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存在领域的分割和信息哲学的“全新哲学革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本体论的范式是分层次的.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是最高范式,而关于各存在领域之间的具体关系的解读则是次一级的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式,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传统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学说都只能是传统哲学的第二层级的理论范式.如果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而只是在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层面做出不同的解读,这都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哲学革命.由于在存在领域分割的方式上发生了变革,由此产生的新唯物主义、新唯心主义或唯信息主义都将构成全新的哲学革命.导致这种全新哲学革命的原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来源于这些唯××主义的学说本身,而是来源于这些学说所依据的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的这一哲学的最高范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张盾 《文史哲》2005,1(6):138-143
认为马克思学说发展的本质是从哲学到科学(而且是实证科学)的知识类型转换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主张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科学和经济科学是一种“实证科学”的观点尤其值得商榷。马克思哲学变革规划的总问题始终是一个哲学观问题,而非知识观问题。马克思开创的新科学按其本质来说,乃是关于一种与旧哲学完全不同的全新哲学样式的全新理解,而绝非某种“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3.
牛子牛 《江海学刊》2023,(3):54-61+255
当代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争论,主要聚焦于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建构一种规范性理论的问题。如果这种理论建构是可能的,它就需要表现出马克思哲学的特殊性,尤其是其现实性关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规范性原则的有效性,都受限于两种现实制约条件:它仅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才是可设想的;由于这些社会形态的结构性限制,它可能是可实现的,也可能是不可实现的。马克思并不反对一般的规范性理论,而是反对一类特定的规范性原则:它们在使其能够被设想的一切社会形态中,都不可能无矛盾地实现。从这一尺度出发,能够判别马克思政治哲学建构的各种方案的有效性,并指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始终要奠基于其“社会哲学”。  相似文献   

4.
关于什么是信息,国内外的学者们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日常经验理解的信息就是新消息、新内容;信息科学认为信息就是负熵,或者信息是信宿对信源不确定性的消除。这些定义都不能概括和揭示使用极其广泛的信息本质。从哲学的角度定义信息,最具影响力和被广泛讨论的观点有属性论、反映论、中介论和物质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论。科学准确的信息概念是邬焜教授的“物质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厘定存在论的理论视野开始 ,认为“本体论”这个在学界受到普遍质疑的术语 ,可以在学说史上找到充分的根据 ,而且能够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和辩护 ,因而这个术语可以保留 ,并在哲学形态和学科分支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作者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范例 ,阐明了“现代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区别 ,强调必须把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对于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的某些具体的解答方式区分开来。文章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但马克思哲学并没有因此取消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是关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相统一的理论 ,它着眼于存在方式去理解存在的意义。实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枢纽。  相似文献   

6.
历经现代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拒斥”和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解构”,伴随着美国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各种“哲学终结论”不绝入耳.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要求“返回到哲学的科学特性"“哲学以改变的方式存在下去”,这无疑是对哲学以及哲学作用的重新肯定和强调,也是对“哲学终结论”的回应和批判.本文以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基础,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伽达默尔的哲学科学性、哲学作用和哲学命运问题,显示出以存在普遍意义与价值诉求为根本性质的哲学必然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命运不仅是哲学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何对待哲学,意味着如何对待人类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哲学与科学的根源、对象。功能、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哲学不是科学(生活中不少人仍习以为常地把哲学看成一种科学)。“哲”的学问本质上是“转向”的结果,换言之,“转向”构成了哲学方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国际法基本理论研究需要、也能够得到加强并实现创新。为此,本体哲学思想可以被引入国际法哲学研究中。目前,在中国法哲学领域内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观性地借用,另一种是解释性借用,最后一种则是引用旧有的哲学的本体观。国际法的本体,是关于国际法本质的抽象存在,是一切关于国际法的现象与意识的来源。国际法本体论,是关于国际法本体的理论,是国际法法哲学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其只回答“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基本架构如何”以及“国际法如何作用于国际关系”等最为本质的问题。在国际法哲学研究中引入本体与本体论概念,可以凸显构建国际法理论的两大基本元素。将国际法本质问题与非本质问题的研究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透过国际关系现象把握国际法的本质,更好地促进国际问题的解决与国际法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存在”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抽象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需要具体化,才能被切实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化表述的关键在于对存在领域的具体划分.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的依据在于把存在的范围确定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这是有史以来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进行分割的一种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确定了传统哲学的基本论域和一般性质.哲学的根本转向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内容的变革,其基础则是对存在领域分割模式的创新.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根基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本性改变,这就是对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基本性承诺与具体化解读.因此,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由于把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引入哲学,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因此,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研究对象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有数十种之多,本文在阐述哲学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哲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邬焜信息哲学是当今全球化信息时代精神的精华。信息哲学创始人——中国信息哲学家邬焜教授将信息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系统的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从2009年开始,霍有光教授对邬焜所创立的信息哲学理论进行了质疑,内容涉及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生产论、信息价值论等信息哲学主要理论,邬焜也予以答复和回应,陆续进行了相应的反批评。站在学术的角度上,二者的论争体现了宽广的学术胸襟和智慧,倡导了一种自由讨论和相互批评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信息哲学这门新兴哲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更有助于人们认识邬焜信息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根本性变革,是人类信息时代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其理论特征上看,是科学性、时代性和普适性的高度统一,是信息时代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哲学体现了信息时代技术哲学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从一般技术哲学到信息技术哲学,肖峰首创了国内信息技术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延展人的认知机能的技术;信息技术介入人的认识活动,引发了认识论的转向;肖峰在其信息技术哲学的视域中提出"信息型实践"范畴,阐释"信息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涵义,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并在信息技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社会论、人文论六个方面展现出深厚的原创性,在"信息技术—哲学"和"信息—技术哲学"两个进路上形成了开放的体系.结合信息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影响,肖峰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信息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和范式,在物联网、人工情感、人工经验、脑机接口等新兴信息技术前沿领域,肖峰进行了探索性的哲学研究,提出若干发人深思的新问题,展现了信息技术哲学的活力与前景.  相似文献   

13.
哲学,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以其不凡的方式,始终在存在的界域、恰当的社会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对比的“非实用”独特性中,引出种种扑朔迷离与难以捉摸的神秘.哲学究竟何是、何在、何为——这一系列最高、最大、最难的问题,经哲学史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是莫衷一是、见仁见智.总体来看,但凡哲学,无论是在概念上起舞穿行,还是在明辨中运思达悟,或是在追问下启智开慧,都不同程度彰显有三个方面,即学科特性的高、大、上,探究对象的大、全、广和形上境界的真、善、美.哲学因此而具有的达至之功,往往成为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思想灯塔.这是哲学之魅的关键与根本,是哲学家觉人醒世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哲学本来的意趣方向与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17.
李友谊 《齐鲁学刊》2007,5(1):115-119
人性化理念有其深层的哲学理论根基。人是人类世界中的最高存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体,在价值世界中具有至上地位,这是人性化理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 哲学活动首要的事情就是寻找哲学的问题, 而通常我们在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上对哲学问题的追问往往忽略了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受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影响, 只是在把哲学当作解决现实问题与保证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工具意义上来理解, 但哲学的存在基础、哲学最初的产生以及哲学最初的内容都否定着哲学的工具性存在, 向我们证明着哲学的存在论本质, 哲学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邬“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意味着人通过信息创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领域”中的低层次地位,人因此而成为最杰出的信息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信息创造活动;人的现实世界因人的信息创造而成为“一个物质世界,三个信息世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价值、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人的信息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战略资源,而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信息创造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20.
苗伟 《兰州学刊》2010,(1):20-23
哲学具有怀疑性和批判性,哲学的本性要求哲学的慧目关注于哲学及哲学家本身。哲学是哲学家的存在,哲学家是从事哲学活动的存在者,哲学有赖于哲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哲学家只有通过哲学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沉思哲学与哲学家的内涵实质与一般关系,追问何谓哲学及哲学家何为,阐明哲学和哲学家得以存在的内在依据,是进入哲学门庭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