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迅小说整体上给人的阴冷、深沉而刚健的审美体验缘于其深层的“黑暗情结”,它以人物的不确定性及其阴暗心理、环境的黑暗性和阴冷性、叙述语调和聚焦视角的悲剧性呈现出来,由此充分实现了他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启蒙意图,传达了他对人生悲剧性和生命悲凉感的真切体认,使作品获得了传诸久远所必具的生命因素,创造了中国悲剧性艺术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2.
有的评论家曾指出巴金的作品“没有一本是平静的、和悦的,他不曾有过灵魂的宁静,他的拿手文章是悲哀,“他是人类苦难的歌人”。事实上,巴金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包含有悲剧性的故事,笔下人物也大都有悲剧性的命运。他给自己那些心爱的人物常常安排了不幸的结局,即使杨木华大夫,作品最后也暗示了她的死亡。在这些悲剧人物中,作家尤其喜欢写优美的女性,写各方面都超过男性的女性。李静淑与杜大心、张文珠与李冷、李佩珠与吴仁民、鸣凤与觉意、瑞江与觉新……直至《纪念萧册》一文中的萧珊与巴金,他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生活在毁灭和希望…  相似文献   

3.
《人生》以悲剧性叙事结构成功地表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文明相冲突。作品妙用具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呼唤浓郁的地方文化、讴歌真善美的永恒爱情;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烘托作品的悲剧主题。使视觉色彩、听觉音乐和作品的悲剧性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实现了作品的悲剧性审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命意识、超越动机、动机与效果悖反、两难境地几方面,阐述《罗生门》思想的悲剧性;从作品的题解、意象、情节构筑,阐述《罗生门》艺术表现的悲剧性,进而认识作品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对环境的反思,从而认识它的价值和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的生命意识 ,是他人生观的核心和作品诗意所在 ,构成其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精神底蕴。海明威的一生 ,是深刻体验生命悲剧性的一生 ,也是致力于对生命悲剧性的克服、反抗的一生。海明威的生命意识包括人生悲剧观和英雄主义两个方面 ,体现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解和生存方式的探求。他的心灵承载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和根本悖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创作 ,验证了人类的超越精神和自由意志 ,为现代西方人在理想缺位、精神空虚的时代 ,指示一条不背弃崇高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以及悲欢离合。人的情感非常复杂细致,但基本上似乎可以归入悲喜两类。凡是这种悲或喜的社会现象,被文学艺术家表现在文学艺术中,我们就称这是具有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作品。读者和观众在欣赏这些优秀作品时,深受感动,或者流泪,或者发笑,从而获得美感。因此,我们就将悲(悲剧性)和喜(喜剧性),象美和丑以及崇高和滑稽一样,作为一对审美范畴。悲和喜集中体现在悲剧和喜剧之中,悲剧和喜剧这些戏剧种类,自古希腊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这和其他具有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并不完全相同。剧作家创作悲剧或喜剧,以什么为基础呢?他根据他的悲剧人生观(或称悲剧意  相似文献   

7.
《雷雨》以错位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表征,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人的内在欲望两个方面探究了人的悲剧性存在.作品中,由周、鲁两家构成的这张命运之网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极具毁灭性与悲剧性,这种破坏性冲突力量的形成根源于剧中人物家庭角色的错位.错位的家庭角色成为剧作组织冲突线、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以及塑造人物性格、探究人性奥秘、开掘人生悲剧性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海明威的经典著作《老人与海》中存在的悲剧性意味及其宗教仪式,发现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被神化的渔夫,这说明作品中悲剧性意蕴是一种叙述策略,目的在于凸显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小说极易被误读的地方很多,而性及颓废、感伤既是郁达夫作品的内容,也是其作品的形式,更是作者通过叙述技巧与文学阅读之间达成的一种反常化美学效果。郁达夫小说中的“人”是要通过人的自然性内容的露骨表现,完成他对人的社会性的怀疑和“轻视”及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和思索。  相似文献   

10.
帕斯捷尔纳克的著名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作为一部悲剧性的经典,除了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和拉拉的悲剧性艺术形象外,安季波夫的悲剧性形象也是非常典型与突出的。从这悲剧艺术典型身上,了解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以进而解读安季波夫悲剧性与苏俄近50年历史进程中政治与社会悲剧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陈昌平的小说在一种吊诡叙事中对生存的境况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掘,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的吊诡带出生命个体与历史语境的矛盾关系;崇高的消解与找寻崇高的吊诡让我们在反思与坚守中感受生活的无奈与坚守;承认荒谬却不认同荒谬的吊诡敞开了更多本真生存可能。  相似文献   

12.
苏童在“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努力挖掘被主流话语遮蔽的民间生存方式。他对质朴、简单的生存伦理和生活方式的书写,使我们在其阴郁的小说世界中,窥见了人性的温暖、晦暗生活里的亮色。苏童延续近三十年的“香椿树街”写作,见证了一个作家从先锋到民间、从逃离到回归、从人性之恶到人性之善、从晦暗到澄明的写作变迁。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特色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风格基本倾问是浪漫主义 ,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然主义 ,这自然主义因素 ,既体现了郁达夫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作品的格调 ,本文在更深的层次上 ,进一步探讨郁达夫小说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具体表现 ,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史诗式结构和心理描写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展示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宏阔视野与把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表现的创作原则,决定了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质。托尔斯泰革新和完善了欧洲开放型长篇小说艺术,创造出了近代史诗式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托尔斯泰拓展了人类精神世界这一广阔的艺术空间,又为心理描写创造了多种独特技巧。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得以清晰展现  相似文献   

15.
艾伟是一个擅长小说写作的新锐作家。在日益喧嚣浮躁的时代里,艾伟的小说却在不断演绎人性深处的奥秘,并因此而获得一种可贵的精神的厚度,他善于将人物置于非常情境中去看取人性的变化,原罪与救赎是他的小说在向人性深处掘进时一个不断被言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使其小说创作充满了浓重的感伤主义色彩.从早期的"情感小说"到后来的"留学生小说",分别从"人类情感的困境"和"生存的两难和尴尬"的不同角度展示了人生的无常感、历史的苍凉感和文化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伤感小说是时代精神的扭曲折射,是觉醒之后新路难觅的迷茫,其内在题旨是与五四精神并行的。达夫小说的伤感情调,是他个人气质,不幸经历、美学情趣和社会现状交融的结果。作者在感伤的背后热望个性解放的实现,他以自己的声音加入了五四新文学的合唱。尽管他的作品有明显的局限,但对其影响与贡献应给予于科学评价。他的主情小说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弘扬情感的真诚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东里是韩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纯文学作家,他的小说神秘而哀伤,唯美而蕴含哲理。金东里不仅在他的散文当中多次提到了生与死,人与神、人与自然的问题,而且在他的写神小说中也暗含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韩国很多学者撰文就金东里的这些思想发表评论。本文以金东里的散文和一些韩国学者的文章为例证,通过分析金东里的写神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寻求金东里向读者传递的哲学思想,最后得出结论,在金东里的写神小说中蕴含了生死合一,人神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小说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的各种丑恶罪行,赤裸裸地揭示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这与莫里亚克早年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品钦小说的"熵"定律视角和寓言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钦的小说从"熵"定律视角说明了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处于巨大的封闭体系里,从而无可挽回地走向衰竭。品钦的小说同时试图用寓言化叙事构建起新的意义文本,寓言化叙事也就成了品钦破解"熵"定律的文学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