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小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2(3):81-83,127
法律历来所关心的是如何抑制人性中的恶,却忽视如何激活人性中的善。本文就见义勇为酬金制度进行思想和立法的分析,使见义勇为者能得到法律真实的物质保障,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道德法律化提供一种安排、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动物性与社会性构成了人性。人的动物性中有恶有善,人的社会性是善。人性的本质其表现形式却是既有恶也有善。人性的恶善是经常变化的。人性是引起人类社会争吵不休的根本原因。人性也是引起刑法立法与修改的根本原因。人性的恶善特点也反映在刑法立法与修改之中。人们对刑法问题争议不断与人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姜彦  杨艳茹 《理论界》2012,(6):18-19
影响制度设计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人性假设是其中最为基础和起因性的要素。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依据的,反腐败制度设计更是如此。个体人性的"善""恶"预设和社会角色的定位,构成不同国家及时代其制度差异的根基。在国内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反腐败制度设计的前在理论预设是否科学,价值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精神,能否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有效结合,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人性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性、道德性与乐观性等方面,即社会关系性的人性本质理论,道德性的人性特质规定,人性善的乐观性信念。它们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关系性的人的本质理论导致了社会本位、整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趋向。第二,德性主义的人性论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道德本位的德性主义文化。第三,乐观性的人性论信仰,使文化与社会控制仅有劝善激励机制而缺乏防恶约束机制,因而容易形成人治而忽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几百年来,“人性论”、“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鼓吹自已代表“全民”的遮羞布,理应受到必要的批判。但是,在“人性”和“人道”的问题上,并不是只有资产阶级的一家之言,更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不讲人道,不谈人性。其实,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真正科学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从历史上看,关于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的人性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早已众说纷纭。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的学生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告子》上)。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类,即不教而能善的“圣人之性”,虽教也难为善而只能为恶的“斗筲之性”,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人性觉醒的可能性,但人性并未由此就挺立(建构)起来了,人性挺立的条件主要有两个:1.人性本善。即人先天必然地具有善根,这是人性得以挺立的内在根据。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根据在于人性的善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本善给予了极大的肯定;2制度保障。这是人性得以挺立的外在根据,出于对人性恶的限制,制度甚至比道德更有效。而制度本身唯有建立在善的理念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提升人性,使其向善。所以,人性挺立的最终根据在于人性本善。  相似文献   

7.
论中西人性预设与社会治理模式中激励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 《学术论坛》2004,4(4):49-52
中西不同的人性论设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性善论者强调通过统治者自身正向的道德激励,来实现对人民的管理,但其人性预设在本质上是与"法治"相对立的。性恶论者强调通过法律的负向激励,实现对权力的规范与制约,但却阻碍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在正视人性经济自利性的同时,看到人性的道德自律性,才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中激励制度的建构作出科学的设计,使之成为现代公共行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人性论思想很丰富,其主要的特点是坚持从唯物的立场来讨论人性,认为人性本于“气”。人性即是“生理”,人性是一元的,人性的本质是善的;王夫之还尤其突出了人性的运动性,主张“习与性成”。王夫之人性论的主要贡献一是深刻地提示了人性的本质,二是突破了静止和僵化的人性现。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现在,我们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王力 《船山学刊》2010,(3):16-19
王夫之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且"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王夫之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他颠覆了以往人性学说的独断论思想,并从形而上层面阐释了人性缘何为善的问题,使学界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