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当今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作为文化观念的载体具有建构价值观的作用。一个社会健康的标志在于不同阶层的各种观念能在同处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交往互动的局面,这样,文化作为生活经验的正常反映才能启示生活并维系、推动社会文明。而一旦文化观念的交往平台因强势文化的干预而出现倾斜,就会造成文化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分裂状态,导致文化生产脱离现实语境的情形。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环境与观念的描述,指出作为意识形态机器的电影对现实矛盾所做的想象性缝合,不仅遮蔽了生活经验,使文化对生活的启示功能削弱,甚至也造成文化与生活的错位。只有使影像符号的能指策…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转型对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的转型,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转型,社会的转型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而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变化又会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生活节奏、时间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念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带来时间观念的冲突,而时间观念的冲突又反过来阻碍文化的正常交往.在不同社会之间,在不同文明之间,以及在转型社会内部,分析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有利于真实描述人类社会生活结构和生存特点,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文明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4.
健全生态社会的生态伦理是体现自然理性而又尊重自然权的生活规范.其内在的价值立场在自由、民主、宽容、平等与正义的维度,体现为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行为中,既捍卫公民作为自然人的一般属性,又保障自然界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自身的权利.生态伦理的价值立场支撑起生态系统中一个充分的普遍的道德世界.这种道德世界体现了彼此相连的共生观念与有效交往的平等观念为核心建构的公共生活规范.  相似文献   

5.
回族的日常交往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后现代语境的影响.后现代语境中的回族日常交往具有交往主体的多元化,对称的你我关系,关心“他者”,道德空间、美学空间被拆除,作为游戏场的共在,追求感受性的变化等六个鲜明特点.由于回族日常交往保持着民族性与宗教性相结合的特点,后现代语境中的回族日常交往既有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一面,更有保持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一面.这就促进了回族文化的新发展、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关雯文 《河北学刊》2014,(3):136+251
正公民精神是公民社会的衍生物。综观公民社会衍化史,有关公民精神的探讨发轫于西方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非线性转向,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公民社会概念正在经历着一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落地生根的漫长过程。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中,公民意识包括参与维度的主体意识、观念维度的理性意识、交往维度的契约意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辉 《人文杂志》2001,(6):34-40
社会评价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发生于人类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活动中.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社会评价,是有共同生活方式和共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评价的积淀,具体表现为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及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舆论;来源于非日常生活的社会评价,是集团或国家意志的观念表达形式,具体表现为直接支配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以及间接影响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社会评价是同人们怎样生活、打算如何生活以及对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社会评价也是人们反映生活、表达生活和支配生活的一种权力.在社会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当代,是否拥有和使用社会评价的权力,更显重要.研究社会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牧人"作为文学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反复出现."牧人"意象作为特定的"能指",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所指",具有"爱情生活"、"田园牧歌"和"人品修养"等方面的类同,但在具体的表现上又有许多差异.导致类同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趋同性,造成差异的原因则在于不同的民族在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类型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王伟  由海月 《南方论刊》2013,(10):98-100
在消费文化的时代情境中,海峡两岸戏曲研究界关于布袋戏的发展论述,涵纳着感性现代性层面的休闲娱乐与欲望代偿,社会现代性向度的族群记忆与成长经验,以及审美现代性视域下之文化工业的批判反思。作为跨文化交往语境中闽南意象重要表征的布袋戏,其历史承续与当下发展的系统勘定,须要超越本体探寻与外部叩访的分野对立,在文化生态的整合视域下重新绘制。  相似文献   

10.
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国是人情社会有极大的关系."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社会交换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调节了中国人的相互交往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催生了虚拟交往这种交往方式.虚拟交往作为与现实交往相区别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本质特征在于交往主体的隐匿化和虚拟化,从而为人们超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限制,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毫无矫饰地展现自我、获取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经验提供了可能,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进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言学强调文化语境的重要性和根据一定的认知推理原则去解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意义建构.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交际是文化对即刻语境的投射,它可以促进互动双方缩短心里距离,跨越语言鸿沟,增强彼此的认同感,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目的.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是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超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家族作为一种观念、制度、文化引起了不少作家关注的热情,当代文坛出现了不少风格独特的家族小说,这些创作在继承中国现当代家族叙事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其对家族观念与民族革新等关系的历史反思;对家族精神性格与生命意志的弘扬;对家族生活与伦理情感的颠覆和解构走向了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童世骏 《社会科学》2008,16(1):4-15
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尤根·哈贝马斯最近几年来频繁讨论与宗教信仰及其社会作用有关的话题,本文在澄清这些讨论的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哈贝马斯在"内部超越"观念的语言学转译、"后世俗社会"对宗教传统的世俗转译、实现"内部超越"的社会文化条件观念等方面的观点,并设法表明,哈贝马斯以"超越性"的内在化作为重点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思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的文化前提,甚至还可能有助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是雷蒙.威廉斯为开展"文化研究"而从英国传统思想资源库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根据。这个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共通之处,因而成为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个观念对大众文化合法性的肯定还促成了当代西方思想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这些方面皆与他的代表作《文化与社会》中的"文化观念的逻辑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循环观与农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事物循环运动的一个基本认知.循环观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农业文化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循环思想源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领悟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支撑,循环观念引导了具有时候型特征的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新社会生活的生成基础。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环境,也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实现主体性的自觉变化。生活方式作为共存主体的根本的生存环节,演化为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规范,因而文化不断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具体转变为现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赖大仁 《学术界》2008,(3):25-33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与超越,其思想观念包含着解构与重构的双重特性及其复杂意义.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渗透,既与新时期以来社会变革中的反思性与怀疑论思想观念的内在诉求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改革和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的现实相关联.如今后现代主义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哲学文化观念、大众文化形态、日常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它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当代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晏辉 《河北学刊》2007,27(2):47-52
资本与市场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基于普遍交换之上的经济依赖性使人们愈来愈依赖于社会和所有的人,如若发展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多方面的需求,就得过一种公共性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则把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利己心等这些基本价值置于公共交往的核心位置,惟其人们自觉、自愿加入和退出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者才是有责任的个体。公民伦理构成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文化基础,公共交往要求着同时也生成着公民伦理。公民伦理作为人们以公民身份交往时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乃是一种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它们是作为合作剩余而出现的,是通过反复博弈确立下来的,在确定的边界内具有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晏辉 《河北学刊》2007,27(3):39-42
资本与市场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基于普遍交换之上的经济依赖性使人们愈来愈依赖于社会和所有的人,如若发展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多方面的需求,就得过一种公共性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则把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利己心等这些基本价值置于公共交往的核心位置,惟其人们自觉、自愿加入和退出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者才是有责任的个体。公民伦理构成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文化基础,公共交往要求着同时也生成着公民伦理。公民伦理作为人们以公民身份交往时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乃是一种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它们是作为合作剩余而出现的,是通过反复博弈确立下来的,在确定的边界内具有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