形成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反对把意识形态作为"知"的,而是强调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连续性又存在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构成其“后”学特色,形成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反对把意识形态作为“知”的,而是强调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1.
任平 《学术研究》2006,2(7):5-10
120年后,重新解读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科学辨识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的理解和叙事中独有的视域和范式,对于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革命理解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实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恩格斯以出场学视域为解读地平线,在对哲学革命理解的一系列问题上构成了独特的实践论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12.
胡顺 《天府新论》2022,(4):16-24
当今世界著名左翼哲学家齐泽克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中重塑了马克思的经典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了以“被排斥者”为核心概念的新无产阶级理论。被排斥者的革命行动分为两个过程:被排斥者先要经历四重无产阶级化成为一个纯粹空无的主体,而后在没有大他者保证的前提下抓住机会之窗,以此为撬开整个旧的社会符号秩序的支点并彻底打碎旧的社会符号秩序,进而建构新的现实。拉克劳、林哲元和马奥尼对齐泽克的新无产阶级理论进行了批判。借鉴这三人的批判,我们对齐泽克新无产阶级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批判与反思。齐泽克的最大缺陷在于他仅是一个解释世界的哲学家,而不是一个改变世界的革命家,因此,他永远比不上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弃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一些经典概念,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为切入点,可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思想的对比当中,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马克思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一是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二是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其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任务:一是凸显必然性的断裂;二是基于偶然性,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作为哲学——对哲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是什么?”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哲学作为哲学”这一重言判断,要从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与“科学”都运用概念;但“哲学的概念”是“辩证的概念”,它自身变化发展。“辩证的概念”为“自由的概念”,以“自由概念”建构起来的“哲学大厦”,是“可移动—可变化”的“自由大厦”。概念是“自由”的,亦即概念为“创造”的。“哲学”为创造性的学问。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中,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没有常规工作”的“科学”,“哲学”只是严格意义上“范式”的科学。在某种“哲学原则—范式”指导下进行的对具体问题的“解题”工作,主要是“科学性”的,而科学家在进行“范式转换—科学革命”工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做“哲学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颇为复杂的本体论问题,海德格尔、齐泽克等哲学家都有专门论述。康德的想象力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存有差异和矛盾,这一点被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从激进的维度后退到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齐泽克同意海德格尔的看法,但是认为康德所惧怕的激进维度也是海德格尔所惧怕的人本体的"自由深渊"——先验想象力的分散力。这种先验想象的分解力,在齐泽克看来,就是拉康所谓的"原质",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中一直存在的、作为理性基础的、被压抑的否定性。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完整、成熟地概述了他的劳动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发动并完成的哲学革命,从原则高度上彻底颠覆了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但这场哲学革命所达到的原则高度早在1843年对《法哲学原理》进行批判时就已提出,即必须推翻私有制。重视研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劳动概念的论述,有助于更好地把握1844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以及由此带给当前社会现实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冷梅 《兰州学刊》2005,42(4):43-44
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等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变革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它们被幽闭在近代哲学解释的框架内,使得对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缺乏领会.因此,本文从"感性活动"为切入点,深入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6,(1)
劳动的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从哲学去实现经济领域革命的重要概念。劳动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和解放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劳动"概念出发,认识到社会劳动实践才是历史哲学真正的基础。对于劳动的升华使马克思哲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当然,其"劳动"概念也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中关于劳动研究的理论成果。本文从西方哲学史中劳动概念的沿革以及马克思本人对洛克、黑格尔等人关于劳动关系的继承与超越的角度出发,深入展开论述马克思的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理论都是打着反对先验理性主体和存在主义主体的旗号而发展壮大的。但是,以福柯为代表的后政治主体和以拉康、齐泽克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主体之间仍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差异。齐泽克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幻象主体和驱力主体是用一种分裂的主体理论彻底打碎了和谐、完满的古典主体观,而福柯的主体观却不知不觉回到了这种古典思路。齐泽克和福柯在哲学主体观上的根本差异,同时也意味着二者在主体的异化及其解放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思路。研究这一差异将有助于深化对现代主体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的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7,(9):55-61
在左派哲学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大旗下,齐泽克利用拉康式的症候概念将商品形式分析与剩余价值/阶级斗争以"视差"的方式结合起来,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矛头直指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创伤性内核",进而将卢卡奇、索恩-雷特尔及资本逻辑学派的阐释方案斥为唯心主义辩证法,最终把打碎资本体系的希望寄托在以否定性为核心的左派辩证法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