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王安石与佛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66
王安石的一生 ,无论是在学术思想上 ,还是在诗歌创作上 ,都受到了佛教的巨大影响 ,前者主要体现在他居相位时强调体用合一的义利观和善恶不定的人性论上 ,后者则体现在他罢相后对世间万物“近于无心”的人生态度上 ,由此直接导致了他的晚期诗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王安石的佛教造诣、王安石理解佛教的特征等问题,向来为学者们津津乐道,也有不少文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或因对王安石认知、理解佛教的文献未做系统的把握,或因欠缺对王安石认知、理解佛教文献领悟、判断的能力,或因基于某种先验的价值立场和态度,迄今未有客观平实的观点.其实,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其核心价值始终是儒学;王安石的佛教造诣是高超的,而且时常表现出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创造性诠释;王安石认知、理解和评论佛教的态度基本上是宽容的、开放的、入世的. 相似文献
3.
刘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6-39
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佛教对王安石的影响很大,佛学思想在王安石的思想体系中的位置绝不可等闲视之。据其《文集》及宋人各类笔记、杂史等记载,王安石与佛门中人的交往非常密切.其与瑞新和怀琏两位高僧的交往是较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王格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
明万历时期,王学处于鼎盛状态,佛教宗风亦自此重振. 这固然是心学思想的内在诉求和导向,而明代官方意识形态的基础性作用更不可忽视. 这一时期有两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编撰文献:佛教居士周梦秀所编枟知儒编枠,用以证明"学佛可以知儒";王学士人周汝登所编枟佛法正轮枠,用以证明心学统三教、儒佛不二. 这两种文献因为流传原因在以往研究中未引起足够重视,但由此切入可以考察其中最重要的儒佛关系观念,进而考察当时"心学杂禅"的指责以及王学士人对此的回应. 总体来说,王学影响的扩大实际上促进了宗门重振运动,促进了民间信仰和劝善活动的流行,同时使得儒家自身矩矱亦变得模糊,因此难免引起不同教派各方面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与佛教高僧真净克文交往的考述,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成国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29-36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虽然曾经一度因为道德文章而相互倾慕,但终其一生,二人关系“怨”多于“谐”。这不仅是因为二人个性气质之迥异,更是出于二人所学之不同。因此,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实质上隐含着新学与蜀学这两大学术流派在北宋中后期话语权力层面的交锋。 相似文献
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8-113
后世孔庙中,四配和十二哲、从祀贤儒一样,均依世次东西相对排列在孔子两侧,但宋代孔庙的配享位却全都安排在东侧。关于宋代这一礼制产生的原因,古今不少学者都以为是由于王安石配享时位次超越孟子而后又被罢祀所致。事实上,这与神道尊右的传统观念有关,是唐宋孔庙礼制沿革的自然结果,与王安石配享并无关联。王安石因追封王爵而打乱了孔庙祭祀系统的爵位等级制度,加之王安石给人留下的"僭越"成性之印象,以及南宋不断攻击王安石的政治和思想空气,都导致了"王安石配享躐位说"的产生和流播。在儒家道统论不断高涨的宋代,"王安石配享躐位说"以及王安石的道统命运成为今人观测其时道统之限度的一个绝佳视角。 相似文献
8.
简论王安石与宋代儒学之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天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6-20
有鉴于宋代“学废庙兴”的现实及其危害,王安石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既批判了时人“变学为庙”、将学术宗教化的错误,又运用先秦儒学的本旨和原则,创造性地去解构释、老体系,以原儒的宗法理念拯救了宋代学术“宗教化”的危险,为宋学的形成开拓了新径。 相似文献
9.
袁枚批评理学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1-48
袁枚是一位思想学术批评家,以理学、汉学与佛教为主要批判对象。于理学重在批评其“道统”之说与禁欲思想,但对其理论不乏客观评价。于佛教则批评其“绝欲”的虚伪与戒律的荒谬。 相似文献
10.
宋神宗与王安石是熙丰变法时期两位最重要的领导人物。锐意求治的宋神宗与变法心切的王安石经元老重臣的撮合结成搭档,大力推行新法。就变法的时间、权力与内容来分析,宋神宗是两人关系中的主导者,王安石则充当了配角。宋神宗与王安石的遇合,对熙丰变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其中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因素。而宋神宗与王安石的搭档,对他两人也有重大影响。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友谊,也可谓是封建君臣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熊凯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5(1):23-28
近十年来的荆公新学研究已经涉及到荆公新学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不同的学科视角、多样的学术方法、整体的观念为荆公新学研究注入了生机活力,但对荆公新学思想渊源所在,哲学逻辑结构的建构方式,与佛道、理学、蜀学等流派之间交融互动方面,特别是对于荆公新学流派的研究以及对于王安石作为宋代由内圣转向外王的关键人物的探讨方面,在学术界目前还是薄弱环节,都是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乐文化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2,21(4):68-72
李觏和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世界观方面,他们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并且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在认识论方面,他们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功利主义者,都是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实践的作用。在历史观方面,他们都是穿着复古外衣的革新者,变法革新是二者哲学思想的精髓。可以说李觏是王安石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3.
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玺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2):101-105
王安石本人的改革家素质是中国十一世纪那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得以推动的重要主观条件。改革家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王安石作为政治改革家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心忧天下、志在改革、勤于国事、清廉知耻、不溺财利酒色、不好官职、不为子女谋官等方面。他那崇尚名节正气的思想道德节操,对现代的改革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梁桂芳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6):61-65
在宋代杜学史上,王安石占有重要地位.他尊杜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其中包括对杜甫君臣现的认同和传承.王安石和杜甫皆继承先秦儒家特别是孟子学说,秉持"君臣遇合"型的君臣观理想,主张以对人君缺失的指摘、竭尽臣责而"致君尧舜".杜甫还侧重继承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臣子的忠君;王安石则更注重以法治国,强调君应行君道、臣子要以道事君.在两宋特定的时代务件下,杜甫君臣现中忠君的一面被片面放大并得到高度尊崇,王安石的主张特别是其以道事君等观点却屡遭曲解和非议. 相似文献
15.
张小丽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65-69
王安石的《明妃曲》是宋代昭君诗中影响最大者,也是历代咏昭君诗作中的名篇。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和独到的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表现手法多样、立意新颖独到、议论精警透辟及感慨幽深委曲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查志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3):64-67
王维奉佛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与他仕途上经历的三次坎坷密切相关。初仕被谪使王维长期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出使凉州所见所闻使他陷入迷惘和困惑,安史之乱中陷贼则是他遭受的最重的精神打击。正是这三次仕途上的挫折使王维一步步靠近佛教并走出一条奉佛入世之路,而这是由王维自身的性格决定的。内倾型的性格气质是王维在遭遇外部挫折时转而向佛教禅门寻求精神寄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黄夏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8-105
本文以王恩洋先生在重庆弘宣佛教的事迹为线索,考述了其与重庆佛教的因缘及其影响。从中可以看出,重庆佛教界主要有三支力量:一是以太虚为中心,以重庆长安寺和汉藏教理院基地的中央系统的僧伽;二是以重庆僧人为中心,以华岩寺为基地的地方系统的僧伽;此外,还有一批以公会形式存在的居士组织。王恩洋先生在重庆不仅培养了一批懂唯识学弟子,而且还泽惠后人,使唯识学研究成为川渝两地佛教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0):61-64
陶渊明与佛教究竟有无关系?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本文从语言词汇角度入手,分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风格,并与同时代及前后佛典作比较,终于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觅得新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