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和陶渊明复杂的思想面貌相联系,他的生死观也明显地呈现矛盾状态——既超脱又忧患。这种生死观极大地影响着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诗人矛盾的人生意识出发,试图对其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元丰年间,苏轼被谪黄州,在此有过一段艰辛而快乐的躬耕生活。他之所以选择东坡躬耕,不仅是为解决生活的困难,满足长期以来归隐躬耕的夙愿,还因为特殊的文化机缘。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被谪忠州时随遇而安的东坡生活,于是黄州东坡也就成为苏轼理想的栖居之所。躬耕不仅给苏轼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使其精神有了安顿之所,促进了其心态的转变,使其不断走近陶渊明,从而成就了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怀古情结主要在读古书、思古人、慕古风三个方面.他有如此之深的怀古情思:一是基于现实的黑暗,其怀古不乏"伤今""讽今"色彩;二是缘于孤独寂寞,其怀古主要是向古人寻求力量,在古人之中寻找知音,即所谓尚友于千古;三是现实不足以安生立命,他必须为自己和他人复活那已逝的"黄唐""羲农""东户"时代,重建精神家园.陶渊明归隐选择田园,是因怀古与田园情结交织的结果,也是诗人想恢复淳真世风与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出的选择.当他真正归之田园、躬耕陇亩时,现实田园与他的理想田园相差太远,他痛苦的思索后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理想王国-桃花源.这一理想田园的构建是陶渊明怀古情结、田园情结、躬耕田园的生活实践这三者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刺时"、"归隐"、"采桑"和"情歌"等四种观点.经考察<十亩之间>的字词含义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此诗是以一个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与妻子共同归隐于桑园的愿望,表达了一种人生选择一归隐,远离十亩之外那喧嚣的世界,回归十亩之内这宁静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隐士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隐士中间,陶渊明可称得上一个独出众类之人.他的归隐不但是勘破世事,不计荣利,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自己所特有的士人身份,由士入农,躬耕田野,以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敏感来体验农民的社会生活,并且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农业社会模型--桃花源世界.实际上,在陶渊明隐逸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标高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人物。因了前者 ,人们恭敬地奉上了“田园诗派之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两顶桂冠 ;作为后者 ,则被赞为魏晋之际第一高人 ,中国第一隐士。他的诗文以及诗文所表现的饮酒、采菊、抚琴、乞食等等 ,千百年来一直是论者议论不休的话题 ;他的躬耕 ,他的隐逸 ,他的政治态度 ,他的人生理想 ,他的处世方式 ,同样令后代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激赏不已 ,推崇备至 ,其诗文和人生共同构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更使得后代人文知识分子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7.
查晓波 《江淮论坛》2001,(6):100-102
陶渊明躬耕田园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思想历程.厌弃官场,抛弃仕途是诗人躬耕田园思想形成的标志;躬耕田园,展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体现了诗人思想由"田园"而"桃源"的飞跃和质变.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位善感的诗人。晋宋易代之际,世事纷扰给他内心造成冲击,躬耕生活艰难困苦也给他精神上带来重负。他时仕时隐,辗转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心境?隐居生活饥寒交迫,身处其间有着怎样的痛苦煎熬?流连田园诗酒琴书,排遣了怎样的人生失意?崇尚自然乐天知命,圆融着怎样的生死旷达?  相似文献   

9.
归隐田园使陶渊明从空间上避开了世俗社会的困扰,虚拟的桃花源亦可从意念上修正现实田园生活中的种种缺憾。但儒道思想的影响、仕隐无常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两重性带给他社会归属、道义归属上的困难。他的心灵深处是复杂的,他在精神上直至死亡也是无可归依的。陶渊明只有从“形”上彻底消逝,方能达到其“神”的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10.
论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人生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向荣 《学术研究》2001,(10):99-102
贫是陶渊明毕生面对也是毕生致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对贫的体验直接关涉到他对此在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因此,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躬耕方式,有利于我们弄清他的角色定位和入世态度,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和把捉他对贫道关系的体悟以及对生死之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我国文学史上,自陶渊明始,形成了所谓田园诗派。但读其诗作,我以为只有陶渊明的田园诗独一无二,其他大都缺乏田园真味。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谈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美。纯真的美魏晋时代,士大夫多逃避现实,隐逸之风大炽。但有个特点,即隐者不必尽遁迹山泽林薮或回归田庐躬耕,而是立身朝廷,高官厚禄;但不营世务,静默守玄,以求超然无累。这样,既可借“隐”之清名抬高身价,又可生活优厚,饱食安步,把“仕”与“隐”统一起来,一举数得,这就叫“朝隐”。但陶渊明不同,他不追求名利富贵,真心宣布归隐田里去种田,尽管他归隐之初有奴仆代作,他还是参加劳动。以后随着生活的日渐贫困,躬耕亦多,与农民的距离越来越小,共同情趣越来越多。这是陶渊明田园诗富有人民性和纯真美的根本原因。其次,他性格尚真,以真为美,以伪为恶。《宋书本传》赞他“率  相似文献   

12.
谈陶渊明的“乞食”与“躬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形象似乎也经历着一个发展过程,由“隐士”、“徵士”到田园诗人,再进而到农民诗人,甚至成为“农民社会主义”者。总之是越来越“革命化”。为了使这一论点具有说服力,就要论证他的生活是劳动化、贫困化的,是与一般普通农民一样的,于是,一些人硬给他穿上了几件带有现代化痕迹并不可体的衣服,被描绘成了与他的本来面目并不完全一致的形象,似乎归隐后的陶渊明真的成了衣褐荷锄躬耕陇亩的农民诗人,晚年甚至还作了沿门乞讨的叫化子。 事实真的完全是这样的吗?我们还是用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考察他,还他以本来面  相似文献   

13.
王士祯论理学家刘子诗作“往往多禅语”,其实不尽准确。考刘氏诸诗,大部分并非“多禅语”,并不乏“形神兼具”“驰骋痛快”且含“讽刺”之作,显然与把恪守道学和作诗看成“第一对病”的其他道学家有很大不同。这和他两宋之际所身遭的家仇国恨密切相关。所以他的诗或痛陈时政,或借古喻今,慷慨悲歌,毫无“迂腐粗糙”之气。就是他归隐后,也未忘天下忧,而且“躬耕”的生活使他的诗作更贴近了现实。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从仕到隐大致走过了努力求仕、欲罢不忍和坚决退隐这样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期间诗人的心境也是处在一种矛盾苦闷当中,而只有到坚决退隐之后,诗人的心境才趋于平静.他的行役诗较好地反映了其走向归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揭示出陶渊明的归隐是其对自由人格追求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留下一百二十多首诗,田园诗是其中最富独创性的奇葩,少量为出仕前躬耕乡里时所作,多数是公元四○五年弃官归隐后的作品。这些诗篇,最能代表陶诗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这个流派首次获得的丰硕成果。它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作诗意化的体验和表现,其具体美学精神是对任真自然、身心自由境界的追求;是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是委运随化、坦然接受死亡的生命态度。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和生命态度四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完全背离了传统文学对死亡意识的阐释,他调动思维的超常想象与直觉体验,开拓死亡过程及死亡来临前后的艺术空间,对死亡过程进行创意性描写,诱发对死亡的客观命运的探询以及死亡意向的捕捉与死亡艺术的美学呈现,死亡成为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本体呈现.但是,在残忍的暴戾的死亡和随意放逐生命的背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家悲悯人生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孟子"居仁由义"思想及其渊源,并由此论及这一思想对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不同人生 阶段的影响:一,居官时仁政爱民,执义而行;二,归隐后仍以仁义立身,为道义而创作。  相似文献   

19.
朝鲜朝文人徐居正怀有非常浓厚的"归去来"情结,他将陶渊明作为人生与官场的指向标,希望在建立功勋后急流勇退,辞职回归家乡广津隐居.但是,这与以往文人官场不得志辞官归隐情况截然不同,徐居正一生深受朝鲜王朝五任国王宠信并一直担任重要官职,多次乞退未果后,身在官场的徐居正只能违背自己官场原则作诗文以"归去来"意象表达他不贪恋官场、脱离樊笼、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的高峻人格.  相似文献   

20.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田园有着特殊的关系:入仕前性好田园,出仕时心系田园,弃官后回归田园,晚年终死田里。总之,他的一生由田园而误入官场,又从官场而返回田园,在回归自然、躬耕田园、找到归宿,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达到人格的升华与诗品的精醇。这在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对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躬耕田园之举,当今的学者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