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从庄子理想人格的根本入手,以探讨其理想人格在文学创作中的延展为基础,将庄子与西方哲学家尼采及萨特推崇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深入比较,得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庄子人生追求的重要部分,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不同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则是庄子理想人格中的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自由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反映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多。借鉴庄子的“自由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传统哲学总的来说是重人的哲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或由此而获得一个怎样的理想的人格,是传统哲学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在各家各派是没有异义的.但是,由于孔子、老子及庄子各自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态度不同,儒家与道家、及道家之间塑造的理想人生境界或理想人格是有区别的.这里简要谈谈儒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美好的“道性”,而人性是对“道性”的衍化,因而人性是可塑的。庄子的人格理论,既具有朴素学习论观点,又具有神秘的色彩。同时,本文还从庄子的大道理论下的理想人格、真人人格以及庄子的实际人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庄子的实际人格极其复杂。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想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美”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 ,它在道家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都贯穿着“大美”的思想。在庄子美学中 ,“大美”思想与其崇尚自然之道、推崇淡泊无为的人格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美”的思想内涵包括澹然无极、寂漠无为的自然美品格 ,朴素、本真、天全的真美形态 ,浩瀚博大、雄浑磅礴的壮美境界。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以及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思想对苏轼的人格境界影响颇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认识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站在“道”的高度,以相对的眼光看待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顺任自然;其次,就价值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超越“有用”,追求闲适、优游自在的生活;再次,就修养论而言,苏轼静心养性,培养一颗处变不惊,旷达、虚静之心,深得庄学全生保真之旨;最后,就人生境界而论,苏轼追求“神人”、“圣人”、“至人”和“真人”的境界,摆脱世俗的忧患得失,追求庄子式的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真人”形象是承继老子的“婴儿”意象而来,但庄子已赋予了他更多的意义。“真人”带有“天性”、“真心” 与?‘真诚”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更多的是庄子所创造的一个具有“天人合一 ”色彩的理想人格形象。庄子“真人”形象对培养开阔 心灵构建理想人格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把道家“小国寡民”式的“至德之世”,当作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加以追求,正是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学说特质,也是他否定社会现实,崇尚自然,强调返归自然的自由精神所致。庄子的理想人物,虽有“神人”、“至人”、“圣人”、“真人”等的称谓,但其“得道者”的本质与境界都是相同的。尤其是对“道”的礼赞,对“大美”的幢憬、追求,对“畸人美德”的注重关切,都使庄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物,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从《新原人》看冯友兰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所讲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其实也是理想人格的型态。这里的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不是自然的的礼物,人必须自觉地用一种工夫,才能得到。这种理想人格的修养不仅需要对宇宙人生有最高的觉解即“致知”,还需要对此觉解的常注意即“用敬”。  相似文献   

12.
道家发展到庄子阶段 ,其研究重点也由自然本体转向了生命本体。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个体存在与自由的问题。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庄子认为要求得自由 ,达于逍遥 ,必须抛弃文明与人生所造成的负累 ,与“道”沟通为一。庄子以“道”为理想目标 ,以“文明之灾”、“人生之蔽”为对象物 ,以“逍遥游”的修炼境界为纽带 ,完成了其超越观的理论构架。但由于时代及其自身的局限 ,使这种超越仍不免留有复古、宿命和阿Q式自慰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庄子以“至人”为理想人格 ,其特征是 :与天为一、无为无己、形全精复。其中流露出的美学思想正是当代高校美育所要借鉴的 :至人最美 ,至人之美突出精神美 ,知识分子通过“坐忘”而成至人。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对与时俱进的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任务的最新概括 ,也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能力、意志、信念、理想、性格、情感、智慧、境界等人格向度的时代要求和合理定位。以“开拓进取、理想信仰和忠诚人民”为基本人格向度的共产党人 ,必将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庄子笔下的“小”“大”之别,是世俗认知与理想中的“道”的差距世俗社会以“小知”为求名逐利的工具,而对大道则弃置不理;庄子描绘他理想中的大境界,并提出了如何“用大”的方法问题。庄子提出的“大道”与我们现代社会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有相似之处。走知识与道德的路线,是通向“大道”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庄子提出“泯是非”,即泯灭人的判断行为和价值标准,借此来超越知识,这种“化其道”的境界与“不死不生”的悟道结果相通。庄子自由可归结为“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庄子“真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大宗师》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通过《庄子》全书的比读,可知真人是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材料来源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