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南北宋词异同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显著.北宋词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多即席配乐而作,多自然感发、率情之作;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逐渐演变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清人在朱彝尊之前大都喜爱北宋词,朱彝尊之后南宋词备受推崇.事实上,北宋、南宋之词,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北宋词处于词的兴起期,南宋词处于词的高峰期,这是词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邓子勉 《兰州学刊》2006,(1):98-100
对两宋词体派的界定,一般认为是始于明人张铤,后人多主此说。应该说论宋词之体派,始于南宋。南宋时期奢谈诗歌体派,而论词之体派,就是濡染这种风气的结果。自北宋以来,于《花间词》外溢出的词风不只其一,而析宗别派,叉是南宋文坛的风气,尤其是对诗派的论争,作为“诗之馀”、“诗之流”的小词,也就被包容其中了。南宋论词之体派,主要涉及有白石衣钵和传承东坡两家,而点击苏轼的频率较高,情形也要复杂得多。苏词的反传统性为南宋词坛所青睐,除此之外,词为亡国之音的诗教观、词的雅化运动、道学家的参与等,更是左右南宋词学体派观趋向于反传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格律派词人吴文英之《梦窗词》,幽邃丽密,索解甚难,论者比之于唐诗中之李商隐。本文就其五首词之读解问题,与陈洵、杨铁夫、俞陛云、刘永济等近世词学名家商榷。  相似文献   

4.
乔力 《天府新论》1997,(2):71-75
若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着主体创作意识共作品间显示的审美特征去考察唐宋词萌生、发展乃至嬗变的整个进程,那么,自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约略为1068—1207)的140年,可以视为其鼎盛阶殷,名家蜂起、诸体人备而众美咸集,由之将曲子词推向辉煌的颠峰。不过,两宋词如春兰秋菊,风貌格调各具胜境,形成鲜明差异,追踪这中间的转变轨迹,则正在于北南宋之交的一段时期,即自北宋钦宗靖康初(1126)到南宋高宗绍兴末(1162)的大约三十余年间。回顾北宋中后期词,先是苏轼全面革新词风,复归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综》编纂之意图,是为了推尊词体,使创作归于醇雅。编纂《词综》之际,朱彝尊内心的亡国隐痛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是,抗清意志已经渐渐淡漠。所以,《词综》的编纂,是为了宣扬自己宗尚南宋,以姜夔、张炎词风为正的创作主张。《词综》推尊南宋词,意在倡导南宋词的“辞微旨远”,达到救明词之弊的目的,尤其是廓清《草堂诗余》给明词带来的淫逸卑下、琐屑的弊病。《词综》扶持绝学、宏开宗派的功绩,在清代影响至深。从总体上评价,《词综》当然是功大于过,后人的评论也是褒多于贬。  相似文献   

6.
南宋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三家的和清真词是南宋词坛尊奉清真的典型代表,其词堪为清真规范词律之功的可信参照,可供了解清真词的审音用字之法,并勘正清真词传刻中的舛误,也是词家在实际创作中接受清真词的直观样本,可俾研究清真词影响南宋词坛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7.
终结共总结:论宋末元初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结共总结:论宋末元初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乔力南宋末元初词与南宋后期词共同构成唐宋词鼎盛阶段之后的深化阶段,是其后半部分,也为历经约六百年漫长进程、臻达文体之极至的整个唐宋词降下辉煌的帷幕,它由宋度宗咸淳元年(1205)始,截止在元仁宗延佑七年(1...  相似文献   

8.
从本世纪30年代初刘毓盘著《词史》和王易著《词曲史》面世以来,我们已有了多种词史或断代词史之类著作;只是还不见一部写南宋词的专史。毋论词学家对南宋词或褒(如朱彝尊)、或贬(如王国维),但都承认它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以存词数量之多远迈前代,而且在风格、题材及审美技艺诸方面都有长足进展。因此全面、准确和深入地总结南宋词的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南宋词史》的著者对自唐至近代的词史作了宏观考察,从而确认南宋词为词史上的巅峰。本书紧紧扣住这一论旨,对南宋词的发展,演变及其高峰形态进行了全面论述,并深层次地探讨了其审美特征和形成根由。著者还详细地分析了南宋词之所以超越唐五代词、北宋词及清词的各个方面,以图弥补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它评价偏低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古池残水露新荷──读陶尔夫和刘敬圻的《南宋词史》钱鸿瑛对南宋词的评价,古往今来,意见分歧。推崇者如朱彝尊,其《词综·发凡》云:“词至南宋而极其工,而宋季而始极其变”;王国维《人间词话狈悄:“北宋风流,渡江遂绝”、“其堪与北宋人颌顽者,唯一幼安耳”。真...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国时期的论词绝句,普遍体现出两大倾向:一是在取径宗范上,表现为由习效姜夔、张炎转变为标举苏轼、辛弃疾;二是在艺术尊尚上,表现为由尊南宋抑北宋转变为抑南宋尊北宋。晚清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与艺术宗尚在论词绝句领域的这两大变化,是不同社会文化、时代精神所催生与引导的结果,显示出我国传统词学所内含的生生不息之精神及所呈现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1.
宋代咏物词的艺术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的特别形式的词,产生于隋唐,流行于五代而盛极于两宋。随着词作创作的繁荣,作为词的重要题材之一的咏物词,至宋也日渐兴盛起来,到南宋咏物词已蔚成大观,成了宋季词人(婉约派)借物抒情的最适宜的表现形式。蒋敦复所说“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宋诸公有之”(《芬陀利室词话》)的话,就概括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2.
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论者常以“骚雅”品评姜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北宋后期一代词宗周邦彦曾以其词的瘦劲清雅,一改词坛崇尚华艳的审美取向,从此,“诗庄词媚”不再是分野俨然而是重新整合。周词的导向作用,使词坛复雅之声鹊起。周邦彦之后的词作几乎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趋于典雅的倾向,但只有姜夔词被公认为是周词在南宋的嗣响;并且,从南宋室清朝,姜词的美誉历久不衰。这无疑是姜词艺术风格即骚雅化的魅力所在。姜词骚雅风格的内涵是什么?姜词为何出现骚雅化现象?惜乎前人对此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联系宋代文化的背…  相似文献   

13.
两宋词坛雅俗之辨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之辨始于北宋而盛于南宋,是两宋词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主题。该主题是由 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是艺术创作上的雅俗之辨,一是文化层次上的雅俗之辨。北宋的雅俗 之辨主要侧重于艺术方面,基本上是属于艺术创作论;南宋的雅俗之辨则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而 扩展到了雅俗两大文化层次的辨析,具有了“文化论” 的内涵特征。这种发展既取决于两宋时 代精神的新变,又体现了其文化价值取向在词体创作中的演变。但无论是前者抑或后者,均根 植于宋代文人士大夫雅俗并存的双重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91-95
高宗建炎至宁宗嘉定年间是南宋词风确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词坛风貌与北宋有明显不同:传统艳情之作大为减少,咏物、隐逸、祝祷、述怀、说理等题材明显增多,整体风尚趋于雅化。究其原因,家国之变、以诗为词的发展规律虽然是重要因素,但高宗、孝宗二帝对清新简远、富贵雍容、理性通达词风的偏爱以及对雅正风尚的推崇对南宋词坛走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出现往往是偶然的,但在表现诗人特定情感的过程中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意象承载着抒情者的主观情感,因而逐渐标签化。南宋时期是剑与火的时代,血和泪的时代,仇共恨的时代,宋向金称臣,岁贡银捐、屈膝求全,国家危亡、民族耻辱。面对这一切,谁还能微翠一红,浅酌低唱?南宋怀乡词不仅抒发了文人对故乡深切绵长的思念,而且在表现怀乡之思时,交织着复杂深沉的人生况味。梳理南宋怀乡词的意象群,借自然风物带给文人的生命体验,来展现衰微时世中南宋文人的末世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丽密深曲虚实相生──谈梦窗词与义山诗的模糊性赵忠山,张桂兰南宋词人吴文英(字群特、号梦窗)与晚唐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相隔四百余年,然其作品的风格韵味却惊人地相似,婉转曲折,时空错综,虚实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两宋词风由软至硬的转变过程中,传递此中消息的先行人物当属“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黄词既有豪情快唱之作,亦有婉妙蕴藉之什;而“于倔强中见姿态”,方是黄词真正特色。他援引江西诗法人词,以别具姿态的生新瘦硬、清旷峻拔之作,力纠词中柔婉熟软之风,开南宋词清健峭拔之先声。然而黄词迫踵东坡才悄,言志抒怀,率意抒写,于词之本色便嫌不足。要待同出于江西门户的姜白石出,方能以婉约为宗,兼得幽约典雅与清刚瘦硬之荧,而为世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8.
酬赠唱和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重要形式,在宋词中亦多有表现.从词体发展来看,酬赠唱和之作在南宋,尤其是孝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风格更为开阔多样.从互动方式看,南宋文人以词酬唱主要集中在即席、临别、异地寄赠这三种情况下.与北宋相比,南宋酬赠唱和词在主题、功能、艺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特色:传统的艳情题材有所退减,家国情怀大为增加,词中的脂粉气与感伤气明显减弱;词体功能从尊前娱乐更多转向文人抒情言志,词甚至充当起了书信的功能;次韵的艺术形式极为突出,文人气息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19.
史达祖是南宋中叶著名词人,词中多有“梅”、“溪”、“竹”方面的内容。这一现象,与史达祖早年寄居浙江安吉这段经历有密切的联系。由此不仅可以探得史达祖“梅溪”之号的来历,而且《梅溪词》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亦可以由此得到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清客雅词之先声:姜白石词论□王洪词进入到南宋姜夔的时代,真会有江郎才尽之感。似乎所有的“开创”、“集大成”一类的美誉,都已用给了前代那些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大词人了,不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和界定姜白石。笔者面对词史流变中的姜白石,所感悟出的,是姜白石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