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性的认识基本上是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对其语法功能的分析也比较全面,但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秦汉文献,运用的是西方语言理论,因而常常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本文主要谈了二个问题;(一)比较分析了《马氏文通》对各类词的认识,根据汉语实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二)着重讨论了《马氏文通》在词类问题上的一个主要观点:“字无定类”,指出:所谓“字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取消了词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转词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句读成分之一,是动字的一种连带成分。《马氏文通》卷十彖四是论述转词的专节。转词节论述了转词的三种类型、两种位置,讨论了转词“有介字为介”和“无介字为介”两种情况,还归M出转词所表示的几种意义,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转词节却始终未给转词下明确的定义,在给转词划分类型和归纳意义时也有所遗漏,有些分析与前文矛盾,有些提法不够准确,还有明显的笔误。  相似文献   

3.
笔者分析《马氏文通》的词类观,说明《马氏文通》中各词类的内涵,重点分析了其词类划分的标准。我们认为,汉语语法学史上认为《马氏文通》词类划分标准是意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必然结果是词无定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汉语语法学史上从来没有单凭意义来划分词类的,《马氏文通》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字无定义"中的"义"是由上下文凸现的义位;一个多义词可因义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词性,分属不同的词类。这种科学性是《马氏文通》的词类体系经百年批判而不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它开创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本文拟从“词”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文通》里的“词”(sentenceelements)、探讨马建忠的语法思想。一般来说,句子成分是组成句子的构件,确定句子成分则是句法分析的重要步骤。《文通》的词相当于今天的句子成分。它共有九种,即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前词和后词。《文通》卷十“句读论”中,只讨论了起词、语词、止词和转词等四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将汉语虚字划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三大类,建立起汉语虚字体系。其将助字的作用概括为“传信”、“传疑”两种是科学而允惬的。以“也”、“矣”二字为例,将《马氏文通》与前此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作比较,《马氏文通》之分析细致、后出转精显然可见。关于“也”、“矣”二字区别的论述、关于助字合用的论述,是马氏助字理论的突出成就。马氏继承了我国传统经小学讲文法而结合以文势及声音的研究方法,其关于助字运用之精蕴等等的论述精彩纷呈。马氏在分析汉语句子时,已经明确具有了层次的概念,这早于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层次分析,尤为可贵。马氏的缺陷,在于时有烦琐或者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对《马氏文通》研究的贡献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他的《中国文法要略》继承和发展了《马氏文通》的语法理论 ,他的《重印〈马氏文通〉序》对《马氏文通》进行了极为恰当的总体评价 ,他为孙玄常著《马氏文通札记》所写的批语体现了他对《马氏文通》研究方法的指导 ,他与王海合编的《马氏文通读本》 ,是《马氏文通》迄今为止的最佳版本 ,他的《汉语语法论文集》里也闪烁着《马氏文通》研究的许多珠玉。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的句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以句法为核心,以句、顿、读等语法单位,和作为句法成分的词、表示隐性语法语义关系的次所建立了系统的语法体系,不仅以它的科学性奠定了汉语语法学的基础,而且也以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启迪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已经认识到了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由于"字类假借"说的多次出现,以及研究者们的不同理解,这就经常引发了关于《马氏文通》究竟是持词有定类说还是持词无定类说的争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马氏对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9.
词类划分及划分标准自《马氏文通》以来在汉语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争议。现在对《文通》的客观评价使得我们对其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认识到《文通》划分词类的标准并不是根据意义。其对汉语词类的划分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先进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词的语法位置划分汉语词类等这些当今的理论都可以在《文通》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在建立我国汉语语法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它在构架汉语语法体系、划分汉语词类并定下名称、确立汉语语法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立下了不朽功绩。《马氏文通》的严重缺憾并不在于机械模仿西方语法“葛朗玛”,而是在于把许多无指代词当作动词,把句末语气助词“者”当作代词这两个问题上。这给后世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勾画了《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一、字类(词类)——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二、词(句子成分)——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前词、后词、状词、断词;三、句读——顿、读、句。在描述《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过程中,边述边评,述评结合。最后,对《马氏文通》作了总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在“正名卷之一”、“论句读卷之十”中较系统地了论述句子成分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论述也散见于对实词、虚词的分析中。界说十一:“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这里的“字”相当于现在的词,词与词组合,并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形式,便是句子。这个定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句子概念已基本吻合。句由句子成分构成。《马氏文通》把句子成分称为“词”,共有七个: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司词、加词和转词。其中前三个(包括表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取消宾语这一句成分,将这一结构成分归入补语(与现代通说补语范围不同)之中,笔者认为甚是合理,尤其是用于古汉语(文言)分析。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学语法书——马建忠《马氏文通》确定汉语基本句成分、中国第一部语体语法书——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确立句成分中心词分析法以来,汉语句法成分分析的  相似文献   

14.
《虚字说》的虚词理论及阐释方法对《马氏文通》产生深刻影响。两者都反对“缘词生训”的阐释方法、同受文气论影响、皆为蒙童所作是《马氏文通》之所以会接受《虚字说》虚词理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汉语虚词作研究是自《马氏文通》开始的。虚字学说作为《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其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识,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对《马氏文通》的研究,虚字方面比较薄弱,因而对它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只有全面认识理解《马氏文通》,才能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因此,在其问世的百余年间,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统观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从传统的句法、语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本文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理论,对散布在《文通》中的零碎的、不自觉的体现语用思想的内容进行了扒梳整理,发现《文通》中的“起词”蕴含着汉语主题结构思想的萌芽,并用《文通》中的观点和例证一一呈现了这一语用思想,展示出这部“开创性不朽之作”的又一开创之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关于汉语语法研究,但直到1898年才出现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之后,汉语语法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被人们进行探索,研究。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氏文通》发表以前,第二阶段是《马氏文通》发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断词”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词”是《马氏文通》句法体系中的一个术语。本文全面检查了《马氏文通》有关“断词”的内容,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领会作者本意,理清它的头绪和体系,揭示“断词”所指三方面涵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为”“有”“犹”“必”“尔”等具体字的剖析,指出《马氏文通》诸多矛盾之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断词”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读本》“词语索引”中几处“是”归于“决词”的处理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指出《马氏文通》的语法框架是模仿西方语法而建立起来的;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也有不少模仿西方语法的地方。研究《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的模仿,对于汉语语法学史、汉语语法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描述了汉语语法特点,创立了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学体系,开创了汉语语法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