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尚丹  李静 《中国民族博览》2022,(3):127-129,148
《墙盘》铭文堪称西周金文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其铭文文字较多,记载内容涵盖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从书法角度讲该铭文在笔法、结构、章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对后世书风影响深远.本文着眼于《墙盘》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重点探讨该铭文的释文、笔画、结字、章法等.结合前人的...  相似文献   

2.
当历史的脚步刚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一批专家、学者以及湖南卫视《奥秘中国》摄制组来到了千家峒古窑坊实地考察,确认了“盘山岗”上的土堆是宋元时期的一座大型窑坊,揭开了千家峒古窑的神秘面纱。这座连续烧制了200以上的窑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金钱诱惑的一些农民盗挖出不少古陶瓷。由于当时无人管理、无人知情,瑶坊受到了人为破坏,精美、保存完整的古陶流失严重。这座古窑坊出土的陶器,不但造型、釉色铭文、文字丰富多彩,其花纹装饰也别开生面,精致美观,可谓繁花似锦。这些古陶器花纹装饰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铭文和文字;二是植物纹;三是…  相似文献   

3.
宣德五年刻制的《妙济禅师塔铭》,现存北京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碑文分别由汉藏两种文字独立撰述,碑阳汉文由明代汉传佛教名僧圆瀞撰写;碑阴藏文据明代藏传佛教高僧班丹扎释口述写成。铭文记载了妙济禅师绰巴扎释为班丹扎释侄子,曾随第五世噶玛巴及宗喀巴大师受戒求法。铭文反映出明代汉藏佛教之间存在深层次的交流,班丹扎释及其领导下的僧团为促进明代汉藏佛教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孙伯君 《世界民族》2006,11(4):44-52
本文考证蒙古国肯特省契丹大字刻石上的文字为纪功铭文。由于国内外现存有确切可解读年号的契丹大字刻石非常罕见,因而此刻石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此刻石的发现过程,其次结合《辽史》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考察,最后对照汉字、女真字以及已经解读的契丹大字,对石上所刻文字进行了初步释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简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古代书册、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经济、医学、地理、历法、农技、碑铭、拓片、文书、档案、方志、谱牒、民俗以及乡规民约和口碑文献等领域。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分为两大类,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有文字类的民族古籍包括:各民族文字及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历史文书和文献典籍;用汉文记载的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内容的古代文献典籍;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碑刻…  相似文献   

6.
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民族内部和外部进行交往的媒介。所以,民族语言除了具有思维思索的功能、社会政治文化的功能之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现出交际认识的功能。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状况既反映了该民族自身发展的水平,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的反...  相似文献   

7.
教千年来,汉字在约定俗成和不断规范中形成了自己的体制原则。它在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使用与传播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发生了种种变异,经历了五种形态汉字汉文→汉字某(民族)文→某族汉字→自创民族文字→新“书同文”和大字符集建设,并因而形成了汉字系文字以及使用汉字系文字的国际区域。汉字的这种变异与地理、历史、儒学、宗教、民族等东方文化背景有关,并呈现出层次性、离合性、互动性和宽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源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的一句铭文,这是“中国”一词目前所见的最早出处。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灭商与营建洛邑都城的史实,其中“中国”是指地理概念的方位词,意为“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具体指如今黄河南岸的洛阳地区。此“中国”,也隐含了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9.
碑刻铭文是民族古籍及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南诏大理国在我国唐宋时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文化呈现出兼容性与和谐性的气质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是南诏大理国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与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适应、融合并逐渐产生了独特的释儒文化的结果,是开放多元与兼容并蓄的产物。兼容,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即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0.
铸造于吐蕃时期的叶尔巴钟上的藏文铭文,经研究发现是佛经《圣普贤行愿品》中的四句经文,即“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而悉昙文铭文则为五方佛种子字和《缘起心咒》,其中《缘起心咒》与后期藏文转写有细微差别,故列出3种《缘起心咒》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土族民间团体嘛呢会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嘛呢会普遍存在于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土族村落,是农村中老年居民自愿组成的民间团体.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嘛呢会的历史、构成、组织活动以及与村落管理系统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嘛呢会是地缘、血缘和神缘关系三者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土族在宗教信仰体系上的多元特征.嘛呢会对于传承土族文化、整合土族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土族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杨林军 《民族学刊》2014,5(5):17-24,103-106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明代麽些民族服饰可分为丽江服饰区、永宁-盐源服饰区、北地-俄亚服饰区。麽些民族服饰在头饰、衣裳和装饰方面都有显著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分异”的趋势。造成这种变迁的原因包括:明清时期中央不同的民族政策措施,麽些民族各支系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周边民族和宗教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纳木依"人与如今以"纳西"、"纳罕"、"纳"等为自称的"纳"族群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析,认为纳木依人与纳西、纳人是同源异流的关系.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东巴教源流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理解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及其变迁.对一个民族要有深入的研究,有创新之见,就必须打破囿于单一民族的研究习惯,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具有同源异流关系的族群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纳西东巴古译注全集》第6卷中的《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为材料,《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是纳西东巴经早期经典的代表,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该经典的文献类型、物质形式、形制与书写格式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就纳西东巴古籍的特点和研究价值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宝卷念卷是明清以来带有信仰特质的民俗宗教活动,土族活态宝卷念卷是最近发现的唯一现存的少数民族宝卷念卷。这一民间说唱与民俗宗教文化是土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土族宝卷中《佛说大明六字真言嘛呢经》是土族宝卷中历史最早,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宝卷。这部宝卷保留了民间教派宗教的思想内核,但受当地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马尚林  马良 《民族学刊》2016,7(4):79-85,127-128
The Hui and Tibetans, who are found in the Tibetan-Yi corridor, are the most nu-mer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y both have unique cultures and reli-gions, and are very influential ethnic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2010 demographic census, the pop-ulation of Tibetans in China is 6 ,282 ,187 . Most of them live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hile others live in ten other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for example in Yushu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Qinghai,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in Gansu and Muli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in Sichuan, etc. The popula-tion of the Hui is 10 ,586 ,087 , and they are dis-tributed in various provinces, prefectures, cities and count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4,5(4):24-40,112-113
木里藏区的社会演变及民主改革是20世纪中叶川滇藏区民主改革的典型事例。旧木里社会虽系政教合一,但政主教从,土司掌握大权,八尔家居于特殊地位。解放后,木里地区废除了33种负担,调整了债务,耕地实行谁种谁收谁负担,变相实行农民所有权。木里社会之所以能有这些变革,除社会制度改变外,关键在于人民政府实行"赎买"政策,安置中上层人士,给予薪金或粮食补助;"包"了众喇嘛的生活费用,资助寺庙的活动费用,为尔后开展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木里开展的民主改革只是事实上承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解决寺庙及喇嘛的土地及枪支问题,调剂富农出租的土地,解放奴隶等。但是即使具备实行"温和"改革的社会条件,改革仍遭致个别中下层人士的反对,出现叛乱。这说明藏区改革是彻底改变旧制度的行动,局部的反对难以避免,要坚持及维护改革,只能平息叛乱。  相似文献   

19.
杨福泉 《民族学刊》2017,8(2):25-33,100-102
本文从东巴古籍记载的饮食习俗和当代的延续、饮食禁忌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食品祭祀和相关的水土观念、纳西族饮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饮食烹饪习俗中的社会性别和长幼观念五个方面探讨了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纳西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较大的变迁.其从古相沿的饮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