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晋殽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以下简称《殽之战》)是《左传》中的一名篇佳作,在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就语言而论,主要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对于《秦晋殽之战》的人物语言,不同的典籍对其分析各有不同。当我们翻阅两部成书年代相隔并不遥远的先秦历史典籍《尚书》和《左传》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时,却会读到关于人物语言的风格迥异的记载。为此,本文试图从《尚书.周书.秦誓》和《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中关于"秦晋崤之战"中人物语言的不同点入手,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一文,写秦国的军队越过晋国的边境去偷袭晋的邻国——郑,半路上被郑商人弦高遇见并识破他们的阴谋.秦军的将领们估计这回偷袭是难以得逞了,但又不甘心空手而归,便灭了滑国才率领军队返秦.其时,正忙着给刚刚去世的晋文公治丧的晋国新君及臣僚,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决定搁置丧事,出兵伏击秦军.文章写道:"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  相似文献   

4.
<文选>除诗、赋之外,共收文35类,其中的册、令等8类各仅收文1篇,入选条件极苛严.但"书"类却收录了18人24篇,数量为<文选>文之冠,足见书类名篇之夥.书体的日用性、私家性及其规范的宽松性、表达的自由性是其体作者和作品如此众多的重要原因.书体名篇的产生,除了一般的主体素质要求之外,有其特殊规律:作者因外部摧折形成的情感发酵至临界点,借口或决口同时形成时;人际关系良好的讲究友谊的时代氛围的驱使;书信的施者与受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距离;征战频繁或政治动荡时代的需要;饱学上司的激励作用.从作者角度看,书有自撰与代拟之分;从施受关系看,有友与敌之分;从缘起上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从情调上看,有乐与苦之分,均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5.
《殽之战》是《左传》的优秀篇章之一。它通过对秦、晋等国君主、大臣、将军和商人等不同阶层人物活动的记叙,在春秋时期五霸争雄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反映了秦晋两国争霸中原的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批判了秦国的侵略行为,肯定了郑国和晋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正义的行动。它的语言简洁洗炼,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以说情文并茂,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人物语言在《秦晋崤之战》这篇《左传》名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传达对话内容,展示人物音容情态,刻画性格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以下我们分两方面来谈。一、委婉含蓄、高雅多致的外交辞令《崤》中有几段优美的外交辞令,如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敌、孟明谢赐等,各具特色,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明代绘画史学的研究历来受到学界的忽视,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一时期地方性绘画史在继承前代体例和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没有出现像<益州名画录>那样有代表性的地方画史,但仍然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短小精悍的画史著作,<吴郡丹青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此书在编撰体例上的沿用和发展了前代画史特点;在品评观念上具有独立性,虽采用"神"、"妙"、"能"、"逸"四个品类,但在排列先后和含义上与前代画史如<益州名画录>、<唐朝名画录>等有所不同;在语言表达上,文辞俊美,精美华丽,在绘画史籍中较为少见;在品评方式上,文学性很强,但专业性不够,比如画史叙述没有针对画家的某一幅具体画作,也不谈及用笔、用色等专业领域,有时对画家的褒扬有夸张之嫌,对各品中画家位置的安排,也体现了不够专业和严谨的一面;在内容上,简练精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是一部从文字训诂而映射至百科万物的汉字文化库."示"一部字反映了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古代祭祀制度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竹林七贤与<文选>之关系可从两方面看之:一是<文选>辑录的七贤作品;二是其他作家与七贤有关之作品.两者相较,以前者为重,前者又以嵇阮之作为重.前人对嵇阮之作论之甚众,此文以<文选>选文之角度讨论竹林七贤及其作品,<文选>对七贤作品的辑录自有其标准,大抵重阮诗重嵇文,而刘伶<酒德颂>的入选值得思考.同时,<文选>里尚有其他有关竹林七贤的作品,对这些作品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10.
<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科八体",其中的奏、议、书、论、铭、诔这六种属于应用文体.仅从这一点来看,说它是"文学专论"就不符合原著的内容实际了.曹丕<典论·论文>并非是"文学专论",而是既包括文学创作又包括应用写作的中国古代文论.其中,"经国之大业"说、"文本同而末异"说、"文以气为主"说等三个重要观点,也同样是适用于应用写作的理论总结.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而深入地研读<典论·论文>的原著,我们便会发现,所谓<典论·论文>是"文学专论"云云,往往都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相似文献   

11.
<周易>所有的卦象都是由阴阳两仪组成的,都是以天地之文而喻人之文,表达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生态美学整体论思想.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周易>,可以有文艺美学、生命美学和生态美学的三种解读方式.相比较而言,生态美学的角度更能贴近<周易>美学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全貌.文艺美学的解读、生命美学的解读,也都可以上升到生态美学层面.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将汉代奏议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其说缘自蔡邕<独断>.然刘勰重在以内容分类,不及<独断>以文体格式、内容、上书途径分类科学.将<独断>之表述与汉代奏议文的实际情形相比较,发现<独断>中所言仅是对汉代公文一般情况之概述,事实上即使蔡邕本人所做奏议也没有完全遵守<独断>所言.  相似文献   

13.
对<诗·周南·桃夭>一诗,从古文字、出土文献和古代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相似文献   

14.
<管子>研究进入两宋后,对其文本进行深入、细腻的诠释、解读已成为时代风尚.叶适的<习学记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他以唐虞三代之道"惟管仲知之"为出发点,对<管子>一书的思想真伪作了全面深刻的解析、评判.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的经典论断.此外,他在解读<管子>时还联系南宋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庄子>内七篇中,<养生主>是较为重要的一篇,前人对其意旨的理解多有不同:有用玄学思想将之诠释为"养性"的,有援佛教义理将之诠释为"守空"的,还有借理学观念将其诠释为"顺理"的.这些似<庄>而非<庄>的解读,在使庄子养生论之真实涵义变得淆乱不清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元思想整合的现实风貌.  相似文献   

16.
对张西堂先生的<诗经>研究进行评析,以其<诗经六论>为依据.张西堂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乐歌总集;古代并无采诗之事,故亦无古诗三千而取其三百之事;孔子删诗亦不可信;关于<诗经>的体制,张先生认为"南"与"国风"不同,南、雅、颂都是乐器;张先生驳斥了<毛诗序>之种种谬妄,对于<毛诗序>之作者,张先生亦力辨其非.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张先生也有剀切入里的分析.张先生的<诗经>研究,对于后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有的结论可商榷,而张先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罗列比较法和以诗证诗法,体现了朴学的严谨扎实的学风.  相似文献   

17.
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是<明史>纂修过程中留存下来最早的一篇罗汝芳的传文,而且是康熙三十年之前徐元文、万斯同所核定的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之蓝本,而后再演变成徐氏<明史列传>、王鸿绪<明史稿>及<明史>诸本之<罗汝芳传>.这篇传文与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相比,内容已相当成熟,当出万斯同之手.然而,从同卷传主姓氏看,该传却还保留着明史编纂初期"拈题分纂"的特点.由这种内容上的成熟与体例上的幼稚,笔者推测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当是万斯同在审核分纂官所纂初稿时因不满意而自己重新起草的手稿.  相似文献   

18.
<春秋>与礼关系密切,礼的本末、常变关系,历来是<春秋>学讨论的热点.礼有本末之分、文实之别,礼有常亦有变.胡安国的<春秋传>提出了"正身治人礼之本、威仪文辞礼之末"的思想,强调"礼以敬为本"观点.胡安国认为,礼之"本"与"实"是不可更改的"礼之常";而礼之"末"与"文"则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礼之变".在"礼之常"与"礼之变"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变而不失礼之正,则犹可矣"、"变而不越乎道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20.
《左传·秦晋殽之战》中涉及到一个滑国。华东师大出版,徐中玉主编第的《大学语文》第九页注解(31)是这样说的:“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57年版及1977年重印版)一书第167页注解⑧也是这样解释:“滑:原为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灭。后因不能守其地,终为晋所得,沦为县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