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谷是晚唐后期重要诗人,近20年来郑谷研究逐渐深入。学界在生平事迹的考证、诗集的整理、作品真伪考辨以及郑谷诗歌的艺术特点、渊源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郑谷研究也存在考证结论缺乏确凿证据、不够重视已有研究成果、选题立论及论述单一重复等问题。郑谷研究拥有相当广阔的前景,有待于学者去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郑谷诗歌的悲剧特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谷是唐末诗坛一位名家 ,其诗是晚唐五代诗风演进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后世褒贬不一。本文观照郑谷的生活道路、心路历程 ,试从仕殇、世殇、文殇三方面来揭示其诗歌的悲剧特征 ,并对其诗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郑谷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与当今文学史所列举的几位晚唐名家相比,他或许只能算作一位二流诗人。但是,在晚唐诗歌史上,他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如纪昀所言:“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足为晚唐之巨擘矣。”对郑谷的诗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晚唐诗歌,而且也会加强对晚唐一些一流作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崔霞 《人文杂志》2005,(6):118-120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郑谷诗歌创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变化,将其创作分成三个阶段,并就每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变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段双喜 《江淮论坛》2012,(1):154-160,81
晚唐袁州及第进士数冠甲江南西道,成为袁州诗歌兴盛的标志。郑谷退居宜春时,齐己、孙鲂等往来学诗酬唱,这里成了唐末诗歌活动的一个中心。袁州沟通湘、赣二水,中晚唐诗人往来不绝,而五代时期,此地两国对峙,形势紧张。地理优势丧失了,其诗歌优势便向周边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6.
晚唐郑谷有《献大京兆薛常侍能》一诗。赵昌平先生《郑谷年谱》谓 ,咸通十三年 (872 )春 ,郑谷在长安应试落第 ,归宜春。此诗作于此年或下年春季 ,薛常侍即薛能。但《全唐诗》又有注 :“一本无能字” ,提示我们此处“薛常侍”未必一定是薛能。《旧唐书·懿宗纪》记咸通十一年(870 )“十月 ,以给事中薛能为京兆尹。”但未见其为检校散骑常侍的记载。又郑谷该诗语气颇不像年轻时亟亟于科举之作 ,倒像是厌倦官场、欲归不能时的作品。所以如云此诗作于咸通年间则疑问重重。根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郑谷于昭宗乾宁元年 (894 )任右拾遗 ;乾宁三…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的《郑都官墓表》与郑谷生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现的《郑都官墓表》与郑谷生平黄震云郑谷.世称郑部官,是唐末五代享有盛名的作家之一。然两唐书无传,其它诸书亦不过片言碎语,故其生平事迹不知其详。研究者亦鲜有问津。1987年,巴蜀书社出版谭优学先生《唐诗人行年考》,内有郑谷行年考一则,据《唐诗纪事》...  相似文献   

8.
承续着元和艺术创新精神并促使诗歌境界进一步深化拓展,创造了唐诗艺术史上最后繁荣局面的重要诗人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温庭筠、段成式等人皆于宣宗大中末、懿宗咸通初相继辞世,唐诗的发展 也就进入了最后的衰微阶段.当然,就诗人数量及创作活动而言,这四十余年诗坛其实并不寂寞,除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罗隐、吴融、郑谷、韩偓、韦庄、李山甫、于(氵贲)、曹邺、唐彦谦、方干、司空图以及诗僧齐己、贯休等较具特色的诗人外,还活跃着许多小诗人,如与郑谷交游之张乔、许棠、喻坦之、剧燕、任涛、吴宰、张(虫宾)、周繇、李栖远、温宪、李昌符等人合称为“咸通十哲”,另有沈云翔、林绚、郑玘、刘业、唐珣、吴商叟、秦韬玉、  相似文献   

9.
郝凤彩 《阴山学刊》2007,20(1):25-31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方干、郑谷、曹邺、司空图等人面对末世衰代,胸有大志,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尽管思想和人生态度有别,但其悲观心理与绝望情绪是一致的。他们提倡隐逸冲淡文学,书忧愤于江湖隐逸之别途,系淡漠于山水田园之致景,构成了晚唐诗坛一个涵盖面更为广泛的诗歌流派——隐逸冲淡诗派,代表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开始时代一部分士大夫文人于无奈之中消极避世的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文倬天编《三水县志》,卷四《艺文志》载郑谷诗《春过郇邑》二首。其一云: 百里花封俗化淳,名踪盛迹半犹存。 峪评白虎藏岩洞,地涌金泉过石门。 旧县城(秀页)三水镇,故家树老五林村。 碑残堕落夫人塚,苔藓年年长泪浪此诗题下署唐·郑谷,名下注云:“宜春人,号郑鹧鸪。”今按:《全唐诗·郑谷集·鹧鸪》题下注云:“谷以此诗得名,时号为郑鹧鸪”又:该志卷二《地理·山川》“白虎峪”条:“白虎峪在邑西北  相似文献   

11.
12.
英汉语中“色彩词”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 ,都有很多表示色彩的有趣词汇 ,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很大作用。本文试图对英语中几个最常见的表示色彩的词 :red ,black ,white ,blue,yellow ,green加以探讨 ,指出它们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所包含的不同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印度河科希斯坦地区,以及流经该地的印度河及其主要支流的地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法显自陀历国至乌苌国的旅行,以及宋云、玄奘关于这一段路线的记载作了探讨。本文还介绍了奥雷尔·斯坦因1941年对这一地区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番荔枝科囊瓣木族植物叶表皮形态的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荔枝科囊瓣木族Saccopetaleae Hook,f.et Thomson植物,中国有5属10种,其中囊瓣木属Saccopetalum Benn.,属独活属Miliusa Lesch,ex A.DC.,蚁花属Mezzettiopsis Ridl.,澄广花属Orophea BL.等属的分类位置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有争议的四个属的植物,进行了叶表皮形态的观察与比较,为正确划分它们的分类位置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5.
Horizon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的Ho-rizon是狭隘的、“平面”的。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运动进展的一个维度,就是这种Horizon不断被扩展:伽达默尔将历史的因素补充进去,提出了“视域交融”理论;海德格尔则对Horizon作了一种立体的扩展,Horizon成了人们存在的境域;梅洛·庞蒂在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础上,指出厚度、身体、他者等不可见者都是我们存在的Horizon,丰富了存在的理论;德里达则批判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场的形而上学,将不在场纳入Horizon之中。Horizon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现象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史语境看 ,康德将道德置于绝对先验基础上 ,力图建立伦理学的最高理论理念。尽管这是为道德合理性作论证的一次最卓越的努力 ,但从现代性问题语境看 ,这却是一次失败的努力。康德以后的伦理学越来越远离康德的理想而接近生活现实。这一思想史趋势可从舍勒和麦金太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窥其大端。虽然舍勒和麦金太尔立足于保守主义立场 ,但他们所作的历史分析却又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有某种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王魁星 《兰州学刊》2011,(3):125-132
至正二十年(1360)后,宋濂逐步完成了由隐逸之士向皇帝侍臣的角色转变。这一变化,使他的诗文观念及创作均呈现出了异于以往的风貌。笼统地以"台阁"代称宋濂后期的诗文风格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宋濂虽有一些颇具台阁气息的诗作,但这些作品与稍后出现的台阁体却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与渴望归隐的恋乡之作共同构成宋濂后期诗歌的两大题材。颂圣应制之文在宋濂文集中也仅为少数,远非他后期散文的主流,墓志铭、塔铭等类应酬之作才是他后期文章的主流。而宋濂后期的传记文在题材方面多有开拓,在技巧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此同时,游记散文同样不乏佳篇。  相似文献   

19.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然而从存在、语言与人的本质关联发现,言与意这一对矛盾表象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陈述已"有"的东西,而能够依托于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从"有"入于"无"之际不断创造出新的意义来.同时,文学话语又总是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地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无"中生"有".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恰恰只有这种"前逻辑"的诗的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文学话语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