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桥梁与人类文化历史的关系,桥梁与人类对材料的使用和创造的关系,桥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方面叙述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与桥梁的关系,认为桥梁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文明程序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他们眼望上苍》采用了泛灵论思想,在该作品中,自然被赋予神灵般的身份,人物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真正意义。作品所反映的泛灵论思想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传统,对于当今社会人类远离工业社会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新形态兼具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根植于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基础,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精华。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其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思想根脉,具有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资本主义文明为其提供了启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其直接价值指引,它区别于普世价值。这几种具有差异性的思想资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土壤中交汇并紧密扣合,合构为严谨的理论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多种人类优秀思想资源的有机融合和扬弃,是兼具个性与共性的文明样态,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前瞻性,达到了人类文明历史难以企及的制高点,能够有效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切实引领人类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天人同源、师法自然、无以人灭天、天人不相胜为核心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文明历史演化的大时空和长周期看,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城市与乡村作为人类文明全部演化信息的携带者,就像阴阳两极构成的太极一样,他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离、不可替代、生克制衡的平等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公平性,不仅表现在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两极交替演化的规律,还表现为两极之间生克制衡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代是携带着乡村文明信息充分显化时代,也是东方文明鼎盛的时代,近代以来是城市文明信息充分显示的时代,也是西方文明复兴走向世界的时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失衡、南方与北方失衡、物质与精神失衡、农业与工业失衡、科技与文化失衡等一系列阴阳失调的危机,都与城市与乡村失衡密切联系。从乡村文明复兴中重构城乡两极文明的新关系,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必然。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能够担当起对有巨大惯性的世界城市文明走向进行校正使命的国家是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是单纯城市文明复兴,只能是在中国乡村文明复兴中,重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城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有大乾坤,乡村文明复兴是事关人类文明的天下大事。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进化表现为人类文明的演进,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保证了人类社会的生命力、创造性和延续性。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国国情,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强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流与互鉴、理解与包容,让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源泉,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幻影片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它以其特有的表征反映人类生存状况 ,以“人”为本位 ,从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两个角度 ,在火爆的情节、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的深重忧虑 ,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与书面文学一样 ,当代美国科幻影片同样关注人类生存 ,关怀人类普遍生存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人类文明创造了城市,城市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只有当城市人口生活方式健康的发展,才能成为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让城市人们深入了解生活消费与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的矛盾,这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目的价值与意义所在。随着人们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认识不断地增强,城市的生活也有较大的改善,大力推行科学发展观,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开展城市公共服务,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9.
自轴心时代的概念产生以来,对它的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从人类文明的自觉为轴心时代的一般特征看,人类的自觉展开为一个渐进过程:人对自然的觉醒,人类文明的觉醒等。轴心时代人类自觉的实现,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通过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人类的自觉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而得以实现的:一是文化共同体与异质文化共同体的关系;二是社会共同体的内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创造性地提出"重估大传统",重新反思文化"大传统",以求达到对现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与拓展。四重证据法作为"重估大传统"的方法论之一,在叶舒宪等人的一系列学术探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四重证据法作为本土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者为突破西方现代学科建制所作的努力,同时也在反思人文与科学之间对立的世界性思潮中,为弥补人文与科学的割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将结合实例,着重讨论多重证据法之第三重证据和第四重证据的性质及运用,透视其在方法论的维度上如何融合实证与阐释两种理路,从而有效地调和了人文阐释与科学实证之间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肩负着宣传正确思想观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伟大使命的社科学术期刊,一定要在办刊过程中处理好坚持"双百"方针与坚守阵地的关系、不断创新和坚守阵地的关系,使期刊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文明观的嬗变是基于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对世界真实图景的逐步揭示和人们对自然本质趋向全面认识而渐次发生的。文章从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角度试图厘清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与当代生态文明观之间的深层次关系,阐明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是当代生态文明观嬗变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发展,它还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协调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破除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走循环化发展道路,构建生态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艺术是塑造人类文明和福祉的两大精神力量。人类的实力、尊严以及关于自身的理想形式之确立 ,都以这两大精神力量为基础。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并非是外在的、偶然的联系 ,而是内在的、血肉相关的。文章以科学史的名著为第一手资料 ,剖析了关于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重要史实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之间与生俱来的固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力图从科学、哲学发生的历史演进入手 ,揭示出科学与哲学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历了一系列冲突融合后 ,二者逐步认识到了对方的重要性。以往的教训在于双方各自无视对方的存在 ,擅自僭越自身的领域做出各种狂妄的判断。不正确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给科学与哲学同样带来伤害 ,只有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科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才能将现代人类文明的未来变得和谐光明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 ,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 ,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 ,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于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拟人说开始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机械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从黑格尔揭示劳动证实了人的本质到马克恩恩格斯的人化自然理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之谜,自然观的进步诠释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后用环境代价换来的。当代环境道德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存共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环境道德建设应从环境道德教育、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科学精神、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