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     
"许多校长、教师之所以对奥数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与其他科目相比,奥数在考试评价、选拔生源方面更有区分度,奥数学得好就说明学生发展有潜质,于是,奥数被看作丈量学生素质的唯一尺度。"——《人民日报》刊载系列评论反思"奥数热"。"如果当初没出来打工,我现在一定和我母亲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背着娃娃下地干活。  相似文献   

2.
岳纯 《现代交际》2011,(3):171-171
古人云:"有威则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教师的威信不是外部给予他多少权力而获得,而是在教育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刘小静 《职业》2011,(23):147-148
曾经有位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写教学后记,则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金亚白  杨雪 《职业》2011,(18):99-100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能力的能力。如何做到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常州信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与时俱进,在坚持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为原有的"三自"学生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大胆开展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学生管理系列活动,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鲜活个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通常是指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的一些列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思想、服务学生生活的非教育性活动。文章将通过对西方的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反思我国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中得到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范卫庆 《职业》2011,(20):137-137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反思通常指自我的精神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教学改革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能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相似文献   

7.
刘永奎  王会雪 《职业》2014,(15):38-38
新课改将"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发现为灵魂"的教学构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切实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8.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整理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它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抽象和概括。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反思学习,并积极创造反思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但是,目前,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反思学习这一环节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9.
王昌银 《职业》2011,(35):79-80
传统的课堂模式大多是单纯的"授—受"知识活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不仅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付勇  刘兴 《职业》2012,(12):172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黄清锋 《职业》2011,(12):32-32
实训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能力。"7S"活动是一种规范行为、提升职业能力的活动,源自于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即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管理的制度。将现代企业"7S"管理模式引进校园,引入实训室,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训练培养职业能力,必将会使学生缩短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着力推行"7S"管理。  相似文献   

12.
陈杰 《职业时空》2014,(12):97-99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着"不容易"、"不合理"、"不科学"、"不乐观"等问题,基于此,从厘清资助对象、奖助分离、加强心理教育、提升勤工助学活动和加强学生思想引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为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吴晓娜 《职业》2011,(12):158-158
一、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新型师生关系是模块教学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便会集中精力地听课、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讲起课来也津津有味。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倾向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个人品质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职业学校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而理智性相对较弱些,对那些他们认为"合得来""看得上"的老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模块教学是教师智慧施展的过程,教师对每个学生满怀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14.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职业》2012,(2):99-100
一、启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学生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上高中、考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这使得技校的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越来越少,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技校招到的部分学生甚至是中学的老大难学生,成绩差、纪律差、厌学,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事,经常是"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有些学生甚至将上课称之为"坐牢"。  相似文献   

15.
孙彦彦  任洁 《职业》2011,(12):39-39
作为一个教师,笔者认为在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其是在技工院校当中,只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希望传授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关系又是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学生总是认为教师和他们处在一种对立的位置上,如何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目标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学"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远远没有在"教"时掌握得透彻。那么,让学生自己来教自己也应该会有类似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拼板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郝淑真 《职业》2011,(18):72-7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多年来,在德育工作中笔者坚持以"放低起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德育人"为核心,利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迁移教育,塑造了学生的健康心灵和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7.
周舒 《职业》2011,(17):167-168
很多中职生对数学"敬畏三分",更有甚者"完全绝缘"。当然这与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关系,但更多的原因是他们对待数学的态度——消极。有不少中职学生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学好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或技能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18.
金凌芳 《职业》2011,(27):75-76
档案袋(portfolio),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来源于艺术家的作品档案袋(artists portfolio)。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有意识地保存下来,供自己反思或供他人评价分析。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用于教育评价中,指专门收集和记录学生的作品和参与活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李玉霞 《职业》2011,(18):39-39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笔者认为"乐"的前提必然是"兴趣",离开了这一点,就无法达到"乐"的境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并最终学好要掌握的知识。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重点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面笔者就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王慧琰 《职业》2011,(18):71-71
中职德育教学,如果沿袭中学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停留在让学生记忆、背诵的层面,照本宣科地从"量"上"完成"教学任务,对每个德育教师来说,都是驾轻就熟、轻松自如的。然而,如果把德育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心底接受、认同,进而提高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日后的学习生活,从"质"的方面达到提高德育素质的教学要求,则需要教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